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残缺也是一种美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1-20 08:52

高中作文残缺也是一种美的提纲怎么写

缺角的月亮虽然没有耀眼的光辉,但却同样可以把清柔的光芒撒满人间;清澈的溪流虽然没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但却同样可以让溪边的小花摇曳生姿。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有时候缺陷也可以成为一种美,仍可以放射出光彩。
  缺陷有时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张海迪,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自学了多种语言,并翻译出大量的作品;霍金,一个永远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家,他的思想却穿越了宇宙,到达了那神秘莫测的黑洞;史铁生,双腿的残疾让他有了对社会清醒的思考,再大的困难也无法阻挡他向文学道路迈进的步伐……我们不能不说他们的人生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可正是他们的缺陷,激励他们前进,让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想像的勇气和毅力,让他们的人生因为缺陷而更加绚丽!
  缺陷有时可以成就另一种美丽。一只漏水的木桶是不完美的,每次打水,都会因为它的缺陷而洒下一半的水。可是不经意间,那些洒下的水却成了小花们的生命之泉。就是这些漏下的水浇灌出人们脚下的一片芬芳。不错,缺陷并非永远都是不好的,也许不经意间就造就了另一种美丽。
  有时,因为有了缺陷,才能拥有更多的美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圆失去了一个角,它很伤心,便决定去寻找那丢失的一个角,因为有了缺陷,所以这个圆转动得很慢很慢,所以它在前进的过程中,可以与蝴蝶相互追逐,可以和溪流玩耍,也能和小花们一起快乐地歌唱。一天,这个圆找到了它丢失的一角,它很开心,可已是完整的它开始了飞快地转动,从此,它来不及和蝴蝶打招呼,没办法听溪流的歌唱,也不可能停下来嗅嗅花朵的芳香。它就在那里飞快地滚动着,直到有一天,这个圆毅然扔掉了自己刚刚找到的那一个角,它宁愿做一个有缺陷的圆,也不要失去那么多。是啊,有了缺陷,才有动力去努力挑战自我,才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更多的美。
  缺陷也是一种美,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因为每个人的缺陷,世界才会多姿多彩;因为缺陷,我们才会奋起直追,成就另一种美丽,创造令人惊叹的辉煌。


关于残缺也是一种美论据名言

1、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2、对于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3、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霍金《我的简史》4、如果你很有天赋,勤勉会使天赋更加完善;如果你的才能平平,勤勉会补足缺陷。 ——雷诺兹《小塞缪尔》5、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以外,是会毫无所得的。——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6、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7、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吕不韦《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白话译文: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一定与玉斑。

