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社会评论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1-21 13:47

社会对大学生有什么期望?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世人对教育的重视,在我国,适龄学子上大学的现象在目前已较为普遍.但盲目的自我感觉良好或全然的自我否定都是极为不可取的,对此,我们了解社会对我们大学生的期望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那么,社会人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究竟有怎样的期望呢?对此,XX学院特在2006年暑期针对社会各界人士组织了这次有关社会对大学生期望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和直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受访人士身份不限地区不限,含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各行各业人士。本次调查共分10个小组,每组一人,自负一区。本次,我负责甘肃地区。
  此次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和大学生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的期望与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98.8%的人认为读大学有必要, 数据显示,人们对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表现了较高的支持,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而这些认为大学生有必要读大学的人,普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上大学,这其中有45%的人认为优秀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重要,:而有52%的人则认为交际能力和道德修养相对更重要;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都很高,个个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被调查者中46.7%的人希望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有能力就可以多学点东西”对于大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技能,将近90%的人认为应该是专业技能和计算机,而对于在校期间兼职一话题,大家都莫衷一是,76%的人认为要看情况而定.至于白热话题”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应该谈恋爱”,这次有幸亲见社会人士的肯定态度60%,但前提是”如果能够自我控制”.
  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大学生自我期望与社会对之的期望落差较大.

  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连续几年扩招,在校的学生总量几乎翻了一翻,扩招的直接后果便是给毕业生带来了人才过剩,供过于求,无论用人单位,还是社会,都已转变了选材的方式,从以往的不看学习只看学历的几个单位争一个毕业生到现在的一家用人单位在千军万马中选择自己称心满意的优秀人才。因此,用人单位早已改变了以往选拔人才的观念,从良莠不齐到现在的精益求精,从以往的只注重成绩到现在的成绩是基础,品质是关键,能力是优势。而这些恰恰又生成了让不少普通高校大学生欲语还休、欲前不能的“名校效应”。 在企业眼中,以“学校血统”作为筛选标准是最快速和有效的方式。不管企业是否承认,一如消费市场存在的对知名品牌的崇拜,职场上也或隐或现地存在着名校情结。多数外企认为,名牌高校占有生源优势,因而“生产”出来的“精品” 较多。加上往年进入外企的名校毕业生也以自身的优异表现给外企留下了较好的影响。故而著名跨国公司在招聘过程中言明:非名校毕业生不可。
  世间有一条真理:存在即合理。名校效应之短长我们实难较之,而最关键的那既非重点,亦非我辈所能左右。故而,我们应多从自身寻因。
  鞋子前进而脚在后,那怎么行呢?,但凡大学生即“天之娇子”、“国之栋梁”的美梦已成旧事。我们当代的大学生,也早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然而还是会有那么多的所谓“天之娇子”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这些人当中,自恃甚高,目空一切,眼高于顶不甘屈人下。不知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即便有些斤两也还应持重,而他们,在应聘过程中,趾高气扬,张口就是2000-3000元的月薪,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身的能力及各方面的素质是否和个人开出的身价相对应,造成了供求脱节。不仅如此,当代不少大学生因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多为独生子女,在未出校门以前,早已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把在家中养成的坏习惯很自然的也带到了工作中去:比如缺乏实干精神,普遍做事理想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柔弱,经不起大风浪,尤其在抗压方面上,几乎是一触即垮,受不得半点的委屈,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给用人单位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认为大学生普遍夸夸其谈,无真才实学,只会只上纸上谈兵
  现象是用来被发现的,就像问题是需要人解决的一样。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的事实不容乐观。在社会人士的反映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竞争能力有待加强提高,大学生就业方面,“名校效应”虽略有下跌趋势,但仍广为不少供职单位所钟情。
  虽然形势当前,但勇敢坚强的大学生却毫不退缩,相反能迎难而上。尤其是如其它一般本科院校的XX学院的大学生们,因为大家都相信:事在人为,没有比脚步更宽的河流
  通过本次调查,我组普遍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的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德、知、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努力向社会各界的期望靠拢。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学会善待周围的同学,与寝室的室友和平相处,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公平竞争的观念,遇事不慌、不急、不燥,以一种困难压不倒的气魄去解决人生旅途中的绊脚石。在求学过程中,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石,利用业余时间,尽快的接触与个人专业有关的的工作,在毕业前对所学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树立远大的目标,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达到胜利的彼岸。


