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石鼓歌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06 06:19

岣嵝石鼓歌的全文

冬十二月岁辛丑, 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 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 欲读嗟如箝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 我今况又百年後。 强寻偏傍推点画, 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 其鱼维鱮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 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 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 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 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 下揖冰斯同鷇彀。 忆昔周宣歌《鸿雁》, 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 中兴天为生耆耇。 东征徐虏阚虓虎, 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 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 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 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 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 竟使秦人有九有。 埽除诗书诵法律, 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 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 後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 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 此鼓亦当遭击剖。 传闻九顶沦泗上, 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 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 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 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 人生安得如汝寿。 唐初,在今陕西宝鸡市三畤原出土了十块鼓形石,上面用籀文(即大篆)分别刻着十首记述游猎盛况的四言诗。因为石呈鼓形,故称此石刻文字为石鼓文;又因所刻文字主要内容是记叙贵族阶级游猎之事,亦名石鼓为“猎碣”,或岐阳石鼓。但石上文字多有漫灭,其中有一石竟一字无存,其可见者有“我车既攻,我马既同。”“我车既好,我马既騊。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麋鹿速速,君子之求”等。 “当日岐阳猎火红,大书深刻配车攻。奇文人嗜三苍并,盈数天亏九鼎同。”(王恪诗句)石鼓文不仅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资料,而且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前人多有诗咏赞,如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宋代苏轼、苏辙、梅尧臣,明代黄辉、郭天中,清代王士禛、王恪等,其中以韩愈和苏轼的诗最为有名,人称前后《石鼓歌》。 韩愈与苏轼的《石鼓歌》均为七言古诗,两位诗人虽相隔数百年,但都对石鼓文文学、史学、文字学与书法艺术的价值给予高度肯定。韩愈称颂张生(张籍,一说为张彻)的纸本(即拓本)《石鼓文》,虽因年深日久,石鼓文的笔划难免有所缺损,但“快剑斫断生蛟鼍”,犹如快剑斫断了活生生的蛟龙和鳄鱼,依然生动可观。其笔势风格翩翩多姿,字画结构错综美妙,或如“鸾翔凤翥”,又似“珊瑚碧树”,雄浑流畅,自然天成。“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两句,前一句写笔划线条恰似金绳铁索的纽,蟠曲而又壮美,后一句写某些漫漶隐灭的字迹,又令人想起某些神异的故事。“古鼎跃水”出自《水经注》。据载,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于泗水。秦始皇时,鼎显露于水,始皇命数千人入水用绳索系而拉之,绳索竟被龙齿咬断,宝物终未起出。“龙腾梭”出于《晋书·陶侃传》。据载,陶侃在雷泽捕鱼,网到一只梭子,后来将这只梭子挂在墙上,竟然在雷电中化为赤龙腾空而去。此五句想象丰富,句奇语重,浓墨重彩,精彩传神。韩愈的《石鼓歌》是为张生的纸本石鼓文而作,而苏轼的《石鼓歌》则是他亲见石鼓之后所写。当时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此时石鼓即存于凤翔孔庙中。“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石鼓文字盘郁飞动,但难以辨认,“欲读嗟如箝在口”。