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尊权的介绍
朱尊权 Zhu Zunquan (1919.2.3 -2012.7.16) 湖北襄阳人。烟草生产及卷烟加工工艺技术专家。出生于北京市。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1948年获美国肯塔基大学硕士学位,后在该校烟草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50年代初回国,历任烟草研究单位高级工程师,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所长、名誉院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尊权的主要贡献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不依赖外国,自力更生,走自己烟草发展之路,特别是“中华”牌等高档卷烟不能长期依靠美国烟叶。朱尊权同志和王承翰同志主持研究分析美国烟叶香味的特点及其在叶组配方中的作用,结合“中华”牌卷烟配方要求,分析国内主要产烟区所产烟叶不同部位、不同等级的香味特点以替代美国烟叶,在烟叶香气的研究中,他提出了烤烟香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浓香型,如河南烤烟具有浓郁的烤烟香味;二是清香型,如云南、福建永定烤烟,其烤烟香味不甚浓郁,可丰富卷烟香味;三是中间型,如山东、贵州烟叶,系介于二者之间,既有一定烤烟香气,又具有一定特殊香气。烤烟香气的这种划分,对于指导我国卷烟配方起了巨大作用。朱尊权同志提出,在配方原则上,以三种香型的烟叶调剂卷烟香气,再以不同部位、不同品质的烟叶调剂烟碱含量,控制其生理强度和吸味。国产清香型烤烟数量不多,质量也稍次,因而提出要发展云南、福建龙岩地区烟叶生产,并从大量国产晒烟中筛选适用于调剂卷烟香味,如:南雄、新昌、均州、黄岗等晒烟,逐步过渡到全部使用国产烟叶生产“中华”牌等高级香烟。为了推广此项技术,他多次参加举办全国性培训班,以推广卷烟配方技术。自然醇化是改进卷烟品质的传统做法,须贮存1—3年醇化期才能使用,而当时国内烤烟产量不足。为了缩短醇化期,又不影响卷烟质量,他和同事们研究引进东欧晒烟人工高温快速发酵技术以应急需,主持研究设计的发酵室及其工艺技术,轻工业部在全国组织推广,形成了一套中国特有的卷烟工艺技术。50年代各产烟省烤烟分级均沿用各自的标准,多是以颜色为主,忽视部位,不能适合配方需要。在国家标准局的支持下,他组织研究制定了以部位分等的16级烤烟标准,统一了全国烟叶分级标准,获得了国家标准局的奖励。1957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轻工业先进生产者大会。1958年5月轻工业部根据工作需要,将朱尊权同志所在的烟草研究室扩建为研究所,并由上海迁往郑州。他是所里负责技术工作的副所长。这一年,轻工业部在河南省襄城县设烟叶生产示范点,派驻烤烟生产工作组,朱尊权同志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协助改进烤烟生产技术,为全国烤烟生产树立样板。襄城县的经验,对全国烤烟生产起到了示范作用,烟叶种植经验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河南及全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发展混合型卷烟,朱尊权同志组织力量在全国许多省引种试种白肋烟、香料烟,60年代白肋烟在建始县、香料烟在新昌县逐步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为生产混合型卷烟提供了原料。 80年代初,国产烟叶与国际优质烟叶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技术等原因限制了我国卷烟质量的提高。80年代中期他与美籍华人左天觉博士一同多次赴河南、贵州、云南、湖北、福建、湖南、广东、山东、吉林等主要烟区进行现场考察,找出了烟叶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不够,烘烤不当”。1986—1988年由中国烟草总公司主持与美国烟草专家合作,针对以上问题,烤烟在河南平顶山地区、贵州遵义地区,白肋烟在湖北恩施和建始县进行了四年的试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朱尊权同志从方案的实施到产烟区技术的指导,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通过研究,扭转了过去对优质烟认识上的偏差,强调其可用性,抓住了成熟度的关键,改进了农艺措施、烘烤工艺及白肋烟晾制工艺,使烟叶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该项目烤烟部分获中国烟草总公司198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白肋烟部分获中国烟草总公司1991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是烟叶和卷烟生产的大省,“两烟”的生产与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和重要位置,是河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加强对全省烟叶、卷烟生产,解决烟草行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省政府决定,成立了河南省“两烟”工作领导小组,朱尊权同志任技术顾问。经常深入到烟田、卷烟厂、实验室考察了解;指导烟草生产和研究工作,解决生产和科研中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对河南省“两烟”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96年中国烟草总公司与美国菲利普.