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徐建华简历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14 17:55

如何开办农民工学校?

一、许可事项名称: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二、设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
三、申报资格条件:
1、组织:属社会组织举办的,举办者应具有法人资格;个人办学的,应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拟任校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的资格:拟任校长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校长任职条件,年龄可适当放宽。
3、教育者及其他职工:教师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应有与办学规模相适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其中管理人员应有岗位资格;要配备会计和出纳。
4、办学场地:办学场地面积应与办学规模的要求相适应。自有校舍应提供房产证明,如系租赁,应有租期在 3 年以上的有效证明;办学场地应符合消防及安全要求。举办学历教育的,大致按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标准。
5、开办经费:培训机构开办资金在 10 万元以上,并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验资证明,举办学历教育的,应有建设学校的资金和办学其他资金。开办资金在30万元以上。
6、联合办学的应有联合办学协议。
7、教育机构章程:内容包括,学校名称、地址、举办者、办学宗旨、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及规模、培养目标、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招生对象及范围、组织机构及内部管理机制、举办者与校长及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金的来源及财产和财务制度、章程修改程序、学校停办及善后事宜。
四、办事程序:
1、举办者符合审批条件的,填写《民办教育机构审批表》。
2、市教育局在接到审批表 10 个工作日内,派专人(两人以上)实地考查。
3、举办者在市教育局专人实地考查时,出具审批条件 1、 2、 3、 4、 5、 6、 7 项中的书面证明。
4、考查者向市教育局教育机构设置评议组汇报实地考查情况,评议组对此评议,并在 20 个工作日内,根据符合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合理的教育结构、布局的要求以及当地的社会需求,做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书面答复;在三个工作日内,网上公布办理意见并通知举办者。
5、审批后同意举办的,由市教育局发文公布并颁发《办学许可证》。其中,举办学历教育的学校,先批准筹建,建成后正式批准建校。
五、办事期限:
1、法定期限:审批机构于受理申请期限终止之日起 3 个月。
2、承诺期限:审批机构于受理申请期限终止之日起 30 个法定工作日。
六、申报材料:《民办教育机构审批表》 (内含 审批条件 1、 2、 3、 4、 5、 6、 7 项中的书面证明。)
七、收费标准:不收费
八、申报材料涉及的规范性表格:《民办教育机构审批表》。


什么是民工子弟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是城市为解决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有公办的也有私立的,但大都经过相关教育部门资质认证过的。由爱心人物资助。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区,房租低廉。民工子弟学校一般位于郊区或者城乡结合部,大部分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师资力量一般,公办的民工子弟学校相对来说教师水平高一点,民办的一般教师来源比较杂,不如公办的好。简介:学校分布: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区,房租低廉。四环以外的有102所;学校基本特征:私人办学;没有合法手续;招收对象是流动人口子女;条件简陋;很大部分学校处在生源饱和状态,一间简易教室挤70人的有之,辗转10里路程上学的也有。收费情况:学费一般在每学期300到600元左右,可月付,另收书本费,除了上课,其他花钱的活动(比如春游,打疫苗)基本不搞,其他费用也就基本没有;相应的公立学校,除学费外,赞助费和借读费总共费用在1080元到2580元之间。

梅子涵的作品简介

梅子涵,儿童文学作家,1949年生,安徽旌德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7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为儿童文学家,他为儿童写了几十部书集,如《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作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他写作、主编了多部理论著作,如《儿童小说叙事式论》等。

梅子涵倡导儿童阅读,并为孩子们推荐值得读的好童书,也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传播做了不少事情。梅子涵谈童书的文章有:《晴天到这里来看猪》《精彩的故事是最重要的》《爱上雅诺什》 《世界的蟋蟀和老鼠》《图画书:为何墙里难开花》《童话:儿童文学心口的痛》《罗琳已经不可取代》《阅读经典》和《“快乐阅读,快乐成长”》,等等。