“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石鼓文虽然娟娟美好,却像缺月一样隐没在云雾中,看不分明;文字剥蚀,就好似田里嘉禾光秃,杂草繁茂,能认识的字太少了。尽管如此,“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挹冰斯同鷇□”,石鼓文文义古奥,可与仓颉时代的人对话;它上继仓颉,下开冰(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斯(李斯,秦相,小篆的开创人),对文字发展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嵩高》是《诗经·大雅》篇名;《岣嵝》,即岣嵝碑,相传是夏禹治水纪功的石刻。诗人感叹道:谁能作可与《嵩高》媲美的石鼓文的颂辞?石鼓文与夏禹治水时的《岣嵝碑》一样,同为不朽之作。苏轼承韩愈诗义,对石鼓文的价值同样予以肯定。实际上“岣嵝碑”并不存在,所以康有为称石鼓文为“中国第一文物”。 “遥忆岐阳狩,来过石鼓山。韩苏今地下,星斗尚人间。”这是清代诗人王士祯《石鼓山》中的诗句。曾经写过《石鼓歌》的韩愈、苏轼等,都早已离开我们而远去,但石刻文犹如闪烁着光芒的星斗留存在人间。“君不见岐阳石鼓字泯灭,千载犹为人爱惜。”(刘基诗句)一九一四年,时在北京的吴宓曾前往国子监瞻仰石鼓,也写下聊一首《石鼓歌》“几辈曾为石鼓歌,前有昌黎后东坡。歌成狂啸骑箕去,名共石鼓传不磨。文章意气凌沧海,健笔如椽光芒在。”“旷世我过旧辟雍,累累石鼓得重逢。古彩斑駁逼人视,叩之铿锵鸣神钟。其文剥落至难解,点画犹见古楷模。不知水火历几劫,忽忽已阅二千载。”面对“沙漫日炙风雨湮,色污形枯字迹浑”的石鼓,联想到许多国宝流落国外的状况,诗人不禁感慨系之:“即今儒道日益微,太学荒落过人稀。先代遗宝如此鼓,只向暗陬生光辉。”“徘徊摩抚空咨嗟,……昔见长安景教碑,碧眼耽耽涎久垂。又闻孔庙笾豆籍,半入伦敦半巴黎。吁嗟乎,典章璀璨难更数,亡羊尚幸牢可补。神州声教危若丝,几回珍重抚石鼓。”前人评吴诗云:“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与韩、苏两作,可谓异曲同工。”今日读来,仍能被诗人殷殷的爱国深情所打动。 两千七百多年来,石鼓历经风风雨雨,饱经沧桑,充满传奇色彩。首先是石鼓的制作年代,长期争论不一。唐代韦应物诗云“周宣大猎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烨煌煌。”以为是周文王鼓、周宣王刻诗;韩愈诗云宣王“蒐于岐阳骋俊雄”,“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直以为乃周宣王之鼓。宋郑樵则以为是秦鼓。经近人考证,石鼓文为秦之刻石文字,但仍有文公、穆公、襄公、献公诸说。郭沫若断定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4年),此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其次是出土之后更转徙流离,命乖运舛。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著文说:“石鼓在唐以前未见著录,出土之时,当在唐初,其名初不甚著,自韦应物、韩愈作《石鼓歌》以表彰之,而后大显于世。”韩愈“六年西顾空吟哦”,时时挂牵着石鼓,感慨石它“雨淋日炙野火燎”,“牧童敲火牛砺角”的命运,建议移置太学,供诸生学习:“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但未被采纳,只能“呜呼吾意其蹉跎”!韩愈之后,郑馀庆将石鼓迁至凤翔府(后为凤翔夫子庙)。经五代之乱,石鼓又复散失。至宋,司马池(司马光之父)用车载置于府学门廊之下,十鼓已失一鼓。“可怜光价绝鼎钟,霜草风沙无怜惜。元和到今复几岁,流落尤能脱臼磶。”(黄辉诗句)后经向传师多方寻觅,已被凿为臼窠使用的石鼓失而复得。大观中,自凤翔迁于东京(今开封)太学,后又移入宣和殿。为避免字迹遭拓损,用金填充石刻。金人破宋又将石鼓运往燕京(今北京),并剔去其金。元以后至民国初期,石鼓一直保存在北京国子监内。但已苔藓斑斑,埋没于荒草之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大举侵华,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民国政府秘密将石鼓运至上海保存。“七七”事变后,上海吃紧,由故宫博物院将其迁至四川峨眉山。抗战胜利后,石鼓由峨眉运回南京。1948年,古物北返,运回北京时,特地绕道宝鸡,停放三天,以便故地乡亲重睹国宝风采。全国解放前夕,蒋介石逃往台湾,石鼓也被列入运走的宝物名单。但因时间紧,石鼓重,终于未成。新中国成立后,石鼓被列为国家级文物。原物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石鼓歌的介绍

《石鼓歌》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此诗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它的价值,其创作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最后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之情,同时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锵,诗人在描绘石鼓文书法的妙处时,运用了多种比喻,进行淋漓尽致的渲染,颇有感染力。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