莫瑞斯公司合作开发优质烟叶,朱尊权同志担任中方技术顾问。在河南、福建生产烤烟、湖北生产白肋烟、新疆与湖北生产香料烟,均取得良好效果。菲利普.莫瑞斯公司以较高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的烟叶,为我国烟叶的出口闯出了新的途径。此项合作协议为期五年(1996—2000年)。 朱尊权同志十分注意人才的培养,自50年代开始积极参与举办培训班。为全国烟草行业培训、传授烟叶质量和配方技术。自1982年起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特别是为国家教委将郑州烟草研究院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工作中起到了组织领导作用,共培养出硕士研究生近20名。他被聘为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烟草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朱尊权同志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间烟草学术活动和交流。1988年在广州召开了有400多位国际烟草专家参加的第9届国际烟草科学大会(CORESTA),朱尊权同志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工作,并在会上做了特邀学术报告,当选为该届CORESTA科技委员会委员。朱尊权同志是中国烟草学会筹组人之一,现任顾问;曾担任学会主办的《中国烟草学报》主编,现任名誉主编;长期担任郑州烟草研究院主办的《烟草科技》刊物的主编,现任该刊名誉主编,该刊曾先后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业部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和国家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朱尊权同志不仅以他的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和培养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同时他的高尚情操和谦虚助人的道德风范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在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的安乐和祖国的前途;1984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多年宿愿;多年来,他总是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并多次向“希望工程”、“春蕾工程”捐款,先后资助近百名失学儿童。
茅台院士的候选通过说明什么问题?
按照中国院士入选的标准,必须是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才有资格入选院士。 而茅台酒却是要保持经典!用的是自古秘传下来的配方酿酒,这可是号称国家级的秘方,必须严格遵照秘方来酿造!那么在茅台酒的酿造过程中,我就想知道, 是怎么体现出“前无古人”的创新的同时,还保持了茅台百年不变的品质和口味? 这种前后矛盾的事情放到了一起,只能让我得出如下结论: 一、茅台没有创新,是认认真真维持了秘方的原汁原味, 所以现在酿造出来的茅台也是和百年以前的茅台一摸一样,货真价实,值得上茅台现在飞到天上去的价钱。但如此一来, 院士的“前无古人”的创新如何体现呢? 如果没有“前无古人”的创新,这院士咋个当选呢? 二、茅台经过了“前无古人”的创新,已经不是那个遵照秘方的“原汁原味”的茅台了。 院士确实是货真价实的院士,但茅台还能算是和百年前的茅台一摸一样“货真价实”的茅台吗?这样经过“前无古人”改造的茅台,真的配得上那个飞上天的价格吗? 换句话说,我们喝茅台是在喝它的“货真价实”的味道?还是喝它“前无古人”的创新呢? 这位院士的当选,怕不是要给茅台带来一场危机了吧, 货真价实的院士,和货真价实的茅台,你选哪一个呢? 我国院士评选杂,乱,差,不严谨,不科学。有能力的评不上,滥竽充数却能选上的人情院士,师生院士等等乱象丛生,极待解决! 资本的胜利 酱香院士的出现说明,国家对各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平等对待,不搞盲目的科学崇拜,中国不缺乏会长篇大论的文化学者。 依然用邓小平的那段话,“不管黑猫白猫能逮到耗子的就是好猫。” 我们作为升斗小民,奋斗在各个领域,而且我也相信,不管在任何领域,只要刻苦钻研,努力奋斗,终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社会 的褒奖也肯定了我们的努力,所以我们不应该有行业歧视,领域歧视,不是非要在科学领域有贡献的人才能得到院士学位。 我认为一个人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被当选院士,这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人能振兴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这样的能力当选院士也是当之无愧的。 古有“行行出状元”,能让这句话落实才能推动整个民族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酒囊饭袋,烟枪都当院士 有钱能使鬼推磨 既然有了烟院士,再来个酒院士,烟酒不分家呀。 烟草院士都有为啥不能有茅台院士!以后说不准还有炒饭院士!火锅院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院士! 1.省情有特殊性 2.分指标,搞地方平衡,有时会得出奇怪的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推荐茅台院士的现象?
