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由哪些人操纵的?
“土木堡之变”后,在于谦的力主下,明代宗朱祁钰,取代了被瓦剌活捉的明英宗,当上了大明皇帝。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朝终于安全着陆,免除了亡国之患。明英宗也在瓦剌手中,失去了作用。最终瓦剌首领也先,表示要放明英宗回家!这对朱祁钰来言,难受异常——明摆着的,接明英宗回来,那我怎么办?明英宗对于自己来言,就是一个雷,不知何时就能把自己炸出皇位。所以朱祁钰的意思,就是不接。可如今这大明朝想办个啥事,已经是不能绕开于谦了。于是,朱祁钰就问于谦,你是啥意思。哪料于谦却表示,要接回来!这可让朱祁钰受不了,说:“我本来不想当皇上,你非逼着我非当了皇上。可现在,你又非要把原来的皇上接回来,那我这个皇上,还当个屁皇上啊?”于谦连忙说道:“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如今‘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所以赶紧准备接太上皇回来,不然面子上太难看。”朱祁钰无奈只得答应。就这样明英宗回来了。虽兄弟叙旧哭得很感人,但哭完过后,他就被朱祁钰软禁起来了。如此直到朱祁钰病重时,明英宗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这才重新夺回了皇位。当年朱祁钰的担忧,终于成为了现实。那么于谦呢?须知,夺门之变发生时,他不但拥有巨大号召力,且手握大权,只要他来阻止,夺门之变,显然很难实现,为何不来阻止?在相关史料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意思就是说,于谦本来可以死不了,只要他阻止了“夺门之变”,但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于谦选择了不来阻止,所以,于谦最终被害死!从这个记载中来看,就否认了夺门之变时,于谦不知情的假设。很显然,对夺门之变,于谦是知道的,却没采取行动,任由发生!那么“夺门之变”的主导人是谁?三个人,文臣是左都御史徐有贞,武将是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石亨,还有一位宦官是曹吉祥。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哪怕是这种“立体三人组合”,也没法对抗于谦的权威!因为当时无论百姓,还是兵士和官员,绝大多数只认于谦!且于谦的官职是:兵部尚书!这可是实打实的生杀大权。所以,这就又排除了对手太强大这种可能了!第一条:朱祁钰如今病重,且无后!所以在这个时刻,明英宗重新上台,谁也说不出啥话来。倘若于谦阻止,明英宗失败后必然会被杀掉!如此一来,若朱祁钰再有三长两短,大明皇位就空缺出来了,谁来当皇帝?无论谁当皇帝,于谦都成了众矢之的,毕竟皇帝年幼,于谦必然辅政。那么他阻止夺门之变,就有了为自己谋私利的嫌疑。这对于谦来言,是难以接受的。第二条:幕后还有孙太后!历来皇帝的废立,总有一人在其中若隐若现,那就是太后!比如,司马师废曹芳时,要取得郭皇后同意。溥仪退位,也是裕隆太后最终点头。那么夺门之变呢?自然也必须要抬出孙太后。石亨为武,徐有贞出谋,宦官曹吉祥,就是负责孙太后的。正是因为曹吉祥说服了孙太后,取得了她的同意。这三人才敢这么大胆子,甚至有恃无恐地动了手。因为,若是于谦赶来阻止,那么孙太后就立刻会被请出来!如此一来,以于谦的忠诚,也只能听之任之,白来一遭!而于谦也必然会算到,对方有这一招,自己根本没法应对,所以选择了听之任之。
历史上的夺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以后,在群臣和太后的帮助下,朱祁钰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他不仅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而且恢复了大明往日的生机,是个好皇帝。他选贤任能,稳定朝纲,兢兢业业的在皇位上干了八年,可是在他弥留之际又被赶下皇位,最终又以郕王的下葬,按理说他当了八年皇帝,满朝文武都是他一手提拔的,为何一夜之间没有经过流血牺牲皇位就更替了,夺门之变为何多的这么这么轻松呢?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明廷得知消息后一片混乱。经过一番角逐,朱祁钰顺利继位。在朱祁钰继位后,被要求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个意思就很明显:皇位由朱祁钰代管,最后交给朱没有可立子嗣,太子是国本,特别是在一个王朝有外敌威胁的形式下,同时皇帝又病重时,太子的重要性就更大了,再加上一些衷于朱祁镇和投机者的筹划,最后,朱祁钰还在病床上,一声太上皇复位了,轻易的就夺走了朱祁钰的皇位!1449年(明朝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也先兵临北京城下。在此危机关头,明朝大臣们拥戴郕王朱祁钰作了皇帝,整合京师的军事力量,号召各地勤王。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不料却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消息一出,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当时朱祁镇被关押在瓦剌部的牢房之中,正当他眼巴巴地盼望明军救他之时,宫中却传来消息:他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并封他为太上皇!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朱祁钰就当上了皇帝。
于谦挖了哪个坑,导致在夺门之变朱祁钰会毫无察觉?