残缺也是一种美的理解

残缺也是一种美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得到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被真正拥有,得到的一切终将在一天悉数交出。不如在一生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欣赏残缺的乐趣。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小时候的邰丽华是不幸的,由于一场重病而变成了聋哑人。但他不甘就这样沉沦下去,节目《千手观音》的顺利播出使她从内心的低谷攀登到了艺术的颠峰,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叙写了美丽动人的艺术人生。  中国女孩文华枝是可敬的。当她自己身处险境时却不忘自己的职责:“请先救我的游客。”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身残志坚,文华枝用不完整的身躯抒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满月固然赏心,但月牙儿又何尝不美丽?阳光固然灿烂,但星辰又何尝不美丽?大树固然挺拔,但小草又何尝不美丽?  残缺,也是一种美。它使痛苦者的心灵得到升华;它使寂寞者托起心灵的月亮;它使矛盾者感悟到真理。  咖啡没有加糖,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却更容易使人尝到甜美;听不到,说不出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才使生活更加美丽;失败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使人更加珍惜成功的短暂美丽。  人的一生总在习惯于过去,习惯于残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一点点弥补残缺,才会拥有美丽的人生。  上帝造人时忘记让人拥有一双翅膀,这是一种残缺,但残缺也是一种美。  所以,没有翅膀,我们照样可以飞翔!  情绪中有怒、有哀、有惧,这是一种残缺,但残缺也是一种美。  所以,没有理由,我们依然可以灿烂微笑!残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说,不美的,如圆明园,它或许更多地是一种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从这里也可知道,欣赏残缺美你得知道缺了什么,不知道缺了什么很难觉得作品美。就像一位书法家看到敦煌残纸,它会想像出一笔一画的动势,普通人则只当是残字而已;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到圆明园,他只能看到一堆瓦砾,美从何来?而熟悉中国文化审美的人看时则可填补出所缺的东西,了解这一段惨痛历史的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看圆明园,当又是另一种心情。这不知算不逄残缺美,但说是残缺的力量应该不过分。 残缺与美的关联使人们很自然的想到断臂维纳斯。尽管维纳斯是残缺的,断了一只手臂,仍凝聚了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由于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它即表现出了对健康、匀称、和谐充满活力的形象美的向往和歌颂,又表现出对人的生命,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热爱。残缺的维纳斯毕竟是令人遗憾的,艺术家们试图让其完美无缺,续接的手臂或举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实,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终放异至善至美的举动,保留了维纳斯的残缺----人们发现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得到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被真正拥有,得到的一切终将在一天悉数交出。不如在一生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欣赏残缺的乐趣。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小时候的邰丽华是不幸的,由于一场重病而变成了聋哑人。但他不甘就这样沉沦下去,节目《千手观音》的顺利播出使她从内心的低谷攀登到了艺术的颠峰,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叙写了美丽动人的艺术人生。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所展示的罗斯&玛丽之间的爱情故事震憾了全球亿万观众的心--虽然结局带着惨烈悲壮的色彩。善良的观众是多么希望罗斯与玛丽能够结为秦晋之好,谁又不想呢?但是假如我们用客观、冷静的心态作一番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文化层次、价值观念,或是社会地位、处世准则…罗、玛二人相差悬殊。结合对他们而言未必就意味着一生的幸福。而电影大师们却巧妙地利用了人类史上的一次悲壮海难——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回避了这一问题,制造了一场感人肺腑的生死别离:死去的人(杰克)为了爱情献出了年青的生命,带着对恋人的深深祝福步入天堂;活着的人(罗斯)带着祝福与这段珍贵的回忆珍惜着生命的每分每秒,此时的她对人生的态度、生命的真谛的认识与理解已然有了质的飞跃——谁能忘记影片中,在耄耋之年,她依然在心海中追忆那串永放光芒的珍珠项链、回味那段轰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时的闪亮目光和幸福神态呢?如此看来,福兮,祸兮,又岂在一朝一夕?要知道,残缺也是一种美。上帝给了你美丽的容貌,却不给你博大的思想;上帝给了你高深的智慧,却不给你健康的体魄。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荣辱相依,福祸相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 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创造美,欣赏美,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 一说到残缺美,人们就会立刻想到断臂维纳斯。 公元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上,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带着震撼人心的残缺重返尘世。断臂的维纳斯因其断臂在带给人们些许缺憾时,更多的却是把充满无边想象,“包孕着不尽梦幻”的具有崇高美学价值的缺陷留给人们,引得一些人对这种残缺美的激动和敬重甚至到了一种不可遏止的状态。 无庸置疑,人们钟情于断臂的维纳斯固然包含着对美的深刻挖掘和理性思考,但更多的是人们一种社会心理的折射。人们往往对已经得到的东西不知道珍惜,而当它一旦失去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它的价值。因此,残缺美说到底是一种空白美,是一种模糊美。 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然产生的不幸,是败笔之作。譬如一件染上污迹的书法作品、一件撕去半幅的绘画作品或一件打去一角的工艺品。 但残缺是完美的对应物。残缺所带给作品的并不是优美的展示,而是与美的强烈对比。书法中的“布白”,篆刻中的“残边”,都是典型的残缺造境。清人王国维在谈及竟境时指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的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 残缺可以带来美。断臂维纳斯是世人公认的残缺美,但美的不是残缺,而是对残缺无可奈何的叹息。断臂维纳斯带给人们的是遐想美,是人们对完美的追求。 残缺可以得到美。“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残缺表现出一种过程美。月亮经历了由残缺到圆满的过程,人们便得到一种追求圆满的享受。 残缺可以创造美。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但它所带给人们的是残疾人所表现出来的超常的表现力和幕后的艰辛,更多地是人们对演员的惊叹和演技的赞许;齐达内在意大利世界杯中,那场最后的比赛,那个最后的动作——顶马特莱奇,又何尝不是一种残缺的美呢?而被世人称做绝妙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莉叶》、《泰坦尼克号》,也正是因为拥有着残缺的结局,才让人去体味,遐想…… 满月固然赏心,但月牙儿又何尝不美丽?阳光固然灿烂,但星辰又何尝不美丽?大树固然挺拔,但小草又何尝不美丽? 残缺,也是一种美。它使痛苦者的心灵得到升华;它使寂寞者托起心灵的月亮;它使矛盾者感悟到真理。咖啡没有加糖,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却更容易使人尝到甜美;听不到,说不出是一种残缺,但这样的残缺


关于残缺的美的理解

像中国的圆明园一样,卫城也是断壁残垣,残留的雕塑真迹大都同建筑物连在一起,这是因为“侵略者可以搬走雕塑,却搬不走连着雕塑的柱子。”

