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陈情表读后感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28 11:02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一、什么是 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 文章 ,一段话,几句 名言 ,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 读书笔记 ,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二、陈情表读后感优秀 范文 10篇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下面是我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欢迎阅读分享。 陈情表读后感1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陈情表读后感2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 故事 又何尝不多呢?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 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陈情表读后感3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陈情表读后感4 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现代的父母,经常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劳碌奔波,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领悟这份恩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这是我父母经常讲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但现在我懂了。 在数个月前,我家曾经因经济问题,而一度陷入贫困。或许外人可能认为我们家笨,但作为一个有情义的人,朋友有难我们必须去帮。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那段日子里,我体会最深的依旧是父母对我的爱。由于缺钱,我们的生活必须省吃俭用。每一顿饭虽然都比较丰盛,但这里却是父母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在一个星期五,晚餐桌上饭菜非常丰盛。一家人一边说笑,一边看新闻。突然,爸爸笑着对我说到:“儿子,你上学时,我和你妈妈过的是温饱水平的生活,一条鱼分两顿吃;但你一回来,我和你妈妈都直奔小康了。”表面上这是一句说笑的话,但这里面蕴含的辛酸,我又何尝感受不到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心酸,心中的刺痛一次次触动着我。 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物质的支持,还给予了我们精神支持,激励着我们前进。 父亲,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父爱如山,父亲是我背后最强大的靠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痕迹渐渐浮现在他的脸上,父亲老了。父亲虽然老了,但他永不言弃的精神始终未曾消磨。他每天依旧坚持运动,担负着家里的重担。 每个周日,他总是想方设法的亲自送我上学。上学的路上,他总不忘叮嘱我要认真学习,不懂要多问老师。他相信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父亲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成为生活、学习上的强者。虽然我不太好斗,但不代表我不会进步。我在学习上依旧坚持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培养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不断追求进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于困难总要想办法去解决,永不言弃。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 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陈情表读后感5 高中就学过《陈情表》了,此时再次读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陈情表读后感6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陈情表》当中的“孝”字贯彻整篇文章,文句自然,句句都是爱的流露,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有了一些感想。 古人有云:“忠孝不能两全”,面对忠诚和孝顺,李密优先选择了对祖母的孝顺。他值得没有祖母,就没有李密的顺利存活,如果现在身体健康的李密,谈什么为国尽忠啊?祖母对于李密的恩情,李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李密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臣无祖母,无以今天,祖母无臣,往后岁月就没有依靠。这句话深深地洗净我的灵魂,曾几何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哭脸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父母一点点的细心呵护,让我们成长到今天,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关爱,父母辛苦劳作,黑头发逐渐被白头发取代。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生活是困难的,即使用一生也难以报答。 当我们逐渐长大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忘记背后还有父母默默支持我们,是他们为我们修建跑道,让我们大胆地去起飞。当我们成就辉煌的时候,不要忘记父母的点滴恩情。 陈情表读后感7 从我们呱呱落地之后,我们便沐浴在幸福之中,有父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朋友的关爱……然而《陈情表》中的李密从小便遭遇了诸多不幸,父死母嫁,大小和祖母相依为命。祖母长期卧病在床,李密端茶匙药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新朝的优厚待遇,他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他选择继续的侍奉祖母,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从而放弃了高官厚禄。自古以来,圣人提出“忠孝”为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所以“忠孝”不能两全,自古始终是“忠”在前,而李密却选择了“孝”。“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李密能以“乌鸦反哺”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之人,对年老多病的祖母不离不弃实为可贵。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不忘根本,报答亲情。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 陈情表读后感8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陈情表读后感9 李密的这篇文章,是我高二的时候学的,很感人,这不仅让我想到我的曾祖母,她已经离开了我,而李密都那么大了,还有祖母在旁,幸福呀! 虽然我好像说远了,或者李密本来也有孝敬祖母之意,只不过他的本意的背后还有另一种利益的推动,听老师说李密是不想给这个君王办事罢了。 即使君王可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是看见他写得有理有据,毫无破绽,拳拳真情也可能打动了君王,如果要想一封推辞信,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典范。 首先要表达自己对祖母的关心和祖母对自己的.重要性,然后要道出君王对自己的赏识和自己本来亦想为君王奉献余身的意愿,又从君王自建朝以来实行仁义,孝为先,所以不做官,孝敬老祖母自然“合法”了,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李密答应在老祖母去世之后还会为朝廷效力,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忠君爱国之情怎能不感人肺腑! 陈情表读后感10 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亦有:“忠孝难两全。”而写下《陈情表》的李密则做到忠孝两全。 