求一篇梅子涵的作品。要全文

  马老师喜欢的
  梅子涵

  暑假后刚开学半个月,五(2)班的华老师调到市航模学校当辅导员去了。要从第二中心小学调来一个新班主任。总是这样的,新班主任来之前,同学们都要作许多猜测:是男的还是女的?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凶不凶……真的,他们还没有碰到过凶老师呢。三年前教他们的严老师是不凶的。后来的华老师也是不凶的。严老师是那么善于讲故事,而且都是“长篇连载”。每次班会课他都讲,眼睛一闭,讲到吊瘾的地方突然刹住,让你心痒上好半天。《战斗在敌人心脏》严老师一直没讲完,到现在还欠着。华老师则完全像个大姐姐,又好看又活泼,手风琴拉得特好。星期天她时常带大家到不买门票的半岛公园去,把人一分两,“躲猫猫”。本来说好下个星期带大家去参观鲸展的,却突然被调走了。
  当然,大家想的也不尽一样。譬如学习委员钟明,他的功课全班最好,爸爸又是干部,以前严老师最喜欢他。他真希望新来的老师像严老师一样。再说叶莹莹吧,她是全班最好看的,又是少年宫合唱队的,华老师最喜欢她。她自然希望……不过,也有什么都不想的,像那个……等一下,等一下,你看,新班主任什么时候已经走进教室了。大家都怔住了,交换着眼色:她是麻子!
  总而言之,第一面的印象不太好了。
  她倒是丝毫没有察觉大家吃惊和扫兴的神情,说:“我姓马,大家叫我马老师好了。”
  终于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立刻,教室里尽是“哧哧哧”的声音。还有人轻声说着:“马,麻……”
  马老师的脸色很难看,掠了掠头发,看着大家。课堂里突然变得很静,有的悄悄地低下了头。马老师的目光,缓缓地从每一个人的脸上掠过去,最后落在第二小组的一个女生身上。她与众不同,坐得特别端正,刚才的一阵骚动似乎对她毫无影响。不知是这个女生老实规矩的神态引起了马老师的注意,还是那件又旧又小的浅蓝色长袖衬衫绷着正发育的上身显得有些异样,马老师盯住她看了好一会儿。大家都不免有些奇怪,目光随着马老师的视线一起交织在她身上。她叫维小珍,爸爸在青海劳改,妈妈是拉清洁车的。男同学也好,女同学也好,平时很少有人多看她一眼。有的同学还要欺负她。她总是上学来了,放学走了。课间做游戏大家都不高兴带她,她就一个人伏在课桌上做功课。学校组织春游秋游一类的活动,人家吃面包、蛋糕、糖,她呢,总是咬一口烧饼,喝一口开水……这一切马老师都是不了解的。女生老实规矩的神态使她暗暗高兴、宽慰。她收回了目光,迅速地看了一眼讲台角上的座位表,记住了名字。马老师没有说更多的话。这一节课是作文。她把作文本发给了大家,用清秀工整的板书写下了题目,又简洁地提了几点要求……
  中午,马老师没有休息,在办公室里批改作文。也真巧,第一本就是维小珍的。这一次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妈妈》。她看了起来:

  我能写我的妈妈吗?因为我爸爸是不好的。去扫烈士墓时,华老师让大家回忆家史,可是叫我别说。因为我爸爸不好,所以我不敢提我们家。我妈妈当过童工,小时很苦。她是很好的,每月拿三十几块钱,要养我和弟弟。有些同学看不起她,有时妈妈在路上拉清洁车,他们用石头砸她,我不敢说这是我的同学砸的,怕妈妈更难过。老师,我写不出,你再出一个题目,我来补写吧。

