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郑成功课件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09-26 03:55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初中历史课标解读2022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2.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创新;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三、课程目标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四、课程内容历史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史实,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5篇)

【 #课件# 导语】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   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3.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4.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5.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历史课件大全(5篇)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是 考 网课件频道。    1.七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2.七年级历史课件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3.七年级历史课件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七年级历史课件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5.七年级历史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暴 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 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 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 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秦的暴 政 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暴 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暴 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 政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 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 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 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 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求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成功且意义非凡的事例!

从殷商到豫商:中国商人源自中原 商,最初是个原始部落的名字,部落始祖叫契,曾跟随大禹治水,契的第六世孙王亥擅长放牧经商。 武王伐纣,天下为周,殷人残余心有不甘,乘机叛乱,被周公平定。作为对“顽民”的惩罚,周朝剥夺了殷人的土地。没有土地怎么谋生?那就只好拾回老祖宗的行当——东奔西跑做买卖。 做买卖是很辛苦的事情,比庶民种地还要辛苦,而且不稳定,贵族们是不屑去做这种事情的,只有殷人才被迫成为中国最早的靠做买卖谋生的族群。 做买卖的殷人自称是商人,所以“商人”就成了历代中国生意人、买卖人的代名词。 河南,正是中国商文化的发祥地,堪称商家圣地。中国能称为商圣、商祖式的人物,如计然、范蠡、端木赐(子贡)、白圭等,他们的籍贯都在河南;以“奇货可居”的眼光助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第一个封建帝国而被秦皇称为“仲父”的吕不韦亦为大商人。 从东汉到北宋:豫商勇执中国商业牛耳 东汉中期,都城洛阳和其他都县所在地从事商业的人很多。仲长统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东汉都城洛阳、居于南北要道的宛,都是汉代的大商业城市,腰缠万贯的大商人相继出现。南阳孔氏“人鼓铸,规陂池,亩嚼王侯”;洛阳史氏靠长途贩运起家,司马迁说他财产有七千万钱,班固说他有一亿;洛阳人卜氏,靠贩羊成巨富,河南官府没有钱赈济归顺的百姓,卜氏一次就出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还请求拿出家产的一半支援国家抗击匈奴。 北魏时,洛阳城南有“四夷馆”,是外商聚居之所;隋朝开通大运河,洛阳由此成为南北商路中心;唐代洛阳有东、南、北三市。 唐代,河南商业发展更甚于隋。河南形成了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宋州(今商丘)生产的丝织品,质量居全国之首;巩县的白瓷制作也很有名。 汴州(开封)在唐代时就是南北漕运中心,舟车辐辏,人烟浩繁,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都会。北宋定都于此,时人称为汴京,正式名称是东京。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近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城里没有坊市的区分,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限制,白天黑夜均可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宵不绝。时人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为中世纪河南繁荣的都市经济作了真实写照。这些都表明了河南商文化在北宋之前所处的领先地位。 宋代的城市完全取消了市场地域的限制,不但许多繁荣的大街中有“屋子雄壮,门面广阔”的大商店,经常在进行着动辄千万的大宗买卖,而且到处都有晓市、夜市、“鬼市”,有些人日夜在进行着交易。 都市中除商店和摊贩外,还有定期的庙会。东京相国寺的庙会可视为这类市场的典型:“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王求:《燕翼贻谋录》)由此可见,相国寺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庙会,而是一个全国物资交流的批发市场了。 