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觉醒年代观后感800字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1-22 07:43

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你有哪些感悟?

如果你非得要问小编在上半年看的所有电视剧之中最喜欢的是哪一部,那么我必然要说是《觉醒年代 》,小编一直都是这种历史剧的 爱好者,其实说真的这些年的历史剧,多数不是雷人,就是非常的还原历史,但是有一些历史确实是很无聊,所以看起来也非常的无聊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电视剧都没有做到像《觉醒年代》这么成功,而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说一说,看完《觉醒年代》之后,究竟能感受到什么?《觉醒年代》的大背景 他大约是发生在五四运动左右的一些事情,主要是以陈独秀倡导新思想而开篇的一个故事。自陈独秀在日本学习以来,发表了很多的文章也让在日本,许多的同胞感同身受,不仅如此,在这个时候,他也结识了自己一生的知己好友李大钊先生。而在国内局势已经十分的动荡,陈独秀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个认知,他认为拯救青年人的思想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决定20年不谈政治,一心专搞教育,所以他在后期接受到了北大的邀请,北大的文科学长走马上任而他的新青年也办的十分的风生水起。 奋发向上之青年,青年之力量,振聋发聩 在这一部电视剧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一些人物全都是学生,比方说青年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等等。而他们也是最早被解放新思想的一批人。他们在自己的信仰主义上一直不断的摸索和寻找 ,这一代的青年人他们心里所思全都是为了中国,为了人民,为了如何能把中华人民解救于水火之中。在这里小编不得不要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郭心刚,郭心刚是青岛人,在此之前遇到了陈独秀,和陈独秀也就相识后期也一起组织了一些活动,而在那个时候青岛胶州半岛被列强掳走,他一夜白头,他不明白为何我们是战胜国,但是我们却要割地。像这样的爱国情让小编感觉到非常的感动,他的质问不仅仅是在质问胶州半岛为何要被割走,更多的是在质问,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究竟什么才可以把我们拯救出去?吾辈青年,重任在肩回顾今日,祖国日新月异,而更多的00后和90后们都走向了工作岗位,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奉献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而今日之青年也应沿着先人的足迹,他们解救了新中国 而我们今日是青年,更应该创造出一个新的新中国。

《觉醒年代》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这部剧 我愿称之为这是一部神剧!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我在没看这部剧之前 对我国1915年至1921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历史 是不太了解的 甚至对剧中出现的许多历史人物 连他们的名字我都没有听说过 作为一个文科生 一名大学生 我表示很惭愧 编剧龙平平老师在谈起这部七年之作的出处时说到 他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做过调查 发现他们对很多熠熠生辉的革命烈士都不熟悉 他感到很悲哀 他说作为老师 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 他有这个责任让大家知道这些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觉醒年代》 历史书很大 大到一本书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却又很小 小到几句话就是他们的一生
剧中最令我潸然泪下的一段是 延年乔年即将去法国勤工俭学之时 陈独秀先生得知消息后 紧赶慢赶 一路飞奔去码头 炒糊的南瓜子和厚重的行李箱 承载了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 三人紧紧相拥 先生含泪送别儿子 几分钟的时间里 没有一句台词 却胜过千言万语 随后出现的画面更是令人百感交集 一边是两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走向求学之路 一边是他们带着脚镣浑身是血慷慨赴死 两个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陈延年被押赴刑场 刽子手要他跪下时 他傲然屹立 说“ 革命者决不下跪,只能站着死!” 弟弟陈乔年英勇就义之时 也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辈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有的人永远留在了年轻的二十几岁 但他们发挥了影响时代的价值作用 在今天的安徽合肥 有一条路叫延乔路 它的旁边有一条路叫集贤路 陈独秀先生葬在集贤关 集贤路长 延乔路短 他们始终没有交汇(历史上父子仨的关系一直都不好 剧中将其美化)但这两条路的终点都是繁华大道
在《觉醒年代》纪录片中了解到 张桐老师一开始是不敢接李大钊这个角色的 他担心自己演不好 ... “您是抱着谦虚之心饰演这个角色的?”“敬畏之心。” 是啊 无论是演员本身 还是作为观众的我们 都应当带着一颗敬畏之心 去观看 去学习 去用心体会这段历史
1927年 李大钊先生壮烈牺牲 年仅38岁 但他对青年的寄语“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国家” 时至今日 依旧铿锵有力 且不会因为时间而消磨 在此之前 我只知道李大钊先生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殊不知大钊先生竟是那般温和 清廉且俭朴 他广泛深入社会底层 倾听大众呼声 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没有阶级等级的观念 没有人与人生来不平等的概念 这也是他一直坚守下去的初心 我难以忘记剧中那个画面:大钊先生带着陈独秀先生离开北京的路上看到 难民遍地 灾民四处流离的时候 蹲下来掩面痛哭 “长太息以掩涕兮,爱民生之多艰” 之后便有了“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我永远记得他们对着广阔天地宣誓时眼里的光和毅力——那便是希望 是全中国的希望!
