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编钟最早出现在夏朝,是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属于敲击体鸣乐器,在八音中属于“金”类乐器。在中国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奏,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编钟虽然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等西洋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编钟是中国汉民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编钟出土于哪里
编钟最早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都曾先后出土了许多编钟。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是用青铜铸成的,它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总而言之,编钟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乐器。而且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其编钟的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