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诺曼底号遇难记原文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13 07:52

雨果的长篇小说都有哪些?

雨果是法国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卓越的资本阶级民主作家,他的长篇小说作品实在太多了,其中包括《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等。《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负盛名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非常的独特,不少人都是因为它而知道雨果的,该作品也曾经被多次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巴黎圣母院》中有几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人物,其中埃斯梅拉达最受大家的喜爱,很多读者都觉得她是一个完美的人。埃斯梅拉达在很小的时候,被吉普寨人从母亲的呵护下偷走了,导致游浪街头以卖艺为生。在卖艺为生的日子里,她经历过许多悲惨的事情,但她的内心却始终如同稚子一样,纯洁善良。除了埃斯梅拉达以外,卡西多莫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他是当时社会上穷苦大众的代表,从小被父母遗弃在了巴黎圣母院的门口,因为长相丑陋,所以一直在受人白眼,后来遵从克洛德的命令绑架了埃斯梅拉达,但最后还是被埃斯梅拉达所感化了。《悲惨世界》《悲惨世界》虽然也是一部极富盛名的作品,但我们从这部作品的名字中就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比较深沉的。《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生都过的十分坎坷,一直在被压迫,被伤害,被侮辱,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屈服,一直很努力地在与这个社会进行抗争。我们从他身上却可以感受到一个劳动人民最优秀的品格,雨果在这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想,也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阅读这本书时,有一种在与作者对话的感觉。

诺曼底号遇难记 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吗?

诺曼底号遇难于1870年3月17日夜,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事情。

1942年2月9日,灾难发生了。由于计划不久之后出发,大批的粮食、食品、被服、衣物和救生设施被送上了船,四处堆放在船舱内。在头等舱沙龙,工人正在切割原来用于支撑玻璃喷泉的钢柱。

火花溅到旁边堆放的木棉救生衣上,大火一下着了起来(这是官方调查的说法。根据FBI的埃德加·胡佛秘密调查,是黑手党命令工人故意纵火,以警告胡佛,在战时不要触动纽约意大利裔黑手党势力)。



扩展资料

1939年8月31日,完成了第一百三十九次航行的诺曼底号停靠在了纽约哈得逊河畔88号码头。由于欧洲战争的爆发,CGT通知诺曼底号,暂时不要在可能有德国潜艇的大西洋上航行,就地待命,船上只保留了200人留守。旁边的90号码头停靠的就是老冤家玛丽王后号。

1940年6月,法国战败求和。美国立即宣布羁押诺曼底号。海岸警卫队负责担任保护和警戒任务,防止破坏。对于美国来说,这艘船说不定另有用处。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空袭珍珠港,美国参战。诺曼底号被美国海军征用。

三色旗被降了下来。美国海军将其改名为拉法耶特号,准备作为运兵船使用。由于纽约和新泽西的港口没有船坞能容纳下这条80000吨级的大船,于是在88号码头就地进行改造工作。数千名工人登上这艘浮动的海上璇宫,剥掉豪华装潢,拆掉娱乐设施,将其变成运兵船。

1942年1月15日,它被交给国防部。预计在二月开始执行首次任务,向太平洋诸岛,尤其是夏威夷群岛增援兵力。


雨果的作品

雨果的主要作品包括《克伦威尔》、《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欧那尼》、《沉思集》、《惩罚集》、《世纪传说》等等。

雨果的作品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该小说以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吉卜赛女郎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为主角,构建了一个奇特、怪诞、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悲惨世界》是雨果创作的另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及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该作品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1-5):遇难前,雾海夜航。交待遇难的时间、地点及“诺曼底”号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6-9):遇难,即海难发生。“玛丽”号将“诺曼底”号船身剖开一个大窟窿,自己也受了伤。 第三部分(10-48):遇难后,舍己救人。“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指挥船员救人、自救,自己却与船一同沉没。 部分(49-50):点明中心,赞扬英雄船长。抒发了自己对船长的无限赞美,崇敬之情。诺曼底号遇难记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的时候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最终救出了众人而自己以身殉职。《“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维克多·雨果,19世纪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赏析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尺,宽二十五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一名女服务员,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拚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象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船长问道:“我们还有多少分钟?”“二十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赏析 课文记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的时候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最终救出了众人而自己以身殉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让我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灵魂”,也让我感受到了船长与船之间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密不可分的感情。由于他临危不乱,机智、果断,使60位乘客都得救了,而伟大的哈尔威船长却和“诺曼底”号一起被海水吞没了。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