都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宁愿赌上自己的生命,放弃达官显贵的机会。这是因为他的一片质朴感人的孝顺之情终使晋武帝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两人。与此同时,他亦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生愿以生命奉献,死亦要结草图报。又怎能说他没有做到忠孝两全呢? 在学这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当时老师在课上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真的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 反思 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当时我是在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回到家就会不顾他们的感受,乱发脾气。那时候的我真混蛋!我已经很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了,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头上又增加了几根银丝,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哭,他们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与人相处,以免我受到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总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我受挫时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当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即使他们不笑,但是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辛福快乐。我知道:他们在我为我感到骄傲。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觉得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相关文章: ★ 陈情表的教学反思 ★ 最新《陈情表》知识点总结 ★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例文五篇 ★ 高中语文陈情表知识点 ★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体会 ★ 关于古文观止读后感个人感想范文5篇 ★ 古文观止读后感高三范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陈情表读后感700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7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陈情表读后感700字请关注陈情表读后感栏目。   陈情表读后感700字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陈情表》陈什么情,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   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陈情表读后感700字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现代的父母,经常为了子女的幸福而劳碌奔波,但又有多少子女能领悟这份恩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这是我父母经常讲的一句话,小时候我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但现在我懂了。   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物质的支持,还给予了我们精神支持,激励着我们前进。 父亲,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父爱如山,父亲是我背后最强大的靠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痕迹渐渐浮现在他的脸上,父亲老了。父亲虽然老了,但他永不言弃的精神始终未曾消磨。他每天依旧坚持运动,担负着家里的重担。 每个周日,他总是想方设法的亲自送我上学。上学的路上,他总不忘叮嘱我要认真学习,不懂要多问老师。他相信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父亲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成为生活、学习上的强者。虽然我不太好斗,但不代表我不会进步。我在学习上依旧坚持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培养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不断追求进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于困难总要想办法去解决,永不言弃。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 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情表》读后感1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还有:“忠孝难兼。” 写陈心表>的李密既忠又孝。   据说读《楚辞表》不动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孝从服侍亲属开始,以服侍王子结束。”孝的初始状态是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中间状态是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最高状态是修身养性。   李密报道奶奶抚养,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显贵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感人的孝心结束晋代感动,不仅答应暂时去超,两人还奖励奴隶。与此同时,他还许下了承诺,“当学生第一次陨石,死当结草”的学生是愿意牺牲生命,死亡也有报道结草图。你怎么能说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忠孝两全?   在学学习这篇论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我们当时中国老师在课上学生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社会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可以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进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时我在学校的学生会,忙着在学校工作,家长很快就学会忘了温暖的问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乱发脾气的。那时候我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没有带领他们到干手器,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写作增添了几分银头,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把心思学习投入到这个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时候我们为了能够不让我哭,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工作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发展与人之间相处,以免我受到国家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对于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 他们总是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生活,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继续努力不放弃。 当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即使他们不笑,他们也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我们不能逃避孝顺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珍惜他们,当他们还在这里。