关于辜鸿铭老先生 我认为这个人物一开始真的很难让人喜欢 由于他自身顽固的守旧思想 保皇派 处处挑陈独秀先生的刺 与他作对 但到后来看到他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以及他与刘师培 黄侃三人坚决不与北洋政府的卖国政客同流合污 还有他对蔡元培先生的知恩图报与敬重 让我越发觉得老先生的可爱之处的同时 也由衷的敬佩老先生的学识广博 尽管他的很多行为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 尽管他与陈独秀李大钊先生的文化立场不同 但他发自心底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与钦佩 他是一位堂堂正正的 有风骨的国学大师 在此插入一段老先生的自我介绍“我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 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 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 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
当时的中国 军阀统治黑暗 百废待兴 民不聊生 地裂权分 正应证了葛树贵的那句“我们穷人生来就是等死的命”仿佛 活着 成了无比高尚的代名词 活着 成了崇高的信仰 但 有些人活着 却不如死 血雨腥风 乌烟瘴气 “闹市砍头”“人血馒头”等 成了人们眼中热衷的节目 他们人群蜂拥 瞪大双眼 惊喜又恐惧 麻木 腐朽 枉为人的思想受到追捧 他们不为别的 只为两个字——活着 人们不禁感叹:这样的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向阳而生 又何惧长夜? 即便是挡住了太阳 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 总有人从风雨中踏着泥泞而来 带着曙光 沾满希望 在黑夜里 在枪声中 他陈独秀看见了…仲甫先生带着“德先生”和“赛先生”赴上这残破的国土 为中国灌输一股清流 探索之旅由此揭开序幕!“我相信,一百年后的中国,它定会证实我今天的观点!” 守常先生 百年后的中国 脱胎换骨 繁荣昌盛 欣欣向荣 国泰民安 这盛世 如您所愿!
