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禅语故事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21 16:26

禅语故事

一 找一些经典的禅语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7、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9、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2、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3、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4、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和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5、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二 四个禅语小故事,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其实你就是玩耍我,不玩耍为什么不说你是谁?你应该想到这么长的时间了。你有什么好处请总结 三 求佛家经典禅语,小故事 佛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的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很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16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宴席上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女儿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两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16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儿吧。"说罢便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儿感觉呢?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一下子大彻大吾了,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四 求下面禅语故事的含义 有这么个意思 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想复杂呢,无论是曾来、初来、已在的三人,赵州的意思只是想让大家歇息,喝个茶,为什么想那么许多,将简单的事复杂化是人类最易犯的错误。 五 求高人告诉我这个禅语故事的出处和全文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是这个么?? 下面是简单的翻译~ “南泉斩猫”是禅宗的著名公案。南泉当方丈的禅院因为东、西两堂的僧人为争夺一只美丽的猫儿发生了争执,南泉禅师正好遇到了,向大家说:“说得出道理来就可以救取猫儿,说不出道理来我就把猫斩了。”大家你望我我望你说不出来,南泉于是把猫儿杀了。赵州禅师从外面回来,南泉禅师把事情经过讲给他听,赵州禅师把草鞋脱下来顶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禅师说:“要是你在,这只猫儿也就不会死了。” 六 介绍几本关于思想当面的书籍!譬如有哲理的故事或禅语的故事或关于分析内心思想的书或很有 <思维与智慧》 七 关于禅宗 的禅语小故事 大概在100字左右的、 越多越好 百丈和尚。凡参copy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师令无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檗便问。古人错祇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师云。近前来与伊道。黄檗遂近前。与师一掌。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八 请问有那些佛教禅语是比较出名的有什么佛教小故事 太多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 救 人 一 命 胜 造 七 级 浮 屠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不可说 等等............ 生 活 中 的 佛 教 用 语 西 汉 末 年 , 佛 教 自 印 度 传 入 中 国 , 至 隋 唐 而 大 盛 。 佛 经 本 以 梵 文 写 成 , 当 中 有 许 多 宗 教 术 语 和 古 印 度 的 词 汇 。 佛 教 的 经 籍 被 翻 译 成 汉 语 后 , 这 些 外 来 语 亦 渐 渐 融 入 汉 语 之 中 , 成 为 日 常 词 汇 的 一 部 份 。 以 下 为 你 介 绍 一 些 常 见 的 例 子 : 1. 浮 屠 : 我 们 常 说 「 救 人 一 命 胜 造 七 级 浮 屠 」 , 句 中 的 「 浮 屠 」 原 来 解 作 佛 塔 , 整 句 的 意 思 是 「 救 人 性 命 , 功 德 无 量 , 远 胜 为 寺 庙 建 造 七 层 佛 塔 」 。 其 实 , 「 浮 屠 」 本 是 梵 语 Buddha 的 音 译 , 意 思 即 是 「 佛 陀 」 , 指 释 迦 牟 尼 。 后 来 大 概 因 「 屠 」 字 令 人 联 想 到 「 屠 宰 」 等 意 思 不 太 好 的 词 语 , 所 以 渐 渐 被 音 近 的 「 佛 陀 」 取 代 。 而 「 七 级 浮 屠 」 的 「 浮 屠 」 , 梵 语 是 Buddhastupa , 音 译 后 的 略 称 也 是 「 浮 屠 」 。 所 以 , 「 浮 屠 」 既 可 解 作 佛 陀 , 亦 可 解 作 佛 塔 。 2. 刹 那 : 「 刹 那 」 是 梵 语 ksana 的 音 译 , 意 思 是 一 瞬 间 , 古 印 度 以 「 刹 那 」 作 为 最 短 的 时 间 单 位 。 佛 学 著 作 之 中 , 有 说 一 弹 指 顷 ( 顷 即 短 时 间 ) 有 六 十 刹 那 , 又 有 谓 一 念 有 九 十 刹 那 , 一 刹 那 有 九 百 生 灭 ( 生 即 发 生 , 灭 即 消 灭 ) 。 看 来 佛 学 中 的 「 刹 那 」 是 可 数 的 。 