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有什么词类活用、意动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之类的词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2)投: 投宿。 石壕吏示意图
(3)吏: 管理,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一何:何其、多么。 (8)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9)啼:哭啼。 (10)苦:凄苦。 (11)前:上前,向前。 (12)致:对……说。 (13)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4)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5)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6)附书至:捎信回来。 (17)新:最近,刚刚。 (18)且偷生:苟且地活着。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9)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0)室中:家中。 (21)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2)惟:只,仅。 (23)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4)未:还没有。 (25)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6)完裙:泛指衣服。“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和上衣。 (27)老妪(yù):老妇人。 (28)衰:弱。 (29)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一起回去。请:请让我。从:跟从,跟随。 (30)应:应征。 (31)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2)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3)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4)备:准备。 (35)晨炊:早饭。 (36)夜久:夜深了。 (37)绝:断绝;停止。 (38)闻:听。 (39)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0)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1)独:惟独,单独。 (42)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选自《杜工部集》
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了妇人的痛苦申诉,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局况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翻译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相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打仗,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后,我踏上前行的路,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说明老妇已经被县吏抓去服役了)。
总结
文章写了差役趁夜捉人,最后老妇人被抓的故事。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还是反应“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二、作者并不反对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不平,国家就不会安息,所以又是对“老妇人”慨然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也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表现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石壕吏的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
暮投石壕村。投:投宿
老翁逾墙走。走:跑,逃跑
有孙母未去。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请让我。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应:应征
天明登前途。前途:前行的路。
古今异义:
走,今:走路;古:逃跑
新,今:崭新的;古;最近
裙,今:裙子;古:衣服
没有通假字
一词多义:
前:1.前面:2.上前.
书:1.书信;2.写
杜甫的《石壕吏》的分层
第一层为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暮投石壕村”一句交代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第二层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第三层为末尾四句,是诗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写作特点: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壕吏》
杜甫《石壕吏》的时间,地点,景况,感情
石壕吏:
写作时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
地点: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
诗人境况: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感情: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
公元758年,诗人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 弓百弓,不知道怎么读 弓百弓 为一个字),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军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是其中一首,石壕,也叫石壕吏镇/村,在现在三门峡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