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11 21:55

四上《虎门销烟》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83年6月3日林则徐将从外国商人那里收缴来的近两万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课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了虎门销烟的的时间;第二部分记叙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第三部分写许多外国商人看到销烟场面非常震惊;第四部分总结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构想〕   从整体入手,以“伟大壮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读、看、想、说、写相结合,从字里行间去体会销烟场面的壮观和人们的激情,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在学习课文场面描写段落时,进行片断仿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⑴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虎门销烟的资料。   ⑵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同学们,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在清政府走向衰落的时候,英、法、美等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资本家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牟取暴利,竟无耻地把鸦片偷运到中国来。《虎门销烟》就是当时我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的一部壮举。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A、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B、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学生回答。   C、联系当时的中国实际想想: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会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二、精读课文。   一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快速地扫读课文,然后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板书: 伟大壮举   “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   学生再读课文。   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分段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②“沸腾”是什么意思?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广州城沸腾起来了?广州城为什么沸腾起来?   板书:振奋民心   ③幻灯出示比较句子:   A、老年人捋着胡须。   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嘻嘻地捋着胡须   B、青年人赞不绝口。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   C、顽皮的孩子们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去看哪!”   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去看哪!”   ④仿照这段话,写一个节日的有趣场面。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组织学习。)   ⑵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   幻灯片出示句子:虎门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还有哪些句子说明了人多?   小组讨论、交流: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专用说明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第五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   A、销烟池的大小和结构是怎样的?   B、哪几句描写了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板书:场面壮观   C、哪几句写销烟的经过?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出示幻灯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   用 “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   指名再读这段话,学生评读,教师示范读。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齐读第六自然段。结合课文中的图片,思考: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后表现怎样?板书:惊心动魄   五齐读第七自然段。   板书:中国人民不可侮    三、总结全文。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四、拓展延伸。   一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此刻,对着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   二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观看图片,号召学生: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课后反思〕   《虎门销烟》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如下几点:   一、搜集资料,充分准备。   考虑到我所面对的是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大多了解不够,单凭老师的讲解,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请教等各种方式去搜集有关资料,了解那段历史,明白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为学习课文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因为对整个事件不再陌生,加上孩子们又急于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成果,所以,在讲授新课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巧用课件,以读促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处看:看虎门销烟的录相;看林则徐对面滔滔大海指挥销烟时的的图片;看外国商人在林则徐面前“躬身弯腰”、“垂手恭听”图,指导学生入情入景地读课文,谈感受,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讲解。特别是在“读”字上下足功夫,让学生从中读出味道,读出感觉。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销烟时的壮观场景。把读文、感悟、说话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   三、紧扣目标,自主探究。   课堂是孩子们的,学习是孩子们的事。为了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课文中,我抓住两个大的问题:①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②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牵住文章的重点字眼--“壮”,以点带面,紧扣学习的重点,把学习、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就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出发,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在学习中尽情享受收获的喜悦。

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置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和虎门销烟的背叛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片段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上述内容要做充沛准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 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 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 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 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 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 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简单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层次?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示“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局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局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局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局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局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身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 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 让学生自身概括)(板书:撒盐巴 抛鸦片 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 再 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发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不计其数”、“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 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实际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小朋友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和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1、 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壮观局面 壮志豪情 伟大效果)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一   【教学内容】   《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 ,需1课时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 学习 总结 :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3、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美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2)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讲解,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发动战争的可耻,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对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培养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林则徐的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出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的原因,以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 反思 鸦片战争中腐败、衰落、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重点。   2、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难点。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难点是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这一问题既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涉及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又一难点。