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duwan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5-01-19 10:50

如何有效地读一本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本书读到一半就没有兴趣了,或者看完整本书就忘记了书中的内容。当我们把一本书慢慢悠悠每天翻几页,机械似的读完它,其实是收获不了什么的,只有找对方法,才能有效读书。一、我们应该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兴趣是阅读一本书的动力,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要阅读的书目。比如△△△☛ 你想了解中国历史,那就去选择你感兴趣的朝代的历史书籍阅读;☛ 如果你喜欢推理,就去选择悬疑探案推理类的小说阅读;☛ 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那就可以选择一些适合阅读的英文书籍或者英语学习技巧书阅读。无论怎样,只有选择感兴趣的书籍,才能驱使你阅读完一整本书,而不会半途而废。二、我们应该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不是拿过来就直接看的,我们在正式阅读一本书之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也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果是小说类的书籍,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整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带给我什么启发?——我能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是工具类、理论类的书籍,我们应该思考这几个问题:——整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我能从中学习到哪些知识?——对于书中的内容我是否存在疑惑?——是否认同书中的一些观点?当然这些问题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需随机应变,只有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加深你对这本书的理解。三、我们应该学会选择性阅读一本书有时候像工具类的书籍,我们拿来阅读只不过是想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我们完全没必要整本书全部看完,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利用好书籍的序言和目录。序言可以告诉我们整本书的一个主要内容,帮助我们筛选书籍,而目录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到自己所需要的那一章节,大大节约了阅读的时间。对于小说类的书籍,尤其是外国名著,里面的人名、地名冗长难记,其实没有必要记住,可以选择用简单的昵称代替这些名字,只要不影响我们整个的阅读体验就可以了。四、我们在读书时应该高度集中精神阅读和学习一样,是需要我们全神贯注投入其中的,但是面对大段的文字,我们有时候很容易走神,甚至看得头晕眼花,降低了阅读的速度,那该怎么做才能高度集中精神呢?① 用手指或笔做辅助我们的眼睛不会很完美的就落在要看的那一行,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手指或笔尖来帮助我们的眼睛集中在所要看的文字上。手指移动的速度要比眼睛快得多,大大提高专注力和阅读速度。②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需要思考的书籍最好在上午进行阅读,这个时间段头脑清醒,思维灵活,容易集中注意力;小说类的书籍可以选择下午或者晚上阅读,不需要动脑。五、我们应该擅长做读书笔记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算我们刚读完一本书还能清晰地记得内容,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忘得干干净净,所以读书笔记很重要。✔ 散文类、诗歌类的书籍,我们可以边读边摘抄书里好词好句、让你有所感触的句子,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理论类、心理类的书籍,我们可以做思维导图,将整本书的内容以大纲的形式整理出来,等你回过头再看时,也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小说类的书籍,尤其是外国小说,我们可以边看边梳理人物关系,在纸上列出人物谱图,这样在阅读时故事的脉络就会变得清晰。阅读不是你读过一本书就完了,你能从这本书中收获到什么才是阅读的目的,培根说过: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读完用英语怎么说

问题一:读完这本书 用英语怎么说 read over this book

问题二:读完这本书的英文怎么说 finish reading this book

问题三:“我刚读完这篇文章”用英语怎么说? I just finished reading the article.

问题四:“你读完那本书了吗?”用英语怎么说 Have you finished reading that book?

问题五:《读完了依赖》用英语怎么说? 这就是中文的博大精深,这句话语义前后关联,并将动词换成了读,确实不好翻译...
直译大概可以翻译成 when i bee independent
或者引申一下,译成当我忘了你 when i forget you


怎样才算读懂一本书?

读书不能只是读完,更要读懂。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读懂一本书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得到一期音频节目中找到了答案,角度新颖,深受启发,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到底怎么才算,读懂一本书?其实, 关于这个“懂”字,是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还原。 也就是,你能否把眼前的对象,还原到一个更大的框架里。做到这个还原,就做到了懂。

比如,吃饭。仅仅是品尝眼前这道菜,这叫食客。而美食家之所以被认为懂美食,是因为他能把一道菜,还原到一个更大的美食文化框架里。比如,这道菜属于什么菜系?它诞生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你看,这都是在还原。


我们总说内行看门道,这个门道,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在还原。


同样,对于一本书,能不能搞懂的关键,也在于你能不能把它还原到一套更大的框架里。这套框架,一共包括这么几个层面。


第一步,肯定是你能把原书的核心内容说清楚,这是最基本的服务。 比如《西游记》,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二步,把书的内容向外延伸一层,能把它还原到它所处的知识网络里。 比如《西游记》,在它所在的领域里,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地位?为什么能进入四大名著?你看,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是不是感觉更懂《西游记》了?但是,到这一步还不够,因为这里面还缺少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作者。读懂一本书,肯定绕不开对作者的了解。


第三步,要把这本书还原到作者的人生处境中。 比如,作者当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本书?在他毕生的创作经验里,这本书扮演着什么角色?带着这些问题,你会发现书外的另一番风景。比如,《西游记》。你会发现,有关它的作者,牵扯到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很多学者认为,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吴承恩。顺着这些问题去考证,你会发现,这本书在你脑中的图景,又扩大了一点。它的四周,又被照亮了不少。但是,说完作者肯定还是不够,因为这里面还缺少一个最关键的角色,读者。


第四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把这本书还原到每一个读者的生命体验里。 假如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场旅行,这本书是什么样的风景?假如把我们的奋斗比作一场战斗,这本书又能成为怎样的一件武器?还拿《西游记》来说,它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有哪些启发?为什么说《西游记》其实是一本修身书?我们今天又该怎么从书里读出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回答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当下的人的体验放到书里。


说到底,搞懂的本质,就是在人的生命体验里,去读出一本书的价值。我们关心的不是书,而是眼前的你。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