说起夺门之变,被囚于南宫的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重夺皇位。当朱祁镇重登帝位时,明代宗朱祁钰却仍然躺在病榻之上,对此事毫无察觉,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于谦 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为了能够稳固帝位,采取了种种措施。据史料记载,他把朱祁镇囚于南宫之时,为了避免朱祁镇与外人联系,朱祁钰可是煞费苦心,不仅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还派锦衣卫把守。朱祁钰对朱祁镇的监控,不可谓不严格,但即便如此夺门之变还是发生了。由此可以看出,朱祁钰对朱祁镇的监控没有效果。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要从8年前说起,当时朱祁钰只是监国,没有当皇帝。于谦等人为了迅速控制局势,主导了一场斗殴事件,那就是明朝有名的午门血案。如今看来,于谦当时是自己挖了个坑,8年后自己又往坑里面跳。朱祁钰 土木堡之役,明朝战败,朱祁镇被俘虏。于谦挺身而出,他明白当务之急就是稳定人心。正统十四(1449年)8月23日,朱祁钰监国,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朝中群臣情绪激动,竟开口大骂王振党羽,场面开始混乱。朱祁钰没见过这种场面,心中害怕,想改天再议。太监金英出来传旨,看到这种情况,想喝退百官,但百官不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叱斥百官,马顺之前与王振有来往,群臣一气之下,竟出手殴打马顺,将马顺殴打致死。群臣又向朱祁钰索取王振的另外两个党羽毛贵和王长随,然后拳打脚踢,将两人打死。群臣打死人之后,害怕皇帝治罪,这时于谦站了出来,对朱祁钰说:“这些大臣都是为了国家,皇帝不要治他们的罪。”朱祁钰才监国没几天,心中也没有主张,只能听从于谦的话。朱祁钰 这场明朝有名的午门血案,史料大多肯定其正面意义,即铲除王振余党,振奋人心,为北京保卫战打下基础。但这场血案实际上是朝堂之上政治斗争的延伸。午门血案使得以王振为首的宦官势力被沉重打击,皇帝的亲卫锦衣卫也被打压,连指挥使都被打死,朝廷大权转移到朝廷中这些文臣手中。 王振是个专权宦官,同时还是东厂厂督。东厂和锦衣卫的职责比较相似,都是监察百官,所以东厂和锦衣卫历来为朝廷中群臣所不喜,再加上东厂和锦衣卫权力较大,办案手段残酷,在历史上留下诸多恶名。但东厂和锦衣卫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替皇帝监督文武百官,是皇帝的耳目。这场午门血案之后,东厂和锦衣卫双双遭到打击,丧失权势,威风不在,已经没办法监察百官。对于皇帝朱祁钰而言,这无异于自废耳目。东厂和锦衣卫不如发挥其职能,朱祁钰就变成了瞎子,对于百官的行为也就一无所知。朱祁钰 朱祁钰当皇帝后,将手中大权交给于谦,让于谦主持大局,最终击败也先,迎回朱祁镇,将朱祁镇囚入南宫。在朱祁钰当皇帝的这段时间中,文臣继续对太监势力和锦衣卫进行打压,其监察百官的职能早就抛到九霄云外。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被群臣打死后,继位的是卢忠,却因金刀案下台,后来群臣安排于谦的女婿朱骥继任。锦衣卫就彻底变成文臣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跟皇帝毫无关系。东厂自王振之后,连头都不敢抬。由此可以看出,锦衣卫和东厂已经不能为皇帝服务,并脱离皇帝的控制。于谦与徐有贞 朱祁钰为防止有人联系朱祁镇,派锦衣卫看守南宫,锦衣卫明显没有尽到责任。夺门之变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暗中谋划,曾四处拉拢帮手,部署兵马,也曾面见太后,甚至曾多次到南宫见过朱祁镇。但锦衣卫和东厂却毫无察觉,或者是察觉了却没有上报给朱祁钰。对于锦衣卫和东厂而言,如果他们不能为皇帝服务的话,为什么要尽职尽责地去监察百官呢? 朱祁钰为稳固皇位,采取了很多措施,却忘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控制和扶持锦衣卫和东厂,让这两个部门代替皇帝继续监察百官,因为这是皇帝的耳目。于谦 以于谦为首的文臣通过这场斗殴事件,成功铲除了王振一党,沉重打压了锦衣卫和东厂势力,使得锦衣卫和东厂不能去跟这帮文臣作对。但于谦肯定没有想到,当文臣之间发生分歧时,没有锦衣卫和东厂的监察,即便高官如于谦,也等同于瞎子。最后,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成功,重登帝位的朱祁镇最先杀死的就是于谦。于谦八年前自己挖的坑,最终自己又掉了进去。
夺门之变发生后,为什么朱祁钰认为敲响朝鼓是于谦?