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的理解,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也是难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补充一些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史料以及清政府如何腐朽的资料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西方走私鸦片借口发动战争的险恶用心以及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可结合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述战争的过程;可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比各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可以用对条约内容的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归纳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以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办法总结归纳: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对学生的 学习方法 和思路加以指导,并辅助以学案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学案及练习题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课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教师可简单介绍本单元的内容,指出第四单元包括10——17课,主要介绍的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110年的历史,我们讲其称之为中国近代史。要想学好这一单元,必须抓住两条线索:一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指出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们不屈不饶,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道路,这就是第二条线索,即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等等,一浪高过一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解   一、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用多媒体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50的四段,请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为:(1)你能归纳出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吗?   (2)中英对外贸易的情况怎样?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在学生看完课本、思考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1、将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情况对比制作成一张表格,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综合五方面对比中英两国的实力差距。   ? 国际(英国) 国内(中国) 政治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 经济 完成了工业革命,需大量   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 落后的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政府财政困难 军事 船坚炮利 军备废弛 外交 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综合 综合国力强大 腐朽落后 教师在讲解时需指出:(1)政治上,英国于1688年光荣革命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通过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一个民主国家;中国则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官僚机构腐败,走向了没落。当时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珅扳倒,嘉庆吃饱”之说,足见社会制度之落后。(2)经济上,英国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工业首强。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科技大量运用于生产,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使中国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上远远落后于英国。(3)军事上,英国在海军方面在世界上拥有绝对优势,曾打败了号称“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和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可谓“船坚炮利”;而我们呢?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奢侈浪费和挥霍无度,政府连年削减军费,清军军备废弛,战斗力低下。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的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制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两百多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4)外交上,16——19世纪以来,英国不断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其殖民范围已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号称“日不落”帝国,正虎视眈眈的看着我们,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中国正在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面对险境,面对落后,腐败的清政府没有任何有效举动,甚至是忧虑,依然闭关锁国,拒绝和外界来往,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教师讲到这里时可以插入一张关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漫画,以此来描述清政府的心态。)   清政府闭关锁国   2、正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所以在众多外商要求通商的情况下只设置了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关口,那么贸易情况怎么样呢?由此提出让学生来回答第二问:中英对外贸易的情况怎样? 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教师在此处可向学生展示图片“19世纪初中英对外贸易图”)   单位:千万元   ? ? ? ?   1818年 1820年 1827年 1831年   ? ? ? ?   19世纪初中英对外贸易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后指出:中国出超(出口>进口),英国入超(进口>出口)。提问: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来看,当时的中国都远远落后于英国,为什么还会出现在对外贸易中中国赚钱而英国亏本的情况呢?回答:这主要和双方对外贸易的商品有关:中国出口的多是茶叶、生丝和药材,这些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优势行业,在西方很受欢迎,有很大的市场;而英国卖给中国的多是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由于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作为消费者的农民是极端贫穷的,无购买能力,所以,英国商品在中国只能滞销。但这并不是英国和中国做生意的最终目的,他们要的是使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英国人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鸦片,大肆的向中国倾销鸦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幻灯片“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吸毒人数:200万/35年   掠夺白银:3—4亿两/40年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提问,请学生 说说 什么是鸦片?它有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下一张幻灯片“林则徐的上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以请学生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接着教师指出,道光帝命令林则徐南下广东禁烟,缉拿烟贩、整顿海防,这就是1839年6月的虎门销烟。(可以用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幻灯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 浮雕 “虎门销烟”)。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   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敢于抗争外来侵略的林则徐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英雄,但是由于损害了英国烟商在中国的利益,激化了中英矛盾。于是英国便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这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因其爆发和鸦片有关,因此称之为“鸦片战争”。而虎门销烟也就成为其爆发的导火线。   3、提问:那什么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呢?根本原因为内因,因为这是一场英国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由英国率先发动的,所以事件的主动方和内因都在英国方面,所以根本原因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大量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这也就是刚才思考的第三个问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过渡:下面我们就接着来了解和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二、鸦片战争   1、经过:战(林则徐)——和(琦善)——战(海龄)可以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阅读经过,接着教师再结合“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简单讲解经过。指出英国曾七次进攻广州,都遭到林则徐的顽强抵抗,于是英国放弃广州,一路北上,在经过定海等地后,直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大为恐慌的清政府于是弃战求和与英军谈判,表示只要英军退回广东就惩治林则徐。于是,英军南下广东,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军“议和”。在议和过程中,英军竟然还强占我香港岛,于是道光感到有失尊严,又对英宣战。当英军进攻镇江时,满族将领海龄同敌人浴血奋战直至牺牲。(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2、结果:为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可以用多媒体打出条约签字现场图片)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地 ?割占香港岛   ?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   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赔款 ?2100万银元   ? ?开了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   了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 通商口岸 ?开放广厦福宁上   五处   ?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便利了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   掠夺原料 议定关税 关税要与英国商定   ?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   教师在讲课时要逐一分析它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危害。(可结合幻灯片“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场景”)   图一   图二   图一和图二分别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场景”   结合课本p52历史纵横,指出除《南京条约》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关于这几个条约及其内容只要求学生简单了解,知道就可以了。   3、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教师在此处要强调: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是是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于一系列权益的丧失,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三、战火再燃   再通过提出三个问题过渡到本课的第三大块内容“战火再燃”的讲解。(1)英法等国为什么再燃战火?战争过程如何?(2)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结果?(3)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1、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由教师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虽然英国在中国获得了一系列的侵略权益,开放了一批通商口岸,但是英国人发现他们的商品在中国依然滞销。