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隆中对?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什么是 隆中对?
解析: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的意思
"隆中"是一个历史名词,它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征战中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军事策略。隆中策是诸葛亮为了对抗曹魏而设计的一项战略计划。具体来说,隆中策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第一步是建议刘备在隆中附近的猇亭修建高台,以便蜀军能够掌握曹魏军队的动态;第二步是设计"空城计",即利用敌人的愚蠢和贪婪来吓阻曹魏军队的进攻;第三步是设立连环计,通过设置多个陷阱和埋伏点来围剿曹魏军队。在隆中附近的猇亭修建高台,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曹魏军队的动态。通过修建高台,诸葛亮能够密切监视曹魏军队的行动情况,从而为蜀军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提供情报支持。诸葛亮采用了"空城计"来吓阻曹魏军队的进攻。在面对曹魏主力军队的围攻时,诸葛亮故意打开猇亭城门,让外面看起来空无一人,内里空荡荡的,这给曹魏军队造成了错觉。曹魏军队误以为蜀军有埋伏而没有进攻,最终选择退兵。诸葛亮利用连环计来围剿曹魏军队。他在逃跑的道路上设置了多个陷阱和埋伏点,使得追击的曹魏军队不断受到蜀军的袭击。这一连串的埋伏和战斗最终导致曹魏军队溃不成军,从而使蜀军成功摆脱了危险。隆中策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战略行动,通过建立高台观察敌军动态、利用"空城计"吓阻敌军、并采用连环计围剿敌军,成功地保护了蜀汉的安全,并在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隆中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典范,也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三国时期的由来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等问题日益加剧。在这个时期,宦官干政、外戚势力扩张等问题导致皇权衰弱,各地豪强割据,诸侯割地称王,社会秩序瓦解,加之自然灾害频繁,使得人民生活艰难。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是由农民领袖张角发起,他们反对朝廷的腐败统治,呼唤平等、公正的社会。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它揭示了朝廷的弱点和民众的强烈不满情绪。此后,战乱频繁,各地豪强、势力争夺地盘,形成多个割据政权。其中,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英雄逐渐崭露头角。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他集聚了大量的兵力,并利用军事手段征服了很多地区,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刘备是汉室王室的后裔,他在东汉灭亡之后,追随着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够恢复汉室,重建国家。孙权则统治着江东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这三位英雄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三国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和外交斗争。
概括诸葛亮隆中决策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概括诸葛亮隆中决策
诸葛亮隆中决策主要内容: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对策后来成为指导刘备若干年行动的纲领。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扩展资料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大概内容:诸葛亮遂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是汉室宗亲,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