「 刹 那 」 后 来 被 广 泛 运 用 , 撇 除 佛 学 的 涵 义 , 它 所 表 示 的 就 是 难 以 量 化 的 极 短 暂 的 时 间 。 3. 世 界 : 佛 教 《 楞 严 经 》 : 「 何 名 为 众 生 世 界 ? 世 为 迁 流 , 界 为 方 位 , 汝 今 当 知 东 、 西 、 南 、 北 、 东 南 、 东 北 、 西 南 、 西 北 、 上 下 为 界 , 过 去 、 未 来 、 现 在 为 世 。 」 佛 家 语 中 「 世 」 即 是 时 间 , 「 界 」 是 空 间 , 「 世 界 」 所 指 的 就 是 整 个 宏 观 宇 宙 。 「 世 界 」 成 为 常 用 语 后 , 所 指 的 只 是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一 切 事 物 的 总 和 。 4. 不 二 法 门 : 「 不 二 法 门 」 现 解 作 「 唯 一 的 途 径 、 方 法 」 , 原 来 这 个 词 语 本 是 佛 教 用 语 。 「 不 二 」 的 意 思 是 平 等 而 无 差 异 , 是 佛 教 的 一 种 哲 理 ; 而 「 法 门 」 就 是 指 修 行 者 入 道 的 门 径 。 在 佛 教 八 万 四 千 个 法 门 之 中 , 「 不 二 法 门 」 是 可 以 直 接 入 道 的 、 最 重 要 的 法 门 。 除 了 以 上 的 例 子 , 「 菩 萨 」 、 「 罗 汉 」 、 「 夜 叉 」 、 「 舍 利 」 等 词 , 甚 至 「 恒 河 沙 数 」 、 「 回 头 是 岸 」 等 成 语 , 也 是 出 自 佛 经 。 如 果 你 想 进 一 步 了 解 这 些 词 语 的 意 思 , 可 以 查 查 词 典 , 或 翻 看 相 关 的 书 籍 。 九 一个有关和尚论道的禅语 但有点类似笑话的故事。 我看过的版本为,估计大同小异吧: 有两个和尚,住在同一个禅寺。 一个老和尚是修行的,研究禅道;另一个小和尚,是工作的,他煮饭洗衣扫地,照顾这个修道和尚的生活。小和尚虽然是个和尚,却不识字,而且只有一只眼睛。 照佛家的规矩,如果有云游的僧侣来到寺院,通常是可以住下,要求食宿服务的,他们称这为“挂单”。也就是说,云游的僧侣能把自己的名牌挂上去,暂时算是寺院的一员。通常,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规矩。这个寺院的规矩是:来挂单的人,得先与寺院的住持论辩禅道。来客如果胜利,寺院就得收留;来客如果失败,就得自行离去。 那天黄昏,晚饭之后晚课之前,忽闻山门钟响。 “喔!有人要来挂单了。”住持对小和尚说,“我今天很累,无法辩论,你去接迎。” 独眼小和尚说:“我去接迎!?我……我大字不识一个,只会念阿弥陀佛。我不去,你去。若要我去,你就得保证我一定会赢。” 大和尚说:“保证赢,保证赢,只要你去,我教你,你照着我的话做,你就一定赢。你跟来客见面时,什么话都不要说,用沉默对答,跟他用比的,那你就一定赢。” “用比的?沉默对答?喔!我是做事的和尚,只要不说话,就没有什么问题啦!”说完,他就去准备接迎来僧。 天快黑了,来僧肚子很饿,他们在禅堂盘腿坐下。 小和尚与来僧面对面,沉默地比手画脚论辩起禅道来。 来僧法相庄严,垂眉举手伸出食指一根。 独眼和尚,面现困惑,略加思索,左右两手同时伸出食指。 来僧满脸惊讶,沉思片刻,把左手伸出,做三指指天状。 只见独眼和尚一脸悲愤,右手握拳,举在胸前,上下抖动做捶打的样子。 来僧立刻起立,鞠躬引退,背起包袱往山门走去。 此时,住持正在山门前散步,见来僧神色仓皇,不禁趋前问个究竟。 来僧说:“贵寺独眼小和尚禅道高深,我的辩论已经输了,趁天色未晚我得赶往他寺求住。” 住持说:“稍安,稍安,请将详情简单述来。” 来僧说:“我们两人用沉默论答:我先伸出一指,表示为佛。小和尚伸出二指,表示佛与法。我伸出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小和尚立刻握拳震荡,表示佛、法、僧三宝需在一物中得之,否则只是空虚。我无言以对,只得起立敬礼认输了。”云游和尚说完,仓仓皇皇往他寺奔去。 来僧刚走,独眼小和尚气急败坏追奔过来,差点儿撞倒住持。 “那个无礼的小子哪里去了?我不痛揍他一顿,难消我心头之恨!”小和尚说。 住持老和尚劝慰小和尚:“唉!他都已经认输走了,你何必气成这个样子?何况他还称赞你的禅道高深呢!” “称赞我禅道高深?”小和尚惊讶地望着老和尚,“怎么会?你知道吗,他一坐下,就伸出一只手指,指着我的脸说:‘和尚和尚,你只有一只眼。’你说,他无礼不无礼?” 老和尚微微点了一下头。 小和尚继续说:“我心想他远来是客,就恭祝他:‘你很幸福,你有两只眼睛。’没想到那个恶和尚,第二次出手,就伸出三个手指头,表示找们两个合起来只有三只眼睛。你说气人不气人?” 老和尚再度轻轻点头。 “我也就不管他是客不是客啦!我握拳做出捶打的样子。我的意思是说:你再啰嗦,我就把你揍扁。没想到,他不只是无礼,而且胆小,拔腿就跑。让我追上,我可真要好好修理他一顿。” 十 有哪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当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真实发生但是十分搞笑或者有趣的事情,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我们的史书,最后希望这些东西可以改变一下历史在大家印象中一直很枯燥的旧印象,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是这些历史人物在大家的脑海中更为鲜活。


禅语故事

禅语故事   看禅语故事,领悟人生大道理。我和大家分享的几则禅语,愿大家能有所感悟。   人生短暂亦苦难   累了自我累别人   欲如行云流水意   入禅悟道佛蒲参   —胡杨月   1、还要我放下什么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   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   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   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2、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3、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4、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5、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6、人生咸淡两由之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7、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8、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9、先把你的杯子空掉   有一天,一位在大学里教授禅学的'教授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   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教授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10、无   从前有一个僧人问赵州和尚:”门前那只狗是否有佛性”,发问的僧人心里想,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自然有佛性,师父回答一定是“有”。