评论文的特点

社会评论,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
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步 骤 :
A)引 :引材料、亮观点
B)议 :发议论
C)联 :联现实
D)结 :做结论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l、“联”-“引”一“议”一“结”:
2、“引”-“联”一“议”一“结”。

二、内容要求:
社会评论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
1.针对性。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作为评述对象的社会评论,针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往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种思想倾向,有的放矢的发议论、谈看法。
2.时效性。社会评论是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动态的分析解剖,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因此,及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社会动向和思想苗头,抓住时机,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只需根据所给材料找到材料所隐含的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解剖,给出正确是非判断,就可以了。


大学生有哪些责任?

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摘要:当今时代,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生勤工助学现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却常常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笔者认为,以往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从而事倍功半。本文基于“道德本质是实践的”思想,始终把受教育者当做实施社会责任感的主体,重视在实践性的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勤工助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88年提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第三张通行证能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庸懒、推脱、违约、注重金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我中心等现象。尤其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的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以往的责任感教育常常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群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调查研究表明,责任感的教育是为全球人所重视的重要的品质教育,但在我国重视责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一点,处在世界各国垫底的位置”。相反却把“智巧”和“计谋”看做是获得发展机会的重要因素。某特大城市教委的一项德育调查也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精神满意程度较低。


经过笔者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意取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1.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此次问卷调查显示,“你为什么要勤工助学?”76.3%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个人的需求”,15.6%的大学生回答是“为了缓解家庭负担”,而只有8.1%大学生回答是“为了培养能力以便将来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学生回答是“会”。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重视个人理想,而轻视社会理想。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个人的现实生活才是最实惠的。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时的利益,进而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从本质上看,这些大学生是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此次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学习目的。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显示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实际,回答为今后能自食其力,谋求理想职业而学习的为33.3%,回答为提高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学习的为23.6%。这证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纸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例如,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功利倾向还表现在,对将来能获得直接利益的知识能力加倍学习训练。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则敷衍抑制。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无论是对自己的知识还是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了实际水平。例如对“假如某单位看中你,把一项目交给你负责,你认为自己能胜任吗”的问题,有64.3%的大学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许”,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一方面,又不能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旦触及到具体问题,又转化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的自卑意识。这些大学生同样是对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认识。


4.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是,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例如此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有62%的大学生考虑“专业对口,能发挥特长”,60%考虑的是“经济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大学生从个人方面考虑的较多,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的较少,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潮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会和他人对个人制约的“异己”力量,把“单纯利己”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正好为道德判断能力较弱的青年大学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于是,在这部分学生心目中,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为出人头地而学习的现象。


2.独生子女的优势性,使大学生对自我过分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对于女的过分溺爱,使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炼。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意志显得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


3.中国教育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而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似嫌不足。我们过去德育工作的失误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为祖国、为社会而读书,经常要求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很少要求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责任要求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应当与可能承担的责任中,我们习惯于以成人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使强加于学生身上的责任理想化,却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人格,全面拒斥着、阻抑着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称之为“调皮”、“捣乱”、“不听话”、“别出心裁”等等的行为,结果要么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心灵受伤害,要么是毫无责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责任要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真空状态。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1.根据责任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学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营造严格的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感受到责任的情感态度体验。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任何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都不会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感。


2.要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人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不要动辄训斥,要把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总之,在高等学校我们应从各方面努力创造出一种与大学生社会地位相符合的环境机制,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历史使命,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一定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一定大有希望。


3.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体验到一种情感,它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助动或激发力量,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他们的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责任感反映个体的内在倾向,正是个体的情感与责任感的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水平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己。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以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4.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正确把握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社会现象是极其复杂的,有本质的、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由于生活范围和视野的局限性,一些学生容易把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的本质和主流,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同时,又以这些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职责在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把社会主导的现象、观念加以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上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产生的条件、原因,党和国家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限制、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前景。


作者:浙江大学 周芳 金贵兴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