就算是西晋惠帝司马衷那种傻子皇帝,在那个时候第一个怀疑的也可能是于谦,更别说景泰帝这种成熟的政治家了。景泰帝临死前的什么“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我就不过多阐述了,翻我前面的文章,口水都说干了。直接回答题主的问题吧。景泰帝病重,得的是那种要死的病,肯定是治不活了,就等着交代后事,往帝陵地宫里面送了,但是这皇位交给谁还没定下来。景泰帝很能干,运气也不错,捡了个皇帝当,虽然是临危受命,但是力挽狂澜,扶大明不倾,同时他又很悲催——没有儿子继承皇位。这临到死了,皇位继承没有交代清楚,的确让他头痛,还给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吧,自己又咽不下那口气;给侄子原太子朱见深吧,还是等于给了哥哥。景泰帝正犹豫着,此时上朝的朝鼓被人敲响了,咋的,我还躺在这儿呢,怎么有人招呼群臣上朝了呢?景泰帝虽然病了,很严重,但是没有严重到脑子坏了,他立刻确定有人谋反,新君登基了。平常时期,哪个敢皇帝没上朝,去把朝鼓敲响,绝对的灭九族。景泰帝问了左右侍卫:于谦耶?是于谦干的吗?这一句话,就把帝王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又同时反应了当时于谦的权势有多大。景泰帝认为只有于谦有那个能力掌控朝局,册立新君,因为于谦此前一直劝进景泰帝立原太子朱见深为帝。于谦时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任统领全国军马,这都是实权官职,从权势上来说,于谦是可以左右大明朝的新君册立,甚至发动政变,赶景泰帝下台的。于谦是大明朝最大的忠臣,民族英雄,他并没有发动任何的政变,更没有背着景泰帝另立新君。此时是徐有贞,石亨等人拥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登基了。景泰帝的左右侍从回答,不是于少保,是南宫。景泰帝苦笑,连说了三个好,算是默认了,就算不默认,也没有任何办法,既然不是于谦,于谦也没有任何的反制行动,这已经是木已成舟,大势所趋了。既然自己无法选择,就安天命吧。景泰帝在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一个多月后驾崩,明英宗废景泰帝号,复朱祁钰郕王爵号草草以王侯礼制下葬。景泰帝朱祁钰身后被明英宗朱祁镇不断的抹黑,黑化,但不可否认景泰帝是明朝少有的明君之一。
景泰帝为什么会在夺门之变中失败其根本原因揭秘
说到明朝的景泰帝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位皇帝了,他的功绩非常的大保卫了当时的北京,但是他走到最后也是失败了,他的失败就是当时被称为夺门之变的历史事件,他在这次的政变中完完全全的失败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跟随我继续揭秘看看吧! 这一次政变显然是说的明朝景泰八年,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那次史称南宫复辟的夺门之变。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1449年八月,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获。 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请命孙太后,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 迫于形势,孙太后提出保留英宗长子朱见深太子位,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作为条件同意了群臣的换帝要求。 次年,英宗被瓦剌也先释归,一回来即被景帝幽禁于南宫。 景帝无意归还皇位,并费劲周折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引起天下臣民不满。 11个月后,朱见济病故。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大将石亨伙同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 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率领千余兵将毁墙破门入南宫,拥立英宗复归皇位。 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宫,一月后,景泰帝病逝。 英宗赐谥号“郕戾王”,并不许葬入皇陵。 那有看官就问了,景泰帝怎么会落得这么惨的下场呢? 其实了解了这段历史后,答案也就出来多半了。不信你听有书君仔细掰扯掰扯。 1.景泰帝不讲政治信用 话说这景泰帝也算是临危受命了。毕竟英宗被俘,国无君主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稳定。 