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闻雁韦应物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1-25 22:50

《闻雁》韦应物 翻译

原文: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赏析:

光从文字看,似乎诗中所抒写的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在全诗中的秋声秋意,却使读者隐隐约约感到在这“归思”、“闻雁”的背后还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避免过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而避免雕琢刻削,一、二两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与白居易一派以浅易的语言抒写日常生活情趣(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判然属于两途。


韦应物《闻雁》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下面是 无 为大家带来的韦应物《闻雁》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闻雁
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韦应物《闻雁》诗词赏析

   闻雁   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闻雁·韦应物》原文与赏析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闻雁而思故园,在唐人诗中不乏良构佳制,但思故园而复闻雁,蕴藉悠远,令人兴发不已者却是不多。此诗约写成于德宗建中四年(783),时诗人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 离开自己的故乡及原职住所——京师,初到淮南滁州,天涯之感及失意之绪每袭心头,因而惆怅恍惚,整日所思所念者似乎除了故园还是故园。此时常会生出一种迷失之感,竟不知故乡在何方了,诗人一开始便脱口自问道: “故园眇何处?”此句劈空而来,给人以迷茫之感,“眇”字于理于情皆极切合。次句从时间入手,谓思归之念正悠长难禁。根据前面有关心理过程的扫描可知,此两句在逻辑上是倒置的:前为果,后为因。这样写,便于先声夺人,钩魂摄魄,全诗力度赖此增强。这两句在写法上与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实出同一机杼。此两句集中笔墨写思归。三、四两句便点到闻雁:秋雨淅沥的淮南滁州之夜,高斋独坐,闻阵阵雁声悠悠而来又悠悠而去。此两句与首两句又是倒置。诚如清人沈德潜所说: “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此一倒置妙在使首两句变心理上的结果为心理上的造势,使三、四两句变心理上的原因为心理上的延长。若无首两句的造势,则三、四两句的闻雁便显得寡淡无味了。另一方面,此一倒写又给人以品赏不尽的余味。为什么呢?因为首两句是叙述,为实写,三、四句是描写,为虚写。以虚写作结,则觉四至俱空,满处生风,反之则闷矣。 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唐诗别裁》) 高斋雨夜,归思方长,忽闻鸿雁之来,益念故园之切。闲闲说来,绝无斧凿痕也。末句为归思添毫。(黄叔灿《唐诗笺注》) 前二句先说归思,后二句点到闻雁便住,不说如何思归,而思归之情弥深。“眇何处”,离家之远也。“方悠哉”,归思之久也。此时而闻雁,其感触归思为何如?况当秋夜方长,秋雨凄清之际乎!第三句又是加一倍写法。(李 锳《诗法易简录》)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