可赵州和尚回答却是“无”!赵州和尚是有道高僧,他不会不懂得“众生皆有佛性”。可见赵州和尚所说的“无”不是世俗所说“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这正是佛的世界观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及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要传授衣钵之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的最好就把衣钵传给他。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矣,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有一个烧水的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钵传给了慧能,后来慧能变成了禅宗六祖。他参透了佛的三法印,明白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到”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真境。   11、求人不如求己   某人在路上走着,突然天下大雨。某人就躲到屋沿下躲雨,看见观音打着雨伞在前面雨中走着。某人对着打着雨伞的观音说:“观音度我一度。”意思是要观音手中的雨伞。观音说:“你在屋沿下,我在雨中,谁度谁呀!” 某人听观音这样一说,就从屋沿下走入雨中.。某人对观音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请观音度我一度”。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只不过我手中有伞,你手中没伞.。你应该要伞度你,而不是叫我度你。”某人听后郁闷,回家去了。   某人有次碰到难题,于是想到庙里去求观音。正在想磕头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个女人也在拜观音。看这个女人很像观音,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于是某人上前问:“你是不是观音?”观音说:“我是观音。” 某人问::“你为什么要拜自己? ”观音说:“人有难事,我也有难事,我现在也遇到难事.。我该求谁呀.,我该去求佛是吧?可是我一想,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我在这里要拜自己。   某人听后恍然大悟。   12、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13、月亮偷不去   良宽禅师除弘法外,平常就是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芦,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和悦的对双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到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的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美丽的月亮”,象征着我们的自性,每一个人,自性中都有无限的宝藏,假如能识得自家宝藏,何用偷窃他物?禅师的惋惜,不能将美丽的月亮送人,正是告诉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佛性至宝,何必沦为窃盗?   14、八风吹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15、凡圣两忘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光涌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   “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16、诗偈论道   苏东坡住在卢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   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   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   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元:“是门外汉而已。”   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   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   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   “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   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   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不是用语言能说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写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禅,完全是透过悟才能体认的。证悟禅师的一夜深思,那钟声终于敲开了心扉,他和东坡的境界就不同了。   17、不变应万变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放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去。   