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道是什么意思
妇道,在指古时指做媳妇必须遵守的规矩。释义:指妇女,旧时对成年女子的通称。例:一个妇道人家是办不成这桩事的。释义: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例:《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深层含义:女孩子结婚前要听从父母的教导,不要随意反驳长辈的指示,因为长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根本的指导意义;婚后要服从丈夫,待在家里和丈夫一起修行,孝敬长辈,教育幼辈。现代人对妇道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 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姻缘。所有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先拥有一段完美的爱情,体验一下爱情带给人的那种幸福感。在每一个人的爱情世界观里,都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地,这一目的地便是爱情最完美的归宿。当双方决定一起走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开始,便是他们最幸福的一刻了。但是快乐幸福的那一刻,总会伴随着不幸的到来。有些人的家庭会为了他们夫妻以后的生活和睦,会提出来检查一下新娘到底是不是一个守妇道的女人。由此可知,女人一定要维护好自己的清白,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声誉,才不会让人有机可趁,对你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什么是妇道?
为妇之道。传统意义指贞节、孝敬、卑顺、勤谨而言。《谷梁传·襄公三十年》:“遂逮乎火而死,妇人以贞为行者也, 伯姬 之妇道尽矣。”《史记·五帝本纪》:“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修行妇道,乡邦称之。”唐 韩愈《楚国太夫人墓志铭》:“皇姑以夫人能尽妇道,称之六亲。”清 李渔《蜃中楼·怒遣》:“我儿,爹爹与叔叔替你许下人家了,不久就要于归,勤勤的学些妇道。”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用于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三从”与“四德”的合称。根据“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影响有明文规定的“内外有别”始于西周。周灭商,建立了第一个血缘贵族统治的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的制度文明,史称“周公制礼”。权位和分配和继承需要确定贵族男子本位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组织上的保证,划分男女分工位置以排除妇女在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参与,男女内外有别的制度习俗形成了。内外有别的意义不在于“分”与“别”,而在于男性外部空间和职分是无限的、开放的、重要的和有发展潜力的,而妇女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封闭的、循环的和被贬低的。婚姻家庭也是内(男)本外(女)末、男主女从。“内外有别”成了了维护家长制、决定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一系列的规条的依据,是几千年男尊女卑的基础并得以延续的制度保障。
古代。古代人
古代的犯人被判死刑,分两种,斩立决,还有秋后问斩。前者要皇帝亲自点头,后者要内阁、丞相点头就可以了。
另外古代还是有那么一点人权的,死刑不是那么容易判的,判了后,要给中央禀报,中央点头了后,才可以死刑。斩立决的一般都是谋反大罪之类的,要不然都是秋后问斩。
至于说道封建,刑罚上以腰斩、五马分尸、千刀万剐最为凄惨。
后面两个就不说了,楼主应该知道的。腰斩有多么惨呢!曾经有一个人被腰斩了后,用自己的血写了七个半‘惨’字,可见痛苦多么长的时间才死了。
古代奴仆是没有人权的,被杀了就杀了,最多也就被官府知道后,赔一点钱。
古代妾侍不是人,是礼物,很多人都将妾侍送给人,随意买卖。在穷人当中,连妻子都可以另类的卖。这叫典妻。
意思就是典当妻子,比如李二没有钱,就找奴隶贩子,古代叫人牙子,向他申报。周三没有老婆,想找个暖房的。也找人牙子,于是李二和周三在人牙子的联络下。李二将自家妻子典当给周三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有长有短,一般都是三四年。而周三就给李二一定数量的银子,算是租借费用。
好了,期限到了,这个时候李二的老婆多半都有了,李二的老婆就回到李二家。李二的老婆依旧是李二的。如果李二的老婆当时还大着肚子,生下来的孩子,李二可以自己要,也可以给周三。
你看多么封建啊!
古代古事
1.管鲍之交
鲍叔牙在南阳,与管仲认识。通过彼此往来,鲍叔牙很快就认识到,管仲或许是个人才。这个时候的管仲,家境贫困,为人显得志大才疏,在别人眼中,不见得是什么好苗子。管仲跟着鲍叔牙干起来买卖,总会在钱财利润上面,要求分子及多一点。鲍叔牙不以为意。有人劝他,说这样太吃亏了。他说管仲家里困难,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即便管仲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还说错不在管仲,只不过是时机不成熟的缘故。经商不行,管仲从军。结果多次当了逃兵。有人告诉鲍叔牙,并且讽刺管仲为人怯懦,不是汉子。鲍叔牙反而很能理解,说管仲上有老母需要奉养,自然惜命。凡事孝为先,能够理解。从军不力,管仲当官。结果多次被国君驱逐。有人认为管仲不是当官的料,干不好那些贵人的事。鲍叔牙反而宽慰管仲,说这不过是他才能尚未发挥出来罢了,无须在意。鲍叔牙处处宽待管仲,或者是他慧眼识人,或者是他本身与人为善,无论如何,这些体谅,或多或少对管仲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在管仲多次落魄,显得很差劲的时候,别人都说他不行的时候,鲍叔牙也说他不行,那么他还能够东山再起,最终成就齐国霸业吗?历史不允许假设,然而合理地设想一下,也不失为一种以史为镜的好方法。
2.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3.守仁格竹
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4.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5.东施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乡下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东施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东施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东施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6.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个祸患呢?”家里多了匹良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这个老人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靠近边塞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而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