有人说“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的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所以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重大,而他们前赴后继的时候,他们在牺牲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的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


《觉醒年代》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通用13篇),欢迎大家分享!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题记   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封建复古的思想充斥着整个中国,毒害着人们的灵魂,束缚着人们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这种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时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冲破了旧思想的罗网,从而开始了一场历史意义深远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主办人独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说,“中国社会到处充满了黑暗,首先觉悟、勇于奋斗的青年,必须用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同陈旧腐败的思想决裂,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思想犹如漫漫黑夜里迸发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进步青年的追捧。   在《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中,我还看到了友善细心的李大钊、朝气蓬勃的毛泽东、正直的陈乔年和陈延年等等许多人物。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们的一生,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愈是黑暗,他们燃烧的愈加猛烈,于是变成了火炬,点亮了一个时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报》中看到过一段话,我想引用这段话作为我今天习作的结尾。   “我们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乱与芜杂,努力与精进,都将在进步中变得更加清晰。时光漫长,道路宽广,我们仍旧拥有理想,拥有未来。”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感慨万千。   新生的中华民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一心想着救国,他们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并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消灭旧中国,建设新中国。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那么“南陈”与“北李”是如何认识,并走到一起的呢?他们的第一次交手,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剧中一开篇,就展现了陈独秀与李大钊相识的过程。   开头几集,于和伟扮演的陈独秀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却不用力过猛,有气场却不虚张声势。既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温度有情感,看起来极具感染力。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看历史,年代感、画面感极强。剧情清晰勾勒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风貌。剧中的人物刻画非常生动和形象,往往一出场,便令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谁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之风骨,为天下苍生的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理想抱负,积极投身于革新运动中,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奋发有为,积极探索,刻苦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这个暑假,我追了一部剧——《觉醒年代》,对伟大的先驱李大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次了解李大钊,是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先生的女儿李星华回忆父亲从被捕到就义的悲壮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崇高伟岸、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   这次看完《觉醒年代》,李大钊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变得更加丰满、真实。   李大钊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场,身穿长袍,戴着眼镜,坐在一群留学生中,和年轻人讨论着国家大事,呼吁学子奋起“倒袁”,拯救国家。   李大钊先生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他听到陈独秀先生说“中国没救了”时,立即进行反驳,表明自己的观点,坚信国家有光明的未来。   李大钊先生胸怀宽广。虽然在对国家未来的辩论中有不同见解,在陈独秀先生被一群学生围着殴打时,他还是挺身而出,掩护陈独秀先生逃出,并且在知道对方真正意图后,和陈独秀先生成为朋友,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陈独秀先生。   李大钊先生关心民众疾苦,深爱自己的孩子。当一位母亲在大街上乞讨,希望得到一些医药费给孩子治病,李大钊先生站了出来,帮这个穷苦的家庭交上了医药费,当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怀表等放到了当铺;当李大钊先生的一位学生因为缺钱而上门求助,希望能得到资助时,李大钊先生不顾自家的情况,毅然为学生凑齐学费,却差点和自己的孩子毁约,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去吃一顿涮羊肉。   李大钊先生,既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同时又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普通人。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广播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了一部反映建党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杂志》,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认识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的历史。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将他们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整个中国为之一振;《新青年》实行同人编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日新月异,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也相继问世;在这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遍传播开来。   