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他们。”   “无,怎能胜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18、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   “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   “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   “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19、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20、百年一梦   金山昙颖禅师,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   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道:“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   狱,毕竟是有呢?抑是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如眼见空华,是有还无;太尉   现在向有中觅无,手搘河水,是无中现有,实在堪笑。如人眼前见牢狱,为何不心内   见天堂?忻怖在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皆能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   惑。”   太尉:‘心如何了?’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正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惰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是一般人经常想到的问题,甚至不少人都在探究的问   题,但都没有人揭破这个谜底。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禅师们道出了原委,又不易为人了   解。生命有隔阴之迷,意即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生命之源,一直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而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   的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的义理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即   不问可知了。 ;


禅语的故事

禅语的故事 禅语的故事1   达摩祖师在山洞中已经面壁十年了,十年来他一直在思索着佛法真谛。然而,它并不知道,他的名声和那山洞已经在世间传扬开了。也许,他根本就不想知道这些,他心中这些都是毫末而已。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悟着佛的真谛。一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那呼呼的风声夹带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卷进洞口,寒冷不时地钻进达摩的肌肤。然而这时,洞口的外面站着一个人,他虔诚地求祖师收他为弟子,授他超脱之法。他就是神光。他本是一位将军,威镇大江南北。但是,正如古诗中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手上也沾染了重重的血污。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这些。从此,身体成了他沉重的负累,他的心灵陷入深深的黑暗中。他到处拜师求法,想去拯救众生,求得“安心”。最后就来到了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口。神光求了很久很久,雪都快封住洞口了。祖师终于回过头来,问道:“你在雪中立了这么久,心中究竟有什么心愿呢?”他说明了自己的种种事由,说了想救众生的意思。祖师大怒道:“你付出这么一点决心就想求得大法。你可知诸佛为求大法都付出无限的时间?”祖师说什么也不愿收他为徒。神光又在洞口外站了两天,终于想明白了:身体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于是,他挥刀斩臂,再求祖师收他为徒。达摩祖师说:“好。你悟到了‘肉身是外物,不足惜’。”便收他为徒。神光就说:“请师父为我安心!”祖师反问道:“你拿心来,我为你安心。”“我已经找了很久,但我没有找到。”达摩祖师笑着说:“你要是找到了还是你的`心吗?你明白吗?”神光一震,随即大喜。自那一刻起,他明白了,万物诸法都为空寂,诸事不可执于一端,执或者较真便丢失了真心。    禅的智慧:   诸法空寂是禅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超脱于世间。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只有这样,才能登涅 的彼岸。 禅语的故事2   归宗智常禅师有一个弟子,法名叫灵训。他很有慧心,也聪明伶俐,心思奇快。归宗智常非常喜欢他,一直希望他继承佛法,使禅门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但是,也正因为灵训和尚领悟力奇高,也常常有参念天下之心。在一个冬天,他看到大雪纷纷扬扬,天地一下子陷入白色之中。这寂寥的气氛中,他下定决心要离开,要独自下山,云游四方,参学天下。他就去向归宗智常禅师告辞,说了自己的想法。归宗禅师问他:“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四海云游,处处是家。”“好!你在我这里参禅了十几年了,就要走了,在这最后的时间我再向你说点佛法真意吧。你收拾好了行李,再来找我吧。”灵训和尚就回去收拾行李,不一会提着行李到方丈室的门外。他将行李放在门外,进去拜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他道:“你到我的前面来。”等灵训和尚走到面前时,他就说:“天气严寒,途中善自珍重。”   禅的智慧禅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人生本来是有情的,所以禅师也是一种有情人,甚至可以说是热心人。只是禅反对对于情的执著和偏执。