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1-11 19:06

古代的马具、马饰有哪些?

  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木板或栏杆可以凭倚,叫輢(yǐ,乙)。前边的横木可以手扶,叫式,通常写作轼。行车途中对所遇见的人表示敬意就扶轼低头,这个动作也叫轼。《论语·乡党》:“见冕者与瞽者(盲人)虽亵(熟悉)必以貌(以表情致礼),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版:指国家档案)。”《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再进一步,对所尊敬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也要轼,《史记·魏世家》:“[魏文侯]客段干木,过其闾(lǚ,驴。里巷的大门),未尝不轼也。”《礼记·曲礼上》:“式路马。”路马是天子的马的专称。敬君兼及其牲畜,未免太过分了。《万石君列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万石君以敬慎事上著称,但见到主子的马而“式”,被作为恭谨过人的例证写出来,说明别的臣子并不都按<曲礼》的话去做。


  舆后边的横板或栏杆叫轸。《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张丐抽殳(Shū,书。撞击用的兵器)而下,[公子城]射之,折股。(张丐]扶伏(同匍匐)而击之,折轸(公子城的车轸),又射之,死。”《史记·龟策列传》:“[纣]头悬车轸,四马曳行。”古人从车的后部上车,因此轸留有缺口,为登车处。《战国策·赵策》:“媪(ǎo,袄。老妇人,指赵威后)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母亲站在车下,从轸向车舆前伸臂,只能握到女儿的足踵,这是车子就要离开时一瞬间的情景。


  车舆中有一根固定的绳供上车时拉手用,叫绥。《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韩诗外传》卷二:“晏子起而出,援(拉)绥而乘。”《礼记·檀弓上》:“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指车子颠覆),公队(坠),佐车(副车)授绥。”不用绥,或拉不好就会出危险。


  车辕又叫辀(zhōu,周),为一根稍曲的木杠(也有用直木的)。《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在祖庙举行分发武器的仪式),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耪以走。”


  辕的后端连在车轴上,前端拴着一根横木,叫衡。衡上再加轭,卡在马颈上。轭是个叉形的木枝,稍稍外曲。(有人认为衡、轭是一个东西,只是命名的角度不同:从其横于前来说为衡,从其扼颈而言为轭。)《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指忠信)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淮南子·说山训》:“剥牛皮鞟(kuò,扩。去毛)以为鼓,正三军之众。然为牛计者不若服于轭也。” 《后汉书·列女传》:“[董]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皇甫规]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曹植《赠白马王彪》:“鸱鸦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轭又写作扼,《庄子·马蹄》:“夫加之(马)以衡扼,齐之以月题(马额上圆形饰物)。”衡与辕相连接靠的是销子,古代叫輗(ní,尼。大车上用的)、軏(yuè,月。小车上用的)。《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轭岔开的两支曲木叫軥(qú,渠)。《左传·襄公十四年》写卫国内乱,庾公差、尹公佗追赶卫侯,他们的师傅公孙丁给卫侯赶车,“子鱼(庾公差)曰:‘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射两軥而还。”古“礼”,射不求中,他射軥而不中人、马,既合古礼,又未违背追杀卫侯的命令,而以軥之微细又紧贴马颈,又足以显示其技术之高超。


  现在说到车的运转部分。


  车轮的辐条一般为三十根。《老子》:“三十辐共一毂(gǔ,古)。”毂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以贯轴。《左传·定公九年》:“齐侯执阳虎(即鲁国季氏家臣阳货)。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qì,气。刻)其轴,麻约而归之。”阳虎想逃到晋国去,故意表示愿意被关押在东边,齐侯把他放到相反的方向,不料正中诡计。他要逃,怕邑人追赶,所以把车轴都刻坏,这又是一计。《史记·苏秦列传》:“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因为车毂外露,而且古代车轴露在毂外的部分很长,所以以“车毂击”形容路上车辆之多。这种施轴的方法有时很碍事。《史记·田单列传》:“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宗人尽斩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途。以轊(wèi,卫。套在车轴外露部分上的金属套,在这里即指轴端)折车败,为燕所虏,惟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轊又写作軎,正是车轴一端突出的形象。车轮贯在轴端上后,为防止脱落,要用辖插在轊、轴中。辖是可以拔下来的,没有了辖车就不能行驶。过去北方的木轮大车仍用此物。《孔丛子》卷一:“夫子适齐,晏子就馆(到客舍去看望孔子)……曰:‘齐其危矣,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复亦难冀(希望)也。”《汉书·陈遵传》:“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把轴用绳索绑在上面。因其形状像趴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又叫輹(fù,复)。《左传·僖公十五年》:“车说(脱)其辕,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脱輹则舆、轮分离,所以说“不利”。


  两轮之间的距离为轨。《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车轨相同则车辙也等宽,车同轨实际是公路标准化的一个措施,这在都是土路面的时代尤为重要。引申之,车辙也叫轨。《孟子·尽心下》:“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意思是说城门中石头路面上压出的车辙沟是由于往来车多慢慢形成的,不是驾车的两马的力量所致。曹植《赠白马王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这是说由于霖雨泥泞前面的路无法通行,于是改道。下句说辙上句说轨,辙轨同义,为避重而换用。


