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08 23:20

文言文当中

1. "所以"在古文当中是什么意思 1. 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2. 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 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 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 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2. 古文中励志的精典句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原文地址:中国经典古文励志名言100句作者:小yo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 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 ,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 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 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 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 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 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 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 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 “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 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 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 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 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 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 3. 关于 见 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 “见”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词尾,表示完成、实现。 一、基本字义 见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接触,遇到:怕~风。~习。 4、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会晤:会~。接~。 7、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三、组词 1、见背jiànbèi 长辈去世 2、见长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见称jiànchēng 受到人们的称赞。 4、见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4. ''属‘’在文言文当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都以动词为主。 1. 使【 shǐ 】: 释义: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 组词: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见《左传·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造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如:使用干部;合理使用资金。《存孝打虎》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3.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语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造句:“即使”常误写为“既使”,应注意。 5. 【古文中的与有哪些意思】 yǔ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yù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与手】施毒手杀之.字典上的解释,。 6. 文言文当中的“其”通常指什么意思 其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 (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其”字用作连词的用法: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其”字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7. 素 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1、①本色;白色:素服|素丝。 ②颜色单纯;不华丽:朴素|素净|素雅。③蔬菜、瓜果类食物,跟“ 荤 ” 相对:素食|素菜|素油。 ④本来的;原有的:素质|素性。⑤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元素|因素|要素|维生素。 ⑥平时;向来:平素|素来|素不相识。5具有。 6书信。7姓 2、指白色生绢。 除作衣料弗伐缔和郫古惦汰定咯,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 *** 。”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3、网络用语,台湾普通话“是”的读音,与之对应的有“8素”。


文言文里

1. 文言文里 得 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2. 古文里是什么意思 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姓◎ 是 shì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代〉(1)此,这 [this;that]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 贾谊《论积贮疏》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形〉(1)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3) 对的,正确的 。 [correct]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是 shì〈动〉(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清· 刘开《问说》(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订正 [correct]。 如:是正(订正;校正)(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5)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 沈括《梦溪笔谈》(8)又如:他不是学生(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 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表示让步 [be…,but]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 柳永《雨霖铃》(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15)尝试。 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16)像;似 [like;resemble]。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 shì〈副〉(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2)“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 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3)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4)很,非常 [very]。 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是 shì(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 虽则是)(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4)表示原因、目的。 “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5)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 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6)或者 [or](7)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8)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是 shì〈助〉古汉语结构助词,一般用于成语中,辅助动词宾语前置,通常与“唯”联合使用(有例外)。如: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3. 文言文中的翻译 【文言文】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 。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译文】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编辑本段乐羊子妻 原文: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如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编辑本段《乐羊子妻》译文 :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就七年不回来。 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4. 文言文里,“之”有哪几种意思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5. “所”在文言文里有哪些意思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 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 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6. 古文中是有几个意思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43030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于归是什么意思

于归,指女子出嫁。在广东地区的婚宴习俗中,若男女家合宴称为:(男方姓)(女方姓)联婚;若男家单独宴请称为:(男方姓)府迎亲;若女家单独宴请称为:(女方姓)府于归。例如,一位张姓男子与何姓女子结婚,若双方合宴称为:张何联婚;若张家单独宴请称为:张府迎亲;若何家单独宴请称为:何府于归。扩展资料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么男子,好生愁闷。”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怕已经于归了吧?”金庸《侠客行》正在此时,忽听得丁不三在房外高处朗声说道:“今宵是小孙女于归的吉期,何方朋友光临,不妨下来喝杯喜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归 (汉语词语)

睌归代表什么意思

睌归代表的意思,迟归。晚归,解释,早出晚归 晚婚晚育 很晚 明晚 早晚 晚节 晚装 太晚。1、 叔叔承包了一个大工程,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着。2、秋天像晚归的渔船,满载喜悦的笑容。3、爸爸为了生活,早出晚归,特别辛苦。早出晚归:1、拼音,zǎo chū wǎn guī。2、解释,早晨出动,晚上归来。3、出处,《战国策·齐策六》,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4、示例,他按照~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就是早上很早就出去,晚上很晚才回来,形容工作辛苦。

“归”的部首是什么

“归”的部首是彐。相关介绍:彐是一个汉字,读音为jì或xuě ,为独体字。彐本作彑,豕之头。 曾作“雪”的第二批简化字,后于1986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停用。在“雪、寻、当、诌、彗、帚、归、灵”等字中,都有部件“彐”。不同的是,“彐”的第二笔“横”在有些字中往右边出了头儿,如“康、兼”,在有些字中则不出头儿,如“雪、诌”。在常用汉字中,有“彐”部件的字约有100个,是现代汉字构字量相当大的一个部件。扩展资料归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本义一般认为是女子出嫁。由出嫁义引申为返回义,因为女子出嫁说明该女子有了归宿,所以进一步可引申指归宿。有往必有还,因而又引申出返回义。以上诸义音读guī。“归”还有馈赠、给予义,通“馈”,读为kuì。其实此义亦由出嫁义引申而来,出嫁即以夫为家,等于女儿给了别人。只不过人曰“归”,予物则曰“馈”,开始本用同一字,只是音读有些差异而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彐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