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中国科技发展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08 03:48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制度。因此,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对考虑地质找矿工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继承性,有必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考虑,已经历了农业时期和工业时期两个历程,现正向信息化过渡。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国家工业化的历程还没有结束,有的甚至处于开始阶段。在农业时期,人们从事畜牧业及农业,而以农业为主,有一些手工业作坊;以体力劳动为主;能源是人力、畜力及少量的用于生活方面的热力(如食品加工及取暖等);所用的工具则经过了由石器、铜器发展到铁器;利用陆上的可再生资源,进行自给自足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生产,相应的社会制度是封建主义社会。在这个时期,天文物候学、动物学、植物学及医药学等竞相发展。在这个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很慢,农业时期延长达几千年。在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产生的商品生产及其发展,导致了人类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进入工业发展时期。进入工业发展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工业时期由发展到确立,大约只要用200多年的时间。在向工业时期过渡的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引起技术上的突破,产生所谓产业革命,一般认为有四次[3]。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发生,到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国和法国在19世纪初,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也先后进入了产业革命;大约美国在50年代末,法国在60年代末,德国在70年代末都先后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于发明了蒸汽机,发现了热作为能源创立了“热力学”而引起的,以纺织业机械化(从1733年发明飞梭到18世纪70年代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为开端,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厂的革命。这是一次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出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各种“工作母机”。发展了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等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把农业社会推进到农业-工业社会。第二次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70到90年代进入高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这一次由于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创立了“电学和磁学”。1867年西门子发明了电机,1881年爱迪生建立了大型火力发电站,和1884年内燃机应用于汽车引起的,是以电机(包括发电机和电动机)广泛使用为重要标志,以电力工业为开端,发展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使科学技术从机械化时期进入到电气化时期,把农业-工业社会推进到了工业化社会。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初叶,是由于电子、核子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创立引起的,它以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1895年以后开始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了广播、电话、电报、电视、无线电通信事业。出现了电子工业、核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等知识密集的新兴工业。第四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有了巨大飞跃和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这就是从工业时期向信息化的过渡。以上几次产业革命,是否能说都是产业革命,还在讨论。但是将它们看作是一场重要的新的技术革命,则是已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了。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也有的称为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开始于20世纪4C年代。这是由于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6年前苏联通信卫星上天引起的。70年代出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把信息革命推向高峰。它是以微计算机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在前几次技术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使工业、企业、实验室、办公室行政部门、科研工作和家庭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实现信息化(微计算机化),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和部分思维。在这次新的技术革命中发展情报信息业(包括电子计算机检索、软件设计、缩微处理、声学情报、情报研究、复制、咨询服务等)、电子计算机工业、智能机器人工业、生物工程工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航天工业、光电子工业等知识、智力型新兴产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和第四产业(情报、信息、知识业)的产业结构,把电子化推进到信息化,把社会经济从“工业发达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三个大的历程见表11—1。表11—1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续表(据陈树楷等)应该指出,在工业化时期,农业不是萎缩,而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只是农业生产的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30%左右,从事农业的农民占总劳动力1/3左右;在信息化时期,农业和工业也得到发展,但从事农业的农民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在美国,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占2%,但有8%的人从事与此有关的科技工作),从事制造业的工人约占总劳动力的10%~15%,绝大多数人从事律师、教师、工程师、计算机程序编制员、系统分析员、医生、建筑师、会计、图书管理员、新闻记者、社会工作者、护士、牧师等,几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业的70%以上。另外约有10%左右的人从事通常意义上的服务行业。在信息化时期,经济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更加依靠文化和信息的发展。这就是在第一章中将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作为人类社会三大财富之一的原因。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国科技历程,指的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新中国成立科技事业新的起点的历程阶段。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继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与扩展内容相关: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央计划体制正在转变,一种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原则,政府科技机构、产业研究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之间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科技历程

为什么要重视科技创新?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进步日益与经济发展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在当代,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因此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进步.