在卫城,当然要看雅典娜胜利女神殿,也就是无翼胜利女神殿。传说中,雅典市民为了让胜利永驻,就将胜利女神的双翼砍下,于是就成了无翼胜利女神。这座神殿历经兴废盛衰与战火洗劫,17世纪英国人又拆走了许多浮雕,现在只剩下几座11米高的圆柱。目前在大英博物馆的“命运三女神”,就是英国人从卫城搬走的。

第二站:法国———巴黎卢浮宫

一步跨越几个世纪

孙院长推荐,法国巴黎卢浮宫是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几乎缩写了欧洲雕塑的整个历史。

在这里,可以从古希腊的雕塑开始看起。“维纳斯”安静地立于卢浮宫的石雕厅内,它当初是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原本是从古希腊运往别处的礼品,结果中途沉入大海,便成了今天“断臂的维纳斯”。

除了人人都要与之合影的“维纳斯”外,无头“胜利女神”也立于宫内。在古希腊,很多神都是以人的面貌出现的,当年塑像多得令人难以想象。沐浴在地中海的阳光下,想象着人们当时的心态———健康、豁达,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通过人体得到表现,展现了人们对和谐、理性和优美的追求。古希腊时期保留下来的雕塑不多,因此非常珍贵。

尤其让中国人感兴趣的是,广场中央的玻璃金字塔,是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设计,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孙院长开玩笑说:“在卢浮宫,可以一步跨越几个世纪。”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再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交替时期的罗丹,人们可以用大半天时间,从现代返回过去,感受历史所赋予的艺术精品。

第三站: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馆

睁大眼睛欣赏珍品

按照时间的顺序,从古希腊罗马回来之后,我们应该去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那里了。不过这种走法有点绕远,最好的选择就是从卢浮宫出来之后,直接去罗丹博物馆,这样虽然打乱了时间顺序,却省去了绕远的麻烦。

著名的《思想者》就在罗丹博物馆里的前花园中,《吻》位于后花园,前后花园约有一百多个雕塑,几乎满园都是,还有一些是未完工的作品。孙院长提醒,游客参观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因为罗丹的作品知名度很高,有些原作常常出国展出。如果原作出国,原地就放一个仿制品,《沉思者》就有两个仿制品,以免原作出国时原地光秃秃的不好看,而且游客也会抗议。

第四站: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教堂

沉睡的顽石更幸福

去佛罗伦萨,一定不要错过美第奇家族教堂,那里集中了米开朗基罗的很多作品,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安放在这里。《暮》,表现的是一名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未能入睡,正处在一种苦闷中发呆;《晨》是一个体格结实得几近男性化的女裸体,她刚从忧患不安中醒来;《昼》是一个似乎未作完的男裸雕像,一脸大胡子遮盖了他的大半脸部,他好像突然惊醒,回首远方,不知世间又发生了什么,这尊雕像的背肌雕塑得极好;《夜》是四尊雕像中最富诗意的一尊,她具有漂亮的裸体,然而她的右手抱头,处在睡梦之中。脚下的猫头鹰象征黑夜降临,在她枕后的面具,则象征噩梦缠身。

佛罗伦萨诗人乔凡尼·巴蒂斯塔·斯特罗茨见到《夜》后,写下了一首热情的诗:“夜,为你所看到妩媚的睡着的夜,那是受天使点化过的一块活的石头;她睡着,但她具有生命的火焰,只要叫她醒来——她将与你说话。”

米开朗基罗读后颇为伤感,他用另一首诗作了酬答:“睡眠是甜蜜的,成为顽石更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罪恶与耻辱,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于我是最大的快乐;不要惊醒我啊!讲得轻些。”

第五站:亨利·摩尔

突破传统

求新求变

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有种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和阳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有种人性觉醒后的挣扎抗争的痛苦,但都属于古典艺术,依然强调着“美”。而罗丹开始把“丑”的东西引入雕塑,出现了残缺、破碎、不对称、肌肤也不再光滑,可以说,罗丹一边结束了雕塑的古典主义时代,一边又成了现代主义雕塑的开山鼻祖。亨利·摩尔是继罗丹之后,现代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他开始突破传统,表现变形的人体和抽象的形体,强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亨利·摩尔的作品,几乎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找到,只要你看到雕塑下有“MooreHenry,1898—1986”的字样,就可以确定了。比如在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斜倚像》(一),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入口前的《斜倚像》(二),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亲自跑过去看一看,因为旅游本来是不需要束缚的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