业余时间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问候。这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他们考虑很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这是孝顺。一个孝顺,平凡,普通,没有浓妆淡抹,唯一的字符! 《陈情表》读后感2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单位的车子上班都会收听有线广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关爱家人,关注社会。我们教我们的孩子去关爱家人了吗?我们给他们关爱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评了?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关心的。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到七八岁的年龄能像孔融、黄香那样懂礼知孝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3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陈情表》读后感4   刚背会了李密的《陈情表》,我觉得家里有小孩的都要让他背会,我的人生经历不过才三四十年,所见所闻可以说相当有限。但在这短暂三四十年里对我内心冲击最多,力量最大,让我最痛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孝”。近到亲戚朋友,远到父老乡亲,少年时风风火火,中年时意气风发,但是能够安享晚年的……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有人有哪么多的忧愁?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大家一定会说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对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读后感·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很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试想人如果和动物一样,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荒郊野外,听任其自生自灭,那人还是人吗?人何以称为万物之灵?乌鸦尚知反哺,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   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百善孝为先,饮水要思源,愿我们家家户户都母慈子孝,幸福美满! 《陈情表》读后感5   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矛盾两难的境遇却仿佛仍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依旧让人感怀不已。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本来,违背皇帝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陈情表》读后感6   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亦有:“忠孝难两全。”而写下《陈情表》的李密则做到忠孝两全。   都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宁愿赌上自己的生命,放弃达官显贵的机会。这是因为他的一片质朴感人的孝顺之情终使晋武帝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两人。与此同时,他亦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生愿以生命奉献,死亦要结草图报。又怎能说他没有做到忠孝两全呢?   在学这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当时老师在课上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真的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当时我是在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回到家就会不顾他们的感受,乱发脾气。那时候的我真混蛋!我已经很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了,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头上又增加了几根银丝,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哭,他们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与人相处,以免我受到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总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我受挫时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当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即使他们不笑,但是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辛福快乐。我知道:他们在我为我感到骄傲。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觉得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

《陈情表》的读后感

   《 陈情表》读后感(2篇)    第一篇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第二篇   今日重读《陈情表》,何以与往日感受竟有如此不同?   少时读《陈情表》,惟觉琅琅如金石相击,意趣落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所构成的节奏感上,而恰恰忽略了节奏背后的“情”感,即便当时偶有所感,那感受也稍纵即逝、肤浅得很。是不是年轻的目光都如蝴蝶般,喜欢追逐似锦繁花,追随香软绮丽的文字?哪曾想过越是刻意在文字上炫技,越是容易南辕北辙.   读后感一: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倘若舍本逐末,必致败笔;   读后感二:即使文思泉涌,也应谨慎措辞,不可浪掷笔墨,得言而忘意、得意又忘形。   读后感三:乱写不如不写,免得文字污染。   读后感四:温故知新。少不更事时,常常不识真滋味。好文应常读.

《李密辞官报祖母》读后感 150字~200字!!!急需啊!!! 只要能帮我!!追加几十分不是问题!!!!!!

一腔挚孝诉衷肠
读“陈情表”有感
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矛盾两难的境遇却仿佛仍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依旧让人感怀不已。
  违背皇帝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陈情表”全文400余字,字字如金。无一字之多余,无一言之赘述。祖母的恩情,州司的催逼,对名节的淡薄,对皇帝的忠心,环环相扣,言之凿凿。祖母的病情始终贯穿其中,却丝毫不显拖沓。
  文章第一段,李密写他自小的悲伤,无人可亲近的痛苦,而祖母则是唯一照顾他,把他抚养长大的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突显了作者的孤单无援,我们或许无法想象,当一个人连可侍养的人都没有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因此,如今,当祖母韶华不再,只能病卧床塌之时,侍奉祖母就成了他必尽的责任。
  第二段写朝廷多次封官于李密,而他以祖母卧床以辞,然诏书已下,催逼不断。几欲赴命,然祖母病情加剧,是以陷入两难之境。作者表达出了自己两难的斗争,一面是尽孝道,一面是尽忠,孰舍孰留,依次摆开来好似让皇上也来做个评判。
  在第三段,李密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不矜名节,至微至陋,这实是指汉朝人才济济不缺李密一人。而“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乃祖母唯一可依靠之人,“臣无祖母,亦无以至今日。”况且,“圣朝以孝治天下”,若弃祖母而去,天理难容。
  最后一段中,作者表明了对皇朝的忠心,并非不想报效,而是有不得已之苦衷。且阐述了自己进退维谷的境地:祖母不得不守护,皇命不得不遵守,两难之下,两相对比,“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尚知反哺,况乎人哉。若能侍奉祖母刘,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