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十三经是什么啊?
十三经并无一个统一的版本。杨仁山,梅吉庆,中国佛学院都有自己的十三经。其中《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伽经》,《楞严经》,三家共有。《心经》,《胜鬘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 《圆觉经》,《金光明经》,《梵网经》,《坛经》,两家共有。《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大乘密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菩萨十住行道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一家选用。如今你看到的佛教十三经,就是在这三家基础上翻新搞出来的另一个版本,除了三家共选的五经,变剩下的八经为:《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金光明经》,《梵网经》 《坛经》,《解深密经》,《四十二章经》 。现在的佛教十三经经名
佛教十三经是什么?
佛教十三经: 《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 不过,以上佛教十三经是中华书局编的合集,佛教界并没有统一认可,因为佛教宗派很多,各个宗派主修的佛经不同,所以中华书局编辑的这个合集,只是代表中华书局而已。比如藏传佛教人士就不会认可,南传佛教也不会认可的。
佛经是什么?
释义:佛说:世间一些事物,是遵循因缘法则的,因缘和合而聚在一起,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都要分散开。因缘和合而构成了世界,因缘和合也生出了世间的万物,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消失。这就是佛教无神论所在,佛教不是神创世说,是缘起法。缘起法是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出处:出自《佛经》(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扩展资料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经
佛经有多少种?
佛经分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三类:第一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也包括佛弟子所说,经佛认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第三论藏,是大菩萨们和许多佛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加以阐述或发挥的论文。
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的十二类。第一类契经,是直截说理的长行文字。第二类重颂,这是指在长行文字后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数,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长行的意义的文体。第三类讽诵,它并不依据长行的文义,但同样是用每句一定字数偈颂的形式写出来的。第四类因缘,是指经里所说,见佛闻法的因缘和佛说法教化因缘的故事。第五类本事,是指佛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六类本生,是指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第七类未曾有,是指记叙佛示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故事。第八类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说明理论。第九类论议,是指用问答体裁来讨论佛法的经文。第十类自说,是指无人请问,而由佛自动说法的经。第十一类方广,是指说方正广大的真理的经文。第十二类授记,是指佛授给弟子们将来成佛的记莂。
作为一切文种的佛教经典总称的《大藏经》,据唐《开元释教录》载,共计1076部,5048卷。后各代又有新译经纶和著述收进《大藏经》中。(以上摘抄于《辞海》)
“一切经”,佛教圣典之总名,或曰“大藏经”,省曰“藏经”。清末上海频伽精舍……印行大藏经40帙,414册,1916部,8416卷。(以上摘抄于《佛学大词典》)
从上可见,在唐朝时佛教经典已有一千多部,到清末近两千部。
1984年起,北京中华书局开始出版《中华大藏经》的汉语部分。
又:请你在百度中输入《大藏经》三字,有大量资料可查阅,还能知道80、90 年代中国有关部门整理、校勘、出版《大藏经》的函数部数及卷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