因此,当群臣合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帝时,孙太后即刻准议了。 但她同时提出了唯一的条件,即英宗长子朱见深仍为皇太子。 坏就坏在权利这种东西对人的诱惑实在是难以抵挡,而世事又总是难以预料。 突如其来的王爷变皇帝,大权在握,换了谁也不愿意放手。 景帝继位后,在于谦等贤臣辅佐下治国安邦,国力渐盛,几次打败瓦剌,也先见没啥便宜占了,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 他是想放了,景泰帝却不愿意接了。 八月初二,也先派人护送英宗回京,代宗根本无意让位,迎接朱祁镇的礼仪也非常简慢,只派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 这还不算,英宗一回来,代宗就将他软禁在了南宫,并对他严加防范,不让他与外界有任何接触。 英宗不能随便见任何人,不能过问朝政,也不能走出宫门一步,就连每天的饮食都是由专人从墙洞中递进来的。 历尽磨难的明英宗,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遭遇亲人这样的对待,一朝重新得势,他能不报复吗?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2.景泰帝时运不济 想了半天,有书君也没找到更合适的说法来概括这件事,只能说景泰帝的确是运气不佳,不受老天待见。 为啥这么说呢?您听我接着诉说原委。 尽管小心防范着太上皇明英宗,景泰帝仍然心里不安宁。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背负天下骂名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问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后并没啥大的过错,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几经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终于将侄儿朱见深废为沂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了。 处心积虑,终达目的。 如果事情就此发展下去,朱见济顺利继位,景泰帝顺遂了心愿,历史也就被改写了。 然而,真实事情的发展往往比剧情更出人意料。 新太子立了才几个月,偏偏就得重病死了。 这可是景泰帝唯一的儿子啊。这打击之于景泰帝,就可想而知了。 不仅斩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基本上也可以预见他悲惨的下场了。 后继无人,又缺理在先,遭清算报复还不是必然的结局吗? 3.景帝政治手腕软弱,才能浅薄 景帝在统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买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济。 当初,景帝整天琢磨着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先赐给诸大臣黄金白银,想借他们的口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人说。 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 然而可悲的是,当他病重时,那些素日为他所收买的大臣却为了更大的利益,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他。 他们假设景帝会死,没有嗣君,大臣们会拥立被废的前太子朱见深,于是他们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拥立太上皇。 这样他们就立下大功了。 大臣们趋利避害,趋炎附势也是正常现象。 而景帝缺乏“政治家”应有的狠辣、狡滑和刻毒,一味讨好臣下,令大臣们根本不害怕他,或许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本原因。 景泰帝具备所有平凡人都有的私心杂念。 他在权欲的诱导下,软禁哥哥,废除侄儿太子身份,让自己站到了道义的对立面。 如果他认清局面,承认现实,宣布侄儿为储君,就不会给朝中心怀叵测的奸佞小人以机会利用英宗阴谋策划夺门之变。 英宗也只有到儿子继位才可能出来。 因此,景泰帝政治才能浅薄是导致他失败的又一根本原因。 纵观景泰帝的一生,做了7年的皇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如此功劳,死后却获得了一个“郕戾王”的恶谥,并成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对此,有书君认为,虽然景泰帝贪恋权位,软禁明英宗,废侄儿朱见深太子位,不能够全其贤名,令人叹息。 但当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他重用于谦等贤臣,高举抗敌旗帜,抗击并打败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野心,巩固了大明朝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 因此,不能轻易抹杀他曾经力挽狂澜救国救民的历史功劳。 景泰帝应该值得我们后世人纪念。
