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踵见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03 15:19

踵是什么意思

1、脚后跟:举踵。接踵而至。2、走到:踵见(常去相见)。踵谢。踵门相告。3、追随,继承:踵继。踵武(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喻继承前人的事业或是效法前人)。踵事增华(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更加发展)。部首足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6画。五笔KHTF、仓颉RMHJG、郑码JIKB、四角62115。结构左右、电码6446、区位8564、统一码8E35。相关组词:踵决肘见[zhǒng jué zhǒu jiàn] 鞋后决裂使脚跟显露,衣袖破损而肘弯见之于外。形容十分贫穷、衣衫褴褛的窘态。踏踵[tà zhǒng] 漫步。蹄踵[tí zhǒng] 指牲口的脚。亦泛指蹄迹。跟踵[gēn zhǒng] 脚后跟。败不旋踵[bài bù xuán zhǒng] 踵:脚后跟。旋踵:转动脚后跟,形容时间很短。指很快就要失败。顶踵尽捐[dǐng zhǒng jìn juān] 言顶踵捐糜;指捐躯,牺牲。连踵[lián zhǒng] 接踵。踵道[zhǒng dào] 接踵于道。形容人流连续不断。踵兴[zhǒng xīng] 相继兴起。

踵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跂踵的解释(1).踮起脚跟。 形容 盼望 或 仰慕 之切。 宋 苏轼 《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 :“日与吏民延颈跂踵,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元 元明 善 《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 秦 蜀 士女,跂踵 引领 。” 明 归有光 《顾 夫人 八十寿序》 :“ 天下 之士,谁不扼腕跂踵而慕艳之?” (2).举足。 比喻 顷刻。 《宋书·自序传·沉田子》 :“ 泓 丧旗弃众,奔还 霸 西, 咸阳 空尽,义徒四合,清荡馀烬,势在跂踵。” 《南史·张弘策传》 :“ 祏 怯而无断, 暄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3).企求达到。 《南齐书·王僧虔传》 :“曲全者禄厚,艺妙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刻厉。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宋 范仲淹 《四德说》 :“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 勤行 矣。” (4).传说中的鸟名。 《 山海 经·中山经》 :“又西二十里,曰 复州之山 ……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跂踵》 :“青耕御疫,跂踵降灾。” (5).传说中的国名。 《山海经·海外北经》 :“ 跂踵国 在 拘缨 东,其 为人 大,两足亦大。一曰 大踵 。” 郭璞 注:“其人行,脚根不著地也。” (6).指边远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 :“ 丹徼 、 青丘 之野, 跂踵 、 反舌 之民。” 谭作民 《噩梦》 诗:“ 蓐收 凛命舞节旄,挺钺立斩 蛮蛮 、 獙獙 兼 跂踵 。” 词语分解 跂的解释 跂 í 多生的脚趾:“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 爬动:“跂行喙息 蠕动 之类,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慢走。 跂 ǐ 古通“企”,踮起:“吾尝跂而望矣。” 部首 :足; 踵的解释 踵 ǒ 脚后跟:举踵。 接踵而至 。 走到:踵见(常去相见)。踵谢。踵门相告。 追随 ,继承:踵继。踵武(跟着 别人 的脚印走,喻继承前人的事业或是效法前人)。踵事增华(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文言文实词中阴,逸,素,居,四个字的意思,有点多,先谢谢了

阴:
阴天,没有阳光,阴影、树荫;
日影;“故审堂下之阴”
暗中、暗地里;
阴险;
水南面,山北面;
人的生殖器;
哲学概念,与阳相对。

逸:
逃跑;
隐逸;
释放;
安闲、安逸;
放纵、放荡、过失;
通“佚”字,亡失、散失;
通“轶”字,超越。

素:
没染色的绢;
白色的;
空;“不素餐兮”
无荤腥的;“素食而分处”
清贫;“举清能,拔寒素”
朴素;
本质;“平易者道之素”
向来、一向;
旧交;“其他赴告,咸复于素”。
真情;“披心腹,见情素”

