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现出更简明的结构,语气和人物角色也显得更具叙事的特征.
和这点同样重要,甚至比这更加重要的是,海明威这种以坚持使用简短、具体而直接的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风格,使他的小说和短篇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够立即被确认是作者本人所写的特征.由于他写作的风格以及他个人生活的风格,人们倾向于把他当作一群美国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作家的作品反映了美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寓于行动中的精神,即勇敢、直率以及坚定的独立精神.他本人是一个曾经参加一战的负过重伤的老兵、一名直接参战的反法西斯战士,同时还是一位热爱户外活动、有着诸多人生追求的“硬汉”,这样的背景加深了他和他作品之间的这种联系.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技巧确是直接的,但并不是简单平淡的.
海明威的作品是一个艰苦的挑选的结果,作品中每个单词都承担确定的叙事任务.语言上的精雕细琢,反过来在作品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不论这些人物是单纯的讲述者,或是逐步揭示情节的焦点角色.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作品中的必然表现就是,作品的全部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推动情节发展:作品背后总是有一个联系和逻辑性的世界,作品中包含的每个细节(甚至是省略的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
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海明威的小说通常遵循一种简单的、一直向前发展的时间顺序,比如《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三天时间,但他也有用对过去相关事件的简短回忆当作插叙或倒叙.这这些写作手法深化了作品中人物形象,并形成另一种并不是一直向前叙述的叙事结构. 海明威是直率的.但同时,他非常地细心和敏锐,这种细心和敏锐我们不能认为是美国文学的特色所导致的.所以总的来说,海明威是一位国际艺术家,他从没有放弃他作为美国人的标志性身份,但他所进入的艺术领域太深沉也太广大,以至于根本不能用任何单一国家的文化去界定它.
美国作家海明威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扩展资料:创作特点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两者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它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使他占据前台。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这种叙事方式,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于零;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海明威选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其用意在于“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作品影响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简介是什么
1、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2、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61岁。3、海明威是美国的一位文学家,他的创作方式有许多独特之处。海明威的故事之一就和他创作的独特之处有关系。4、海明威在创作期间的表现异常独特,因为作家在创作期间一般都是坐在椅子上进行创作。然而海明威却不这样,他几乎每次都是站着进行创作。有人问海明威为什么他要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而海明威的回答是:“站着会让自己变得更容易疲劳,而疲劳便会督促自己挑精华部分写,而不需要写一些不必要的话语。这样作品的含金量就会更高。”除了站着写作之外,海明威还经常喜欢在冬天进行创作,尤其是那种格外寒冷的天气,在这样寒冷的天气海明威也不会穿很厚的衣服,他依旧穿那种很单薄的衣服在寒冷的环境中创作。这也是为了追求作品的含金量。5、在二战期间,美国的一位将领在拍卖会上获得了两箱的威士忌酒,而此时海明威也在场,他平时就喜欢喝酒,看到将领得到这么多的酒便主动提出要花钱买六瓶酒。可是将领并没有答应海明威的这一请求,之后好不容易答应了,但条件是要海明威给他上六节课才能换得酒。海明威答应了,可是在第六堂课还没有开始讲的时候,海明威就有急事要离开,但是最后在机场的时候还是把这堂课讲完了。将领将装了六瓶酒的箱子给了海明威,但是海明威表示要检查一下,果然,这一检查发现将领给的只是茶叶罢了。
如何评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呎,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小鲨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做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渔夫,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你为什么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尽管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是悲剧性的,但他身上却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这些“硬汉子”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