在五四运动时,为支持学生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动对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并亲自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在散发宣言时被捕,五四运动风靡全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代表拒绝签巴黎和约,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启蒙任务。   不少看过剧的网友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20xx年最棒的剧集没有之一!正如剧名那样,整部剧想要再现100年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   整部剧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让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现了人们眼前,表达了对事物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寻。   “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不得不推荐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剧《觉醒年代》,看完之后,除了震撼,就是感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神剧情节,也没有至高点的宣讲教育,贴合人物原型,将书中的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带到了我们眼前,他们不完美,有小脾气,会开小玩笑,但恰恰是这样的不完美,才与他们伟大的爱国奉献情怀形成了强大的对比。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们为了同一个理想中国而奋斗。在那个靠吃人、吃血馒头才能活下去的社会,在那个被列强欺压、被军阀迫害的社会,在那个完全没有人权可言的社会,要靠什么才能站起来呢?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我们为了爱国,必须要救国,倒袁,我们为了我们的中华民族,更必须要救国,倒袁。”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犹未悔。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先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救国先救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联合北大教师以发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传达启蒙思想。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明白要想彻底实现思想启蒙,必须建立一个政党,领导中国进行革命。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他们在一开始是站在与陈独秀的思想对立面,他们坚持“无政府主义”,但在法国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这套理论根本不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下,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是必然发展的产物。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有血性的,是他们披荆斩棘换来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与时光之镜对话,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时局不稳的年代,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觉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来,整个民众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国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探索国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这样一个时代,无数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国,力图“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为了启发民众的思想觉悟,也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创一个崭新的国家,陈独秀先生首当其冲。他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创办《新青年》,掀起了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像一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中国这棵干枯的小树苗上,使其得以复苏,甚至开出灿烂的花。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陈独秀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以惊人的才华和毅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话文白话诗。   “如今我们回来了,请你们看分晓吧!”这是胡适之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我们”——中国有着拳拳之心的青年们回来了,他们将要献身于国家,为国家的尊严、人民的生存而奋斗!那些欺辱中国人、瞧不起中国的人们,请你们看看吧!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要醒过来了,它一定会成为世界强国,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每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一百年前的中国,有正直的易白沙、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弃医从文的鲁迅;如今,有我们!   我将无我,不负国家。我们身为青少年,应该好好学习,不负韶华。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待,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报效祖国。我坚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有一些人已经觉醒,也正是他们,才使中国翻天覆地!——引言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觉醒年代》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在民国时期,当全国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中时,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领导着《新青年》和北大的诸多学子,开展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新文化运动“。   这部电视剧还原了许多当时的情景,如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北大“红楼”的'修筑,还有袁世凯,张勋的两次复辟帝制……可以说常常使人浮想连翩,惊喜连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革命大家,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所写《狂人日记》时的情景,这本书是以一个疯子为第一人称所写,它讲述了在一个疯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以一个疯子的言语讽刺了封建的“吃人礼教”。