居:
坐;“居,吾与汝”
在、处于;“居辎车中”
居住;
住处;
留、停留;
处于某地位地方;“但布衣朝居宰相之位”
占、占据;“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积蓄;“奇货可居”
平时;“居则曰”
虚词,用在某些表时间的此前,“居有顷”、“居顷之”、“居久之”。


文言文实词中,游,侧目,知,止,这些的意思,有点多,先谢谢了

在文言文中,“游”、“侧目”、“知”和“止”是实词时,由于语义环境不同,其意思也不相同。

一、游
“游”是实词时,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还可充当形容词。
1、当“游”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旗子边缘的流苏或锯齿状饰品。例如:《说文》:游,旌旗之流也。又如:《诗·长发》:为下国缀旒。再如:《左传·桓公十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2) 江河的一段。例如:《诗·秦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3) 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例如:《文选·潘岳·射雉赋》: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
4) 古水名。例如: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
5) 姓

2、当“游”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例如:《吕氏春秋·察今》:其父善游。又如: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鱼游于沸鼎。再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
2) 流动,不固定。例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皆若空游无所依。
3) 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例如:噬肯来游。《诗·唐风·有杕之杜》:又如:《礼记·曲礼》:游毋倨。注:“行也。”再如:《礼记·王制》:膳饮从于游。注:“谓出入上观。”
4) 结交;交游。例如:《史记·郦生传》:此真吾所愿从游。又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再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息交以绝游。
5) 游说;宣扬。例如:《列子·汤问》:孔子东游。
6) 孝察,学习。例如:《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
7) 出访。例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劝东游。

3、当“游”充当形容词时,其意思如下:
虚浮不实。例如: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夸不实的言论);游财(浮财);游词(浮夸轻薄的言辞)等。


二、侧目
“侧目”既是复音词,也是短语。其不同的意思如下:
1、不敢正视,形容畏惧。例如:《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又如: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序》:“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
2、斜目而视,形容愤恨。例如:《汉书·邹阳传》:“今爰盎事即穷竟,梁王恐诛。如此,则太后怫郁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於贵臣矣。”又如:宋 欧阳修《书简·与孙威敏公》:“至於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

三、知
“知”是实词时,既可充当动词,也可充当名词。
1、当“知”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知道。例如:《玉篇》:知,识也。又如: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再如:《庄子·外物》:心彻为知。
2) 懂得,了解,理会。例如:《史记·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又如:唐·韩愈《杂说》:食马者不知。再如:唐·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
3) 主持;管理。例如:《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
4) 识别;区别。例如:《淮南子》: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5) 赏识。卢仝《有所思》: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6) 要好。例如:《楚辞·九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张胜相知。
7) 感到,感觉,察觉。例如:(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又如:《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明·高启
8) 参与。例如:《左传·成公十七年》: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

2、当“知”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知识。例如:《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又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 知觉。例如: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又如: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3) 知己。例如: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又如:李商隐《凉思》: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4)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又如:《论语·里仁》:择不处仁,焉得知?再如:《列子·汤问》:汝多知乎?

四、止
“止”既可充当名词,也可充当动词。
1、当“止”充当名词时,其意思如下:
本义:脚。例如:《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又如:《仪礼·士昏礼》:北止。注:“足也。”再如:《易·噬嗑》:屦校灭止。

2、当“止”充当动词,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停住,中断进程。例如:《广韵》:止,停也,息也。又如:《吕氏春秋·下贤》:亦可以止矣。注:“止,休也。”再如:《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2) 阻止,不让进行。例如:《列子·汤问》:笑而止之。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止臣。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使人止晋鄙。
3) 驻守。例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4) 居住。例如:《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又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止文殊院。
5) 停留,逗留。例如:《搜神记》: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又如:《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止,使……留下。)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