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影片细节分析,你注意到哪些?
一、重男轻女思维代代相传。安然祖父母是家长式的,尽管姐姐考上了大学外语系,看起来前途无量,但她仍被要求放弃学业,让安然的父亲一名中专学生上学。这种想法延续到了安然的父亲身上。安然的父亲没有看到姐姐为自己做出的牺牲,也没有感谢她放弃了好的生活方式。他把对儿子的偏爱延伸到女儿身上,天变得更黑了。安然黑暗的童年受到家乡家庭的严重影响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安然感到很难过。她不仅饰演一名残疾人,平日里也不受父亲欢迎。这位导演甚至暗示,她的父母曾想抛弃她,导致意外死亡。二、冲突的爆发和温情的交织。然而温暖和治愈突然融入了电影的叙事。当弟弟在冲突爆发的那一刻说出你和妈妈一样的味道从那时起,姐姐与旧世界和旧思想作斗争的决心仍然被一再强调,但弟弟也被塑造得更加理智和聪明,甚至为了弟弟的梦想而牺牲自己。最终,影片看似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实际上却回到了中国人大团圆结局的怪圈。安然对自己的信念已经慢慢被他弟弟的温柔和聪明所击败。看似“重聚”的结果,实质上是将抗拒命运的安然屈服于现实的支配之下。三、相互成全与关爱。最深刻的桥段是地铁姐姐想趁这个机会把弟弟扔掉,但当她看到他在地铁站里哭喊着发现自己时,她最终决定假装上厕所。姐姐找到了我弟弟,问她你去哪里了。弟弟其实是理解的,但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撒谎就像鼻子一样,没有把姐姐暴露出来,也为姐姐挽回了面子。弟弟在害怕的时候能照顾到姐姐的情绪,这也可以看出我弟弟情商很高。
如何理解《我的姐姐》的结局?
姐姐是去北京追梦了,就是把弟弟送养了,最后的一幕只是最后的告别。一、姐姐所摇摆不定的那份协议,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送养协议,而是一份补充协议!并且乙方才是姐姐!此时弟弟的监护人已经转换,弟弟也已在法律上成为这家人的一部分。这个画面完完全全实锤了送养已是定局,唯一可能推翻的,只有这不再探望的补充协议。二、很多观众可能看着看着就忘了姐姐最后来干什么的,以为就是带着弟弟来签协议的,其实姐姐是专程过来送玩具的。也就是说,时间线是,姐弟和领养家庭在民政局签完了协议,弟弟就到领养家庭去了,而后姐姐送了这些玩具来。不再探望的补充协议只是这家人怕姐姐经常探望,打扰弟弟融入新家做的准备。如果姐姐不来,直接去北京也是毫无问题,这样这家人也没有必要把不再探望的协议拿出来;而只有姐姐来了,有这样的风险,男主人才会拿出这一份协议以防万一。三、姐姐来的时候,放了一张银行卡,里面是卖房子一半的钱。带弟弟走的时候匆匆跑走,没有拿,于是很多观众就着急了:“银行卡还没拿呢!”可是这本来就是给领养家庭的,正是侧面印证了姐姐没有反悔送养,绝非遗漏,正是有意为之的细节。领养家庭此时虽然愕然,但也没有多说,甚至也没有打电话问情况,正是明白这是姐姐和弟弟的最后告别。四、离开领养家庭时,弟弟问“我们去哪”,姐姐此时的回答,是重复了一句“我们去哪”。如果此时姐姐决定放弃送养,会说“回家”,诸如此类的话语让弟弟放心。而姐姐说“我们去哪”,也正是没有想好该在哪里告别,回头征求弟弟的意见。五、如果姐姐决定继续照顾弟弟,这场哭戏根本站不住脚。这场哭戏里完全看不到一丁点失而复得的喜悦,完全是离别前的痛苦。六、电影的最后画面,是在草坪里上一个孤零零的足球在淋雨,这正是暗示了姐姐已经离开,只留下弟弟独自一人。七、电影的前面一大半部分全部在描绘姐姐自立自强的性格,铺垫女孩应该挣脱束缚、勇敢追梦,暗示了姐姐不会再走上老路。她为了这件事都和五年的男朋友分手,不可能因为只相处了一段时间的小孩子而放弃。如果姐姐坚持送养,那是和电影整体价值观相符;如果姐姐放弃送养,那是电影前后割裂、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