夺门之变的真相很少有人知道,景泰帝听说英宗登基,连说好好好
公元1449年大明王朝发生了重大事件“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朱祁镇被俘,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拥护下铖王朱祁钰临朝登基,即明代宗,史称景泰皇帝。 虽然瓦剌把毫无政治价值的英宗朱祁镇放回来,但一直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 时间就这样过了八年,大明王朝又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重大事件,史称“夺门之变”。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夺门之变的呢?当初铖王登基之时,大臣们与景泰帝早已有约在先,就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不变。也就是说景泰帝百年之后由朱见深继承皇位。 但是登上皇位的朱祁钰却心生悔意,一心想废除太子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心意已决的景泰帝把反对的大臣抓的抓杀的杀,最后废掉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无奈朱见济早夭,对朱祁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因为朱祁钰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依然没有子嗣,这双重打击让景泰帝一病不起。朱祁钰病重让立储问题重新提上了议程,大臣们纷纷议论要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将来由他继承皇位。景泰帝那边也传来消息说皇帝病有所好转,准备次日与大臣们商量立储的事情。 但手握大权的武清侯石亨却另有想法,石亨在南郊祭祀时发现发现景泰帝病重奄奄一息。他想,景泰帝病重将不久于人世,如果此时迎接英宗皇帝重新继位,自己将是大功一件。于是他找到了身为宦官的好友曹吉祥,又找到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密谋让英宗登基。但政变是存在很大风险,万一失败,他们将会被以谋反罪处死。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确保政变能够顺利完成,他们找到了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晚,石亨以守城为借口,调集一千多名士兵进入内城加强防范。一切准备妥当后,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和左都御史徐有贞带着太后的密旨去南宫迎接英宗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17日凌晨钟鼓齐鸣后,大臣们依序进入奉天殿,但眼前的一幕却让他们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因为皇位上坐着的不是景泰帝,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疑虑重重之际,石亨站出来大喊:“恭迎皇上”。 这时英宗皇帝宣布:“景泰帝病重不能临朝,众臣拥护朕到此,所有大臣们官职不变”。 大臣们只好伏地跪拜。 这一切景泰帝还蒙在鼓里,他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完准备上朝,突然传来撞钟擂鼓的声音,慌忙问左右是不是于谦?意思是问是不是于谦谋反了?左右回答说是英宗皇帝继位了。景泰帝听后说:“好,好,好”。 夺门之变后,兵部尚书于谦、王文等人以拥护外番王的罪名被斩,家眷子女都被发配边疆。又过一个月,景泰帝突然暴毙,有人说是病死,有人说是被英宗皇帝毒死。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击关注、转发和收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