于是他们觉得肯定是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太小,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于是,英国联络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希望以此扩大侵略权益,在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后,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在这里要注意讲清:这次战争的发生和鸦片无关,为什么要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这次战争在性质、目的和结果上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类似,所以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经过,用多媒体打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利用图画简单讲解战争经过。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二是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二)教授新课   1、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出发,配合较多的图片、 故事 、文献、动脑筋等资料,使学生很有兴趣地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课前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可以说,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讨论发言更是体现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媒体的运用也是从这个目的出发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 重点 】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 难点 】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教学方法 】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炮子谣》(节选)   ? 清?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板书]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的中英贸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2.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的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在中英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出呢绒、布匹,但很难卖出去,相反,它要从中国购买大量的茶叶、生丝、瓷器。在中英两国贸易中,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教师分析]同学们请看: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这是机器生产的产品。这一时期,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大量的产品被制造出来,本国民众消费不了,只能到国外去寻找市场。中国由于地大人多,且又经济落后,成了英国的目标。我们再看中国当时的情况。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中国当时是以封建经济为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国的农民和市场发生联系很少。因此,外国商品进来之后没有市场。而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在英国却非常受欢迎。这样英国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它不能容忍这种不利处境的继续,开始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提问]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   [学生回答]英国发现,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   [板书]2.鸦片走私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教师讲述]英国的资产阶级不允许贸易逆差的长期存在,为了利益,它可以不择手段。鸦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可耻的商人们输进中国的。鸦片,俗称“大烟”是由罂粟的果汁,经过割取、晒干,凝缩而成的软膏。鸦片的主要成分是吗啡,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它原为药用,用于止痛、镇定,但若过量吸食,毒性便会伤害身体,而且极易上瘾。烟瘾发作时,人极其痛苦,非鸦片不可解。天长日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被鸦片这个恶魔侵蚀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终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表:   [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图表中能看出什么呢?   [学生回答]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增长的速度特别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仅仅过了十九年,到1839年时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能否认识到鸦片输入的激增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大家根据课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据自己想像,讨论 一下,归纳成几点。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答案一:随着鸦片输入的猛增,大量银元流向国外也是自然的事。这无疑加剧了中国的贫困。   答案二:从课本所选的《炮子谣》里可以看出四个字:鸦片吃人。正如歌谣所写:“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教案大全 2. 高中历史教研组总结 3. 初二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4.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5. 高一历史工业革命必考知识点总结 6. 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 7. 2020年高一新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篇 8. 高三历史老师个人教学计划怎么写 9. 历史老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10.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本课主要叙述近代中国是怎样由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体字精选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上述过程。它少而精,简而明,突出了鸦片战争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借机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沦者,淹没,沉沦、没落之意,中国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国强盗的炮火下受伤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开始下沉。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
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英国侵略者阴险和凶残的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形式上虽然是独立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来干涉,紧闭的大门已被打开;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由一元趋向多元。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分组学导,自学讨论法。
“分组学导”教学模式为济南市区课题组所创,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论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七年级新课程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实用的。
2.教学渗透点。
①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②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③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三、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川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 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 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本课为八年级教材的第一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通过“自由阅读卡”,让学生表述从罂粟到毒品的过程,通过《炮子谣》的朗读,加深理解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空间智能。通过阅读地图册,了解英国的三次进军路线,强化空间意识。
数理逻辑智能。了解鸦片输入数量增加的具体数目,银贵钱贱的掠夺账,逐步形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自我认知智能。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胜利,其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令人敬佩。了解这些史实,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的认同感,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其他诸如动觉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课的师生活动中也得到了体验。
三 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入手,探索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设计教师和学生的活动
本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转变成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需要“量”的积累过程。在七年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民主化课堂教学”之路。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指导学生获取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知识,了解鸦片走私到禁烟活动直到《南京条约》签订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安排以下两个大的教学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中国东南沿海地理范围”和“英军侵略路线”这两个问题看《中国历史地图册──鸦片战争》。
2.学生在探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时,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该怎么办?”“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将怎样审判鸦片战争罪犯?”这两个问题。其目的,一方面强调学生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作出决策。整个活动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力争为富有生机和实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
四 以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为目的,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知道了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贩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归纳总结:鸦片是当时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罂粟果经化学加工制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难戒除,其毒性比鸦片更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者有之,杀人抢劫者有之,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应理直气壮地拥护政府的禁毒举措,对贩毒、吸毒者绳之以法。
这样设计,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懂得历史知识是每个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营养。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