归宗智常热心的背后,还有一种告诫和提醒:世间诸相,如同冬天的寒冷一样时时侵入肌肤,扰乱心灵,一定要小心。 禅语的故事3   道生一,禅道之中的“一”是独特的哲学,或宏微合一、或对立统一、或逆反执一,总之是大道归一。别开生面的禅语,启迪心扉的智言。它玄秘而实在,指向分明;它神妙且通俗,义理深刻。   宏微合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禅以为要明察世界,以小观大,见微知著。所谓“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这是启迪我们应当立足小处去把握大局。   佛祖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弟子答不上来。佛祖答:“将它放回大海里。”其禅意是: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带你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使你永垂不朽。正是:滴水亦可贵,生命能永恒。回归大海去,幸福在共存。   有人问:“如何区别愚者与智者呢?”虚云大师答:“愚者唯见雪,智者观大白。”其禅意是:雪花从天上来,飘飘洒洒,能动荡世俗人性;白色则是从心上悟,空空荡荡,即安宁慧风智水。正是:见物乃恋情,观色即悟空。智愚有差异,皆因虚实中。   对立统一   “眼冷似灰,心热如火。”禅以为处世的要义,既冷静又热诚,合为一体。所谓“不即不离,有张有弛。”这是启示我们掌握辩证法与中和道。   有人问:“禅定有什么含义吗?”惠能大师答:“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其禅意是:世俗之相,所谓芸芸众生,唯有禅是真实的;人心之态,所谓蠢蠢欲动,唯有禅是恒定的。正是:外身乃虚象,内心即实地。安然来静坐,佛祖在心里。   有人问:“真有所谓天堂与地狱吗?”白隐大师答:“皆在人的善恶一念之中。”其禅意是:人世可以成为地狱,亦可以成为天堂;要记取有多少教训,“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正是:善达天堂门,恶通地狱口。成败系一念,自警莫蹉跎。   逆反执一   “背心以求心,面南而望北。”所谓反常合道,可以殊途同归,相反相成。“大智若愚”、“以屈求伸”,这是启悟我们以逆向思维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有人问:“如何读经能专心一致呢?”慈云大师答:“把时光置于身后。”其禅意是:时间就是生命,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决定于时间;生命可以与时俱进,更能够超越时间、征服空间。正是:晨钟面西天,暮鼓背明灯。不知光阴去,全神贯入经。   有人问:“一个人终日兀兀地要思量什么呢?”惟严大师答:“非思量。”其禅意是:一个人要以至死不渝之信念,应对瞬息万变之世界;要用坚定不移之态度,征服风起云涌之欲望。正是:思量非思量,见性是佛光。一朝得顿悟,通达即平常。   大道归一   对禅语的理解,贵在一个“悟”字,或若有所思,或似懂非懂,关键是“投机合契”: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禅道的使命就是引导人生的大彻大悟。   禅意巧妙而诙谐,常用奇特的俗话来启迪心智,激发思悟:“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此语劝人要仁慈宽厚。“无手人打无舌人,无舌人道个什么。”此语警世须安分守己。禅语富有画意诗情,喻象取用自然观照,十分形象:“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意在鼓励进取的。“任凭你三尺大雪,压不住一寸灵松。”这是褒扬坚持退守的。 禅语的故事4   石榴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   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   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   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   听到侍者如此问答,石榴禅师拍掌赞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   诚然,每个人都应改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很多人不能够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因放弃和气馁、懦弱带来的苦恼随之而来。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本分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能在那本分事上干出一番成绩。 禅语的故事5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禅师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   稍后,灵训禅师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然后去见归宗禅师。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   归宗掸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   灵训禅师顿有所悟。   天气严寒,途中珍重,如看成是征程中的艰辛、挫折、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则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告诫。禅是如此平常,如此简易,一句叮咛即可露出禅意。 禅语的故事6   一个禅师在讲禅: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说: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出来?   这个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   禅师笑着说: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什么是无明?无明产生于愚昧,它是对佛法真理的错误认知,也是诱发贪嗔痴的根源。我们往往被愤怒、抑郁、烦扰等不良外力所压迫,如无明之火等就源于无明。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