  2.车的附件


  经常在古代诗文中出现的有:


  盖。这是由一根木柱支撑的伞形物,立于舆上。《史记·商君列传》:“五投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可见盖的主要功用是遮阳避雨。车上立盖,这是有了一定地位、财富的人享用的。《汉书·循吏传》:“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章(同彰)有德。”《汉书·王嘉传》:“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王嘉是丞相,有了罪则去盖,与晏子正成对照。这样,盖无形中成了一定地位的标志,例如说“冠盖”即代表士大夫。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倾盖”被用以形容途中相遇亲切谈话,也是指有地位者。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皇帝的车盖有特别的质料和形制,叫“黄屋”。《汉书·贾谊传》:“[诸王]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王者用黄屋,是僭越。


  轫。古代的车没有制动装置,为防止车轮自己滑动,停车后用木头阻碍车轮,这木头就叫轫。《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天津(天河的渡口)兮,夕余至于西极(西方的尽头)。”所以后代以发轫为出发、启程。进而凡以物阻挡车轮的滚动也叫轫。《后汉书·申屠刚传》:“光武(刘秀)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现在在车轮前垫块石、木以防车动,盖即古代的轫。


  辅。这是车轮外边另加上夹毂的两根直木,为的是增强轮子的承重能力。《诗经·小雅·正月》:“无弃尔辅,员(增益)于尔辐。”《吕氏春秋·权勋》:“宫之奇曰:‘……虞之与虢也,若车之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此事云:“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因人之面颊与牙床的关系与辅、车的关系近似,所以又称面颊为颊辅,对《吕氏春秋》和《左传》中此处所说的辅、车,一般也理解为说的是面颊与牙床(车)。


  辂(lù,路)。这是绑在车衡上以备人牵挽的横木。《史记·刘敬列传》:“娄敬(即刘敬,刘为汉高祖所赐姓)脱挽(同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辂又是一种车子的名称。《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治国的办法),子曰:‘行夏之时(历法),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在这个意义上辂又写作路。《诗经·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同赐)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车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诗经·秦风·小戎》:“文茵畅毂(等于说长毂),驾我骐异(zhù,住。后左足色白的马)。”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孔子家语·致思》:“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车舆的四周可以施帷,据说在上古是妇人之车。《诗经·卫风·氓》:“淇水汤汤,渐(浸润)车帷裳。”裳是车帷下垂的部分,因像人之下裳,故名。后代的车围子就是古代的车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帷加了顶,就叫缦(màn,漫。又写作幔),又叫*[巾+宪](xiàn,显),很像后代的车棚。《南齐书·魏虏传》:“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


  3.马饰


  古人讲究马身上的饰物。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片。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这就是因为两千八百匹马的驭具整齐鲜明,因而连用这四个名词以显现晋军军容的肃整。韅(xiǎn,显)是马腹带。靷(yǐn,引)是引车的皮带。《左传·哀公二年》:“邮良(即古代有名的御手王良)曰:‘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使靷暂时不断)。


  我,御之上也。”孔颖达正义:“古之驾四马者,服马夹辕,其颈负轭;两骖在旁,挽靷助之。”那么靷就是今天的“长套”。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革+半]是套在马臀部的皮带。另有靳,是服马当胸的皮带。《左传·定公九年》:“猛曰:‘我先登(指登上晋国夷仪城)。’书(书与猛都是齐人)敛甲(指站起身准备打架)曰:‘曩者之难(等于说作对),今又难焉!’猛笑曰:‘吾从子,如骖之靳。’”古代驾车骖马略后于服马,骖马之首与服马胸齐,“如骖之靳”即如骖马随着服马的胸前皮带而前进。杜预注:“靳,车中马也。”则是以靳借代服马。


  勒是整套的笼头。其中马所含的“嚼口”叫衔《孔子家语·执辔》:“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汉书·匈奴传》:“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赐以冠带衣裳……鞍勒之具。”


顷接是什么意思?

顷接——用于回复公文开头,相当于刚接到(你的来文)。
兹因、顷接、拟请、如蒙、此复,作为公文惯用语,都有其特定的意思。
兹因——用于说明原因的公文开头语,相当于现(在)因(为)。
顷接——用于回复公文开头,相当于刚接到(你的来文)。
拟请——用于拟办意见的公文,相当于打算请(谁来办此事)。
I have just received your letter .
顷接来信。


轭怎么读

轭,读作è,韵母e,声调四声。释义: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同音字:谔、鳄。偏旁部首:车。笔画顺序:横、撇折、竖、提、横、撇、横折钩、竖弯钩。笔画数:8笔。结构:左右结构。轭的组词解释1、辕轭[yuán è]车前驾牲口的直木和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借指车子。2、轭缚[è fù]控制束缚。3、亢轭[kàng è]谓齐驱并驾。4、负轭[fù è]指驾车。5、牛轭[niú è]给(牲畜)在脖子上配大小适当的颈箍以防走脱。6、铜轭[tóng è]古代车上的铜部件。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