茅台集团,作为贵州第一利税大户,贵州有关单位为了提振贵州经济,鼓励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推荐茅台总工为院士人选,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从茅台集团是中国股市第一大户,及茅台集团经济体量和实力,推荐其总工为院士人选,也无可厚非。
但是,公众之所以对“茅台院士”评选持否定态度,也有其公众的考量。
首先,公众不会做地方角度观,而一定是全国角度观。
院士代表着国家科学界顶尖水平和最高荣誉。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捍卫它的荣誉与尊严。公众更希望有更高 科技 水平和创新水平,代表国家科学发展方向的人选担纲。
其次,公众之所以对茅台院士事件 舆论火力全开,反对之声排山倒海。其实,这正体现了公众对国家大事的热切关注和家国情怀。并不存在对茅台集团及贵州的小视和偏见。
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高 科技 ,才是我们赶超美国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全国人民,包括贵州人民的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我们应该包容在茅台院士评选中的各种不同意见。本来,网络,就是表达公众意见的平台。只要是理性表达,各方都不应该排斥,否定。这才体现国家的民主意识个公平精神。
我先说支持或中立的意见吧。支持或中立的一方声音比较微弱,一般在 科技 界内部有所耳闻,主要集中在三点:
第二,不应鄙视商业化。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一般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比如回答鸟为什么会飞,多见于大学等机构;第二阶段是应用研究,也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比如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多见于研究院所;第三个阶段是商业化阶段,也就是让这些科学技术普及且让大众获益,多见于大型企业,比如华为等。长期以来,很多人受传统思想影响,不重视商业化阶段,认为做学问就不应该有“铜臭味”,甚至很多高校还一度禁止大学老师办企业。举个例子,我们提到爱迪生就会想到灯泡。但其实灯泡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爱迪生不但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都不算正常的“购买”了电灯的专利。但是爱迪生的伟大在于,他将电灯商业化了,使得千家万户都用上了电灯。不过由于大众的认知和思维惯性,一般教科书里出现的还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第三,地方推荐不是当选。毕竟,最终当选院士的可能性一般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也有可能只是一种“软广告”。在企业里工作过的人,应该都会知道,市场销售部门和工程质量部门,一般是哪个部门更有话语权呢?想想柳传志和倪光南,谁走谁留了呢?
说完了正面和积极的评论,咱们说说绝大多数的负面评论,一般也是集中于三点:
第一,质疑科学技术水平。“酱香型 科技 ”多年来在人们心目中都是古法酿造,而一般人也很难将质量官的工作和 科技 创新联系起来。虽说有百余篇论文发表,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联合署名”,似乎也没有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第二,白酒有害 健康 。十年前,“烟草院士”,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谢剑平的当选,就曾引发争议。毕竟,有限的院士名额应该更多地向“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的 科技 专家倾斜。
第三,行政和市场因素干扰。我看这也是负面评论最集中的地方。国内的例子怕是无法过审不敢多说,但是特朗普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本来科学界近亲繁殖和资源分配不均的事情已经非常严重,如果再让非科学技术以外的东西左右,对学术风气和 社会 风尚都有极大影响。
最后,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本着理性探讨的态度面对这一现象,多一些独立思考,少一些侮辱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