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一个毫无生气的黑暗社会表现地淋滴尽致。   还有李大钊与工人们互帮互助,纯朴真切的友情更是让我感叹,记得在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李大钊先生听说自己的工友朋友们没有领到工钱,便大过年的用自己的薪水买了好多年货,带给工人们,还亲自和他们包饺子。号外,他还给工人们讲了马克思主义,让工人们重新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这部影视作品展现了一个黑暗无光的封建社会,但又塑造了陈独秀等一群为祖国带来希望光芒的人。他们追求新文化,向往新生活,他们为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   剧情中陈独秀为了发扬新文化,不惜一次次与权威大家斗智斗勇,这坚定的决心使我敬佩。   感谢《觉醒年代》,它让我见识了先烈们是怎样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奋斗,也让我明白,唯有拥有知识和胆魄,才能改变命运,改变时代!   觉醒吧!同学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精神改变时代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8   《觉醒时代》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优秀电视剧目、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   该剧主要以192021《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让我感悟最为深刻的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激情演讲,而是那一个个不经意反映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的画面。孩子们就坐在泥泞的路上,与坐在车里,手里拿着烧饼的富家少爷、小姐截然不同。一个妇女高叫着:“卖孩子、卖孩子。”他们兴许是被抛弃了,又或许是被这可恶的人贩子拐走了。还有那些官兵斩首后,一个又一个的妇女拿着馒头、花着钱、蘸着人血,可笑地以为自己可以拿它救活自己的孩子。除了愚昧和无知,贫穷也是他们迷信的根源。   但好在,有了这些革命青年,咱们的中国“活”过来了,不会再有人相信这种荒谬至极的救治方法。虽然现在中国已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大国,但我们仍要牢记历史,为咱们的新中国做出贡献。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9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   一个充满血性的年代,有那么一群真性情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社会寻找出路而奋斗。他们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段文字,他们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摒弃时代的虚无,镌刻历史,启迪未来。   这样一群人,他们勇于接受新思想,与旧文化做激烈斗争,勇于用文化武装自己,在国家遭受屈辱之际,以慷慨激昂之姿态,用生命维护国家尊严,用血肉拯救民族于危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昔日课本上的词条,化身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出现在世人面前,革命变革的困难、信仰的力量都被重映。   李大钊先生,他以强烈的民族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永恒的奋斗精神,为党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他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民族忧患使他彻夜难眠,积贫积弱的中国,出路到底在哪里?他苦苦寻找拯救病态民族的方法,他日日夜夜地忧虑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出世,中国,才有了未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个时代,像李大钊先生一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身处最为屈辱阴暗的时刻,却有着激情、热血、赤诚,凭着一腔孤勇,向前去,向着光明,不顾一切,不气不馁,不卑不亢。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多想回到那个时代,告诉他们: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商贸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国。中国的青年,志气满满,有勇有谋,大有可为。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吧。   觉醒年代,最美的,是少年立志报国,并肩走出黑暗的背影。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0   “进前而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李大钊《青春》   那个时代的人们,总是热忱而又真挚,认真且一丝不苟地为那个时代谋出路,努力寻找一条真正可以救国救民的道路。   李大钊先生结交了许多工人朋友,非常乐于助人,他应该是整部剧中去过最多次常辛店的了,他是妻子口中的“憨坨”,是工人们口中的“大胡子”,可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他会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会为工人、学生等穷苦的人们提供帮助不计回报,哪怕这样他会实现不了与儿女的约定从而“哄骗”他们吃羊肉塞牙。   李大钊先生将辜老先生所提到的“温良”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特别温良的人,他就是“温良的中国人”的典型例子。   也正是他的“温良”使得工人们乐意与他往来,听他讲时事新闻;使得他人也愿意接近他。   李大钊先生可以说是最早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并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并将其传播开的。他是我们如今社会的大功臣,甚至我可以斗胆称他为“预言家”。   在那个有良知、有学识的中国人们寻找前路、“药方”的时代,李大钊先生敏锐地找准了这剂良药的一部分原因的确来自于他非同常人的敏锐“嗅觉”,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关心基层的劳动人民,清楚地知道劳动人民才是中国最大的力量来源,还来自于他丰厚的同情心、煽动舆论的能力以及他极其正确的三观。所以,历史以及政治走向是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向李大钊先生多多学习,做一个向上、向善的好青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1   近期热播的《觉醒年代》以纪录片的形式将黎明前风雨交加的中国历史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必说毛泽东的意气风发,也不必说李大钊的坚定执着,单是说陈延年与陈乔年的自立自强,便叫人拍案叫绝。自立自强,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品质。   自立,方能自强。延年、乔年自幼离家,在混沌乱世,他们靠自己扛沙袋为生,两人一起啃着发霉的面饼,也坚决不愿接受父亲陈独秀的帮助。而即便是在如此艰辛的生活中,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地向穷人伸出援手,将爱与温暖撒满人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这是我们的原则。”简单的一句话,胜过成千上万句响亮的口号。这样的人生,才算精彩!大洋彼岸,他们的父亲在战火纷飞中更是独树一帜。