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21 02:56

所以文言文翻译成什么

所以在文言文中翻译的意思有原因,情由,用以,用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所作,所为等。所以的基本字义: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文言文所以的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为注:“以,为也。”


已可以组什么词



已经 [already]——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以前 [before].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罢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太 [too]——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 [also]——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最终,终归 [finally]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已而
yǐ’ér
[soon]∶不久;后来
突然雷电大作,已而大雨倾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let it be]∶罢了;算了
[sometimes…sometimes…]∶时而(叠用)
旁观皆为之嘻笑,已而叹骇,已而怒骂.——宋·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
已后
yǐhòu
[after;later] 同“以后”
已后典籍.——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已经
yǐjīng
[already] 业已经过
夜已经很深了
已来
yǐlái
[since] 同“以来”
自董卓已来.——《三国志·诸葛亮传》
已乃
yǐnǎi
[soon] 副词.旋即,不久
已乃发前兵.——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已乃劝输巨室.
已乃分城而守.
已去
yǐqù
[afterwards;later] 表示从现在起到将来的时间.“已”同“以”.可译成“以后”
从此已去.——唐·李朝威《柳毅传》
已然
yǐrán
[have already become a fact;be already so] 已经如此;已经成为事实
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已甚
yǐshèn
[excessive;undue] 过分;过甚
不为已甚
已往
yǐwǎng
[before;previously;in the past] 在过去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清·袁枚《祭妹文》
已矣
yǐyǐ
[finish;be over]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
“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袁枚《祭妹文》
已知数
yǐzhīshù
[known number] 已经知道的数


已在文言文的翻译

1.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 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2. “是”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是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是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3. 文言文的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4.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5. 文言文的翻译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 辄:( 就) (2)、冕因去。 去:( 离开)(3)、窃入学舍。 窃 :(偷偷地 ) 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译:( 完了还是跟从前一样) (2)、七八岁时,父母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译:( 在他七八岁时,父母在陇上放牛,他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了就默默记下来。)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话是(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 6. “还“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翻译 还 huán ㄏㄨㄢˊ ◎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 古同“环”,环绕。 ◎ 姓。 ● 还 hái ㄏㄞˊ ◎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7. 文言文翻译 全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选我哈。 很多年没做文言文了,我来帮你翻译一下: 燕军在开始攻入齐国的时候,听说画邑有个人王蠋很有才能,便在军中下令说:“画邑周围三十公里都不准进入。”这是因为王蠋(是画邑人)的缘故。不久之后(燕国)又派人对王蠋说:“齐国有很多人都说您品德高尚,我想任你为将军,赏赐你万户食邑。”王蠋坚持推辞。(这里的“谢”应该理解为推辞。) 燕国人说:“你若不听从不愿意的话,我们将领兵屠平全画邑的人。”王蠋说:“一个忠诚的臣子不能侍奉两个君主,一个贞烈的女子不能嫁给两个丈夫。齐王不听我的进言,所以我才隐退在乡间野外种田。齐国既然已经灭亡,我也不能独活;今天你们又用武力挟持我坐你们的将领,我若打赢就是助纣为虐了。与其不仁不义地活着,我倒不如被烹煮死!”然后他就把自己的脖子吊在树枝上,奋力挣扎,扭断脖子而死。以前齐国那些官员听说后,说:“王蠋,只是一个老百姓,尚且能守住情操不像北面的燕国妥协,何况是我们这些拿国家俸禄的人呢!”"于是他们就聚集在一起,赶到莒城,找到齐湣王的儿子,拥立他为齐襄王。 今天你们又用武力挟持我坐你们的将领,我若打赢就是助纣为虐了。 这里我打错两个字,是“答应”,不是打赢。。 嘿,下面那位仁兄说选我,先谢谢你了。但哪有很多错别字嘛,就两个,我还改过来了。 再说,这也不算白话吧,翻译成现代文不就是这样吗?每个古字我都现代词义解释了。吹个牛,当年我读高中时,文言文可都是一目十行的。LZ相信我吧,意思绝对没问题。你要觉得太白话,再改书面一点好了。


已怎么读音?

已读作:yǐ,声母y,韵母i,声调三声。1、止,罢了。2、表示过去:已经。3、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4、太,过。5、古同“以”。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罔已[wǎng yǐ] 不尽。2、亡已[wáng yǐ] 无已。没完没了。3、已若[yǐ ruò] 已诺。4、异已[yì yǐ] 志趣、见解与己不同,以至敌对。亦指与己见不同或敌对的人。5、云已[yún yǐ] 言而已,罢了。

已怎么读 已如何读

1、已拼音:【yǐ】。

2、“已”(yǐ )是“巳”(yǐ 音)的分化字。为了区别,遂留下了缺口作“已”。故“已”与“巳”。金文和篆文中是同一个形象。都是“巳”的倒形。即头朝下的胎儿形,表示胎儿已经成熟,即将要降生。

3、《说文解字》:“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 ”。怀胎截止如蛇之欲出是已之范式。

本义:止,罢了。如: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

衍义:引申指“表示过去”。如:已经、事已至此、已往、业已。

衍义:引申指“后来,过了一些时间,不多时”。如:已忽不见。

衍义:引申指“太,过:”不为已甚。

衍义:古同“以”。

衍义:又用作姓。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