  有两处字迹被水滴弄模糊了,使马老师想到,孩子写的时候可能流过泪。她眼前又浮现出,那绷着一件又旧又小的衬衫的身体。她现在才体会到,那孩子老实规矩的神态里,其实包含着一种因受到歧视而产生的小心、老成。马老师翻开“学生登记表”,查到了维小珍家的地址,决定去进行一次家访。
  仲秋的正午,热势并未减退多少。人行道上的樟树都还很小,遮不住火辣辣的日头。马老师撑着一把黑布伞,路不熟走得很慢。路旁的弄堂里有两个淘气的男孩指画着她的脸在说难听话,她没理会,而是注意地看着门牌号码。是啊,她小时候在育婴堂里留下了一脸的天花斑,其实是多么不适合当教师啊。孩子们不懂事,总难免要刺伤她的心,可她却偏偏选择了这个职业。她没有结过婚,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她总是想,旧社会,由于出身的高低和家境的贫富,有的孩子生活在天堂里,有的孩子生活在地狱里。新社会,孩子们都是党的,都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一样对待,而不应该把谁冷落在一旁……
  前面是一个公园。公园里正在举办无锡泥人展览,门口挺拥挤。马老师绕过小广场前的一棵雪松,准备穿到马路对面去。有只小手扯扯她的衣服,细声细气地问:“阿姨,喝茶吗?一分钱两杯。”
  马老师没有停下来,只是不在意地移了移伞,向后看了一眼。她惊住了,是维小珍。
  有人要买茶喝,维小珍正忙着,没有发现她。
  她收拢伞,走到维小珍身后,默默地看着。
  生意挺好,维小珍手忙脚乱地忙碌着,把一分一分的硬币丢进一只铅皮盒子里。浅蓝衬衫的背脊上湿透了汗。
  此时,空闲些了。维小珍坐在凳上,捧着那只盒子,用手指在里面数着钱。马老师把手轻轻地搭在她肩上。维小珍紧张地回过头来,怔住了,直愣愣地看着马老师,悄悄地把手上的盒子移到了背后。这时又有人来喝茶,维小珍犹豫着没动。马老师推推她,她才站起来……
  马老师把伞靠在凳上。她发现小凳上那盆洗茶杯的水已经脏了,上面漂着薄薄的一层灰。旁边正好有爿花鸟商店,她端着去换了一盆清水。
  维小珍用手擦擦凳子,让马老师坐。
  趁着无人来喝茶的空隙,马老师间断地和维小珍说话。
  “一直这样么?”
  维小珍点点头。“开学了,我和弟弟都要交学费。”
  马老师看到钱盒下压着一本书,她拿起来翻了翻,是新发的语文课本。用一张旧报纸包着,书里夹着一个用白纸订成的小本子,上面记着从课文里摘录下来的好句子,字写得十分工整。
  “有空读么?”马老师问。不知是热得还是紧张,维小珍额头上沁出了一颗颗汗珠。马老师掏出手绢帮她擦,她忸怩地往后一缩,然后又不由自主地靠到马老师身上。又有人来喝茶了,马老师伸手接过钱,“当啷”丢进了盒子……
  “没申请免费吗?”马老师问。
  “没有。”
  “还缺多少钱?”
  “快了。”维小珍高兴地答道。
  这时路上有个拉清洁车的女人喊维小珍,维小珍奔了过去。她是维小珍的母亲。她从挂在把手上的布拎包里取出一只饭盒子,递给女儿。维小珍放学就来了,还没吃午饭。母亲拉上车又要走了,维小珍对她耳语了几句,朝马老师指指。母亲跟着女儿走到马老师跟前,亲热地喊了两声“老师”,过意不去地倒了一杯茶端给马老师,不断地撩起对襟单褂的下摆擦着汗,笑着站在那里。这是一个吃得起苦,又生活得很不顺利的老实人。女儿很像她。马老师的心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从拉链包里拿出五元钱塞给她:“凑上给孩子交学费吧。”
  母亲慌乱了。她用一双粗糙的大手推挡着,不肯接。马老师微笑着凑近她:“别推了,难看吧?”
  母亲眼圈红了,嘴唇直哆嗦,说不出话来。维小珍躲在母亲身后哭起来。马老师把她拉到身边,用手帕帮她擦眼泪,说:“别这样。”
  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反正维小珍是活泼多了,脸颊上开始出现了红晕,眼睛里时常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上学、回家的路上总是哼着歌儿,说话也多了,听课、做作业更加认真。国庆篝火晚会上,她戴上了红领巾,还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我有两个妈妈》,同学们都被感动了,热烈鼓掌,鼓了好长时间。现在,再也没有人瞧不起维小珍了,女同学做游戏时都亲热地喊她:“小珍,来呀!”男同学在马路上碰见小珍妈妈拉清洁车,也总要上前推一把。春游秋游的时候,大家都争着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小珍。这个学期还没结束,同学们却已经悄悄地为小珍凑足了下学期的学费了。谁也说不出什么明确的原因,反正马老师来了以后,就慢慢变成这样了。也没有人说马老师最喜欢维小珍,他们不承认马老师最喜欢别人,因为他们每个人几乎都能说出一个马老师喜欢自己的故事来……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