这种性质的庙会,到清代都市中的定期市已与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清人笔记如《旧京琐记》和《燕京岁时记》等书所记载的“逢五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四大庙会的情形进行比较,我们几乎找不出有什么差别。 豫商:从“善为商贾”到遍地风流 从最早的商人在河南出现,到春秋战国时期,“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河南温县)、轵(河南济源市),韩之荥阳(今郑州荥阳市),齐之临淄,楚之苑阵(河南南阳市),郑之阳翟(今许昌禹州市),三川之二周(今洛阳市),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篇》)“名都”之中,河南占了6个,河南商人早早便赢得了“善为商贾”的美名。 从汉唐的洛阳到北宋的汴梁,河南商业扮演着中国最大国际贸易城市的角色,而河南的其他地方,也在不同朝代扮演着风云际会的商业骄子角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南阳地处南北通道之中,自古的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向南经唐白河、丹江,通汉水直达长江,有舟楫之利;向北舍舟登陆,越“南襄隘道”,可达黄河中下游中华文明最早的地带。因此,南阳可谓水陆交通便利,是“南船北马”的交替地、转折点,又因其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具有南北交通要冲的优势而一度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成为商家会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地处“南襄隘道”要冲的南阳,白河自北而南流淌,水道宽平,北达南召,南达江汉,帆船往来,络绎不绝。南阳古城的大寨门、小寨门、永庆门,出城门就是河岸码头。 明清时期,唐白河一年四季通航,10吨至20吨的船可直达南阳或赊店,6吨至8吨的小木船可达南召县的白土岗。丹江水运上溯可达商南龙驹寨,下航可达汉口等江汉沿河大埠。据清朝咸丰年间记载,白河航运的船只约3000只,唐河约2000只,丹江航运船只1200只,每年4月至10月利物舟楫,唐白河、丹江船行如梭,桅杆林立,帆船往来络绎不绝。西北特产和河南的土特产由此南运,南方的木材、瓷器、茶、粮、布匹、食盐等杂货经宛北输,正所谓“水陆云集之所,南舟北车,从此分歧”。 水陆商运的活跃和发展,促使沿河商业城镇兴旺,赊店镇是作为南方和北方物流中心而迅速崛起的。南方的木材、布匹、茶叶、瓷器,北方的棉花、粮食、药材在这里汇集、流动。而本地的酿酒业、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也迅速成长,最终使赊店镇成为著名的水陆码头而与明清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的开封朱仙镇齐名。 在明代的河南地图上,还找不到赊店这个地方,但到了清朝,这个镇迅速成为商业重镇,并将繁华维持了两个世纪。正是承载了盛世繁华,明清时各地富商争相聚居,行商交易,日有万金,盛极一时。赊旗店(即赊店)山陕会馆由此成为“天下第一会馆”。关于其商业况状,民间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之谚,英国人贝思飞在他的书中写道:“……总之,赊店镇一直是中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 漯河北舞渡是清代河南著名商镇之一。该镇商业以粮、油等本地农副产品的集散,纸、糖等南方杂化的转运贸易为大守。北舞渡自身的腹地范围虽然有限,但作为周口与赊店两大商镇之间的水陆过载码头,其商货往来范围可及秦晋吴楚及至湘粤等数省。在清代中叶该镇的鼎盛时期,贸易于此的行商、坐贾有四五百家。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与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湖北的汉口同为我国四大商埠重镇。朱仙镇的全盛时期是明末清初,当时全镇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民商4万多户。镇内街道纵横、百货云集,“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夥,江西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见清·乾隆《祥符县志》)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近代,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通车后,沿河商镇的繁华与喧嚣才渐行渐远。 豫商:从君子爱财到取之有道 豫商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他们把“诚、信、义、恕、让”等儒家伦理道德贯彻到从商经营之中,倡导“恪守信用、诚信为本、利以义制、以义取财、乐群贵和、推己及人”的商业道德,表现了传统商人“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的商业品格。 豫商文化以“恪守信用、诚信为本、以义取财、乐群贵和”为核心—— “诚信为本、恪守信用”:“人无信不立,店无信不开”,创业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怀庆保和堂药店,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店的特点:一是质优价廉,进货时是什么等级的药材,就按什么等级的药材出售,而且还要比同行业低10%~20%;二是品种齐全;三是以质论价,绝对保证质量。 “以义取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清之际兴起的怀庆商帮讲究“守信、讲义、取利”,靠信与义赢得了人心。 “乐群贵和”:豫商讲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究互利原则,讲究双赢、多赢,能够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在实现自己利益时,不损害公利,不损害他人利益,不谋求暴利,不搞掠夺式经营,注重商业生态,强调合作与竞争、自强与自律的和谐统一。 现代豫商则在传承古代豫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草根成长,传承有脉,信用为本,行商无疆”的新豫商精神。


明朝以前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第一条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第二条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第三条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第四条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2

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国和外国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给我们以启示: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