2、当今世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1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虽然我们的科技研发投入加速增长,在2012年就突破了一万亿大关,但是因为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问题等,使得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成为实际的工业和商业应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最迫切的不是增大科技投入,而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具体要把握四个重点:第一,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第二,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第三,根据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及相关支持体系。第四,深入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富内涵。2. 基础研究投入均不足:我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刚刚达到2.11%,总量约为2300亿美元(2016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只有5.2%,严重偏低,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颠覆性的创新。而美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8%,总量在5100亿美元以上(2016年),研发投入总量相当于我国的2倍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19.0%,显著高于我国基础研究投资。由此导致的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十分明显。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的竞争力。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强度只有0.7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23%,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占比仅有万分之三。我国企业创新投资总体水平偏低,企业研发投资占全球总量的7.2%,远低于美(38.6%)、欧(27%)、日(14.4%)。这些差距,导致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更加薄弱,民营企业平均年龄只有3.9岁。3. 缺少关键原始创新:外国的一些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的创新能力体现在效率创新(性价比),客户服务创新,物流/流程创新, 应用创新(快速跟随式创新)以及集成式创新(平台功能叠加)。但是中国却非常缺少基础的科学,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够颠覆行业和市场的企业的创新。基于工程的创新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得益于政府在技术转移和企业规模化方面的支持。在我国高铁(占全球总收入的41%)、通信器材(占全球总收入的18%)、风力涡轮机(占全球总收入的20%)等行业,我国企业学习和成长十分迅速;而在科技密集型行业(该研究涉及的行业包括化学品、半导体设计和制药等)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次的“中美贸易战”里,体现的非常淋漓。如此,中国的企业看起来展现了很好的效率和服务,但是核心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资料,可能却掌握在其他国家和企业的手里。这对企业的生存,以及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都构成了极大地威胁和阻碍。4. 企业自主设计能力差: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以OEM和跟踪模仿为主,制造服务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以美国苹果公司的全球垂直型“设计生产模式”,即“硅谷设计——日本精密机械制造芯片——中国台湾制造主板——中国大陆组合生产成品”为例。中国大陆代工iPhone产品,获得的劳动力价值约为2%,远远低于美国所获设计研发收益60%的价值。以液晶面板为例,尽管中国的彩电、手机和电脑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其使用的核心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如液晶彩电进口32英寸彩电面板约700元,而此类彩电国内售价2000多元,进口成本占售价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高端数控机床、集成电路、民航客机、航空发动机、科学与医疗仪器、高端基础关键零部件等仍严重依赖进口。我们自主设计创造并引领世界的重要产品、高端制造装备、经营服务模式还比较少,自主创建的国际著名品牌、国际著名企业还很少。5. 政府对创新设计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自2011年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极为重视设计政策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并围绕促进工业设计发展、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融合发展、鼓励设计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但是未能打破部门、行业和学科间的壁垒,资源和资金投入分散,不能形成合力解决国家重要行业、重大装备的创新设计能力提升问题。创新人才建设计划也由于政出多门、定位重叠、标准不科学、评选不公平、管理不完善等,引发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国家设计系统应搭建链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用户体验的创新设计服务平台,以支持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形成上中下游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创新服务模式。6. 创新整体环境问题:中国在“制度”方面的全球排名相对落后,仅列第 78 位。“制度”中包含的三个二级指标“政治环境”、“监管环境”、“商业环境”,中国的全球排名都较低。此外,在“易于获得信贷”、“小额信贷总量在 GDP中所占比重”、“易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等具体指标方面,中国的全球排名也靠后。上述指标排名也反映出中国创新创业仍面临较大体制机制障碍,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7. 企业创新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创新成果质量不佳。最近两年,对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率下降至 45% 左右,而对国外在华申请的授权率则上升到 80% 以上。 考虑到授权年份的延迟,上述授权率实际上反映的是 3 年以前所提交申请的总体质量。 可以说,近年来国内发明专利的质量可能存在下降的趋势,而外国企业向中国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直保持着相对较高的质量。二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两者间存在失衡现象。 近年来我国虽然出台了系列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仍存在较多障碍。 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导致目前产研对接脱节、科技成果的供给滞后于市场 需 求; 大 学—科 研 机 构—产 业—企 业—市场—中介的联盟比较薄弱且不完善,导致本来就不多的科研成果转化受阻,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部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放性不足,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不强,企业更愿意选择供应商、客户等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而忽视高校、科研机构等处于创新链上的伙伴选择,这不利于企业创新生态网络的扩展,同时还加剧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脱节。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