陈独秀联结众多仁人志士,深入了解各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他创办报刊杂志《新青年》,推崇马克思主义,号召广大青年在混沌中自立,于昏暗中觉醒。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创生伟大的思想!   自强,方能圆梦。影片的一个镜头中,延年、乔年身着被血浸透的衣衫,拖着沉重的脚镣,微笑着向前走去,道路的尽头是烟火人间。被捕宁死不跪,救国绝不后退!以身许国,至死无悔!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才是中国青年应有的拼劲与担当!无独有偶,中国的亿万青年也在向着光明不断迈进。无数的游行接踵而至,五四运动“罢课”“罢工”“罢市”,这无不彰显着中国青年的自强精神与救国决心。“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中国人民的声音,响彻云霄!   “生当盛世,当不负盛世”。从古至今,自立自强都是历史发展中亘古不变的旋律。数百年前,他们以此唤醒祖国,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应以此续写光辉!请,笃信一个梦!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2   故事的开始,日本早稻田大学内,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华儿女听闻了袁世凯的行为,都感到了羞耻心。众人义愤填膺,纷纷举起了右拳抗议着。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但是却总有一些顽固子弟依旧执迷不悟,推崇着君主立宪制度。与此同时,李大钊与陈独秀单独见面。   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到当时陈独秀的外貌,他的头发又长又乱、胡子又长又散、衣服杂乱不堪。   在全国上下中,都能排得上名字的一个人,却似乞丐一样,吃着别人的剩饭。他为革命任务负重、为国家斩草除根、为人民舍弃一切。陈先生是个忠心、聪慧的革命家,他乐观面对留学生的唾骂,他依旧面带笑容,他是一个内心无比坚强的人。   他回国后,立志救国,没有向那些位高权重、且站在对立面的高管屈服,他积极发表言论、发表文章,决心拯救国人之政治觉悟,觉醒新一代人,为推翻袁世凯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陈延年和陈乔年是陈同志的儿子,但是他们没有以父亲的名字和地位欺负别人,而是在上海滩勤工俭学,并且代替其他工友受苦。他们永远不会叫苦,并且孝敬、简朴。   当他们的姨妈带来了包子和蛋汤,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收下,尽管肚子早已饿的咕咕乱叫。我敬佩他们的坚持、简朴、不服命运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礼貌。朴素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是新一代的模范,是国家升起的新星。   《觉醒年代》不仅是觉醒国家,更是觉醒人民。以民为本,创建一个新共和国。   只有新思想、新道德的人才能有如此之觉悟,我们新年青也应该有此觉悟!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3   近期,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作品。这部电视剧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结,虽说只看了几集,但给我的感触颇深。等不到看完便来写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观感。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讲起,陈独秀历尽艰辛从日本回国之后,以文学为基,创办《青年杂志》,力求从思想上改变中国新青年,进行讨袁运动。中国当时处在一个迷茫的路口,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领导者不知道中国应该走哪一条路。袁世凯渴望恢复帝制,开倒车的行为为各路人士所不耻。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压力将自己的考量,思路说与人们,中国的思想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片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陈独秀由《国际歌》歌词有感说出的话:大到国家,小到个体,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当初的中国刚刚推翻几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阶段,袁世凯却到处借款,依托外国支持,打击新思想,新制度,这是不可取的。且不说袁世凯有复辟之心,就借外债、依托外国过活这一举动来说,他就已经失去了独立之心,一个国家,如果连自立自强,独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国,与殖民地何异。中国要想发展,独立是必须的,必须有骨气有方向,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这句话一律适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独立之心,没了前行道路,说句不好听的,这样活着和等死没有区别。天下的路是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当时的中国需要一条独立,民主,科学的道路,陈独秀他们便将民主科学的道路展示给众人看。

觉醒年代观后感600字 觉醒年代观后感600字范文

1、《觉醒年代》的片头,采用隐喻的手法,使这组电视艺术的镜头语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画面,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之审美表达,既让全剧有岁月感,又点明该剧的主旨,有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艺术效果,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

2、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群像,构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国大师人物艺术长廊,栩栩如生、高大伟岸的身影,每每让人眼前一亮。

3、每集片尾的音乐,低沉、忧郁、伤感的哼唱,呜咽哀号般的曲调,苦闷、压抑、无助、困惑、迷茫,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闷之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4、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还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剧中主人公版画群像展示,让观众的思绪,瞬间穿越至百年前的历史片场,营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画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鼓舞军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具有战斗性,更具有革命性。运用版画这一艺术到《觉醒年代》片头中,不仅在起承转合的节点上,体现故事的叙事策略,更是内容方面的拓展,从视觉到内容上,多维度展现剧中人物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该剧还引用了纪录片的元素,许多黑白相间的画面,给人以历史深沉感,将大时代的风云际会全景式表现出来。

5、剧中呈现的老北京黄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车辙、行走的骆驼、叮当的驼铃,以及民国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人物的穿着,或西装,或长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属纽扣都颇具年代感——这些真实的画面扑入眼帘,岁月沧桑的历史感,便涌上心头。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