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郁林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0-16 22:32

玉林的历史

玉林历史 先秦时期,现在的玉林市境属百越地,有骆越、西瓯等部族居住。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分属桂林、象二郡。 西汉初,属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年), 为布山县地和合浦县地,属交趾刺史部的郁林郡和合浦郡。王莽新朝,仍为布山县地和合浦县地,属郁平、桓合二郡。 东汉,今市境仍为布山、合浦二县地,属产交刺史部的林郡和合浦郡。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改属交州刺史部的郁林郡和合浦郡。 三国吴,今市境布山、合浦二县地仍属交州刺史部的林郡和合浦郡,黄武五年(226年), 布山县改属广州刺史部的郁林郡,不久并入交州。(《南朝·宋书》载:"吴立,曰阴平。"《清一统志》载:"吴置阴平县,属郁林郡。") 晋朝,今市境为阴平县地、布山县地和合浦县地,分属广州刺史部的郁林郡和交州刺史部的合浦郡。太康元年( 280年),阴平县改为郁平县。 南朝,今市境西北在宋、齐、梁三朝时,为郁平县地,属广州刺史部的郁林郡。梁朝改属定州,后改属南定州。陈天嘉二年(561年),置石南县,属石南郡, 石南郡和郁林郡皆属南定州。今市境东南的合浦县地,宋初属合浦郡,秦始七年(471年)置方度县,属越州的南流郡。齐朝, 增置兴昌县,属越州的定川郡。梁朝,废方度、兴昌二县入定川郡。梁、陈两朝时,定川郡仍属越州。 隋朝,今市境西北的郁平县和石南县,初属南定州。开皇十年(590年),改属尹州。大业二年(606年)属郁州,三年(607年)又改属郁林郡。大业二十年(616年),梁王肖铣析石南地置兴德县,不久,废兴德县。市境东南的定川郡,隋初属越州。开皇十年(590年)废郡后, 置定川县,属越州,大业初改属禄州,不久改属合州、合浦郡,后省定川县入北流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今市境西北复置兴德县,与平、石南属南尹州,贞观九年(635年)改属贵州。 麟德二年(665年),置兴业、潭栗二县与兴德、郁平、石南属州,乾封元年(666年)改属郁林州。建中二年(781年),废石南入兴业县(另据清嘉庆版《兴业县志》(续修)载:"贞元间,省兴德、郁平、潭栗,乃为兴业县,属郁林州治。") 武德四年(621年), 今市境东南又析北流县地置南流县,属容州,贞观十一年(637年),分南流县置定川、 宕川二县,三县皆属牢州。永淳元年(682年),置善劳、 善文、抚安、宁仁、安仁、怀义、福阳、古符,八县皆属党州。永淳二年(683年),析出安仁、怀义、福阳、 古符四县属平琴州。至德二年(758年),改安仁为容山、抚安为抚康。 建中二年(781年),容山、怀义、福阳、古符四县改属党州,又省善文、宁仁、福阳、古符四县。 唐末,今市境有兴业、郁平、兴德、潭栗、善劳、抚康、容山、怀义、南流、定川、宕川等11个县,分属郁林州、党州和牢州。 五代十国,今市境仍设兴业、郁平、兴德、潭栗四县(《五代史职方考》、《十国春秋地理表》有石南县),属郁林州;善劳、抚康、容山、怀义四县(《清一统志》为善劳、容山),属党州;南流、定川、宕川三县,属牢州。上述三州初属后梁,天福元年(936年)属楚,广顺元年(951年)属南汉。 宋开宝五年(972年),今市境废郁平、兴德、 潭栗入兴业县,又废善劳、抚康、容山、怀义、定川、宕川六县入南流县。兴业、南流二县属广南路(后改广南西路)郁林州。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郁林州治设于南流县(今玉林市),建州于今玉林市区中心,迄今已1004年,故人称玉林为"千年郁林"。 新中国成立后,设郁林专区,专署驻郁林县,共管辖玉林、兴业、博白、陆川、北流、贵县等六县,1958年7 月设玉林专区,辖玉林、贵县、桂平、平南、容县、陆川、北流、博白等八县,专署驻玉林县,1971年改称玉林地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玉林地区一分为二,分设玉林地区、地级贵港市,县级贵港市、桂平市、平南县划归地级贵港市管。 199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管辖玉州区、福绵管理区、北流市、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共119个乡镇,总面积12838平方公里。玉林撤地设市,揭开了千年古州的新篇章,标志着玉林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

玉林历史人物

李绍昉 李绍昉,乾隆五十二年旧历二月初二日亥时,李绍昉诞生于清湾乡朱砂村树楼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旧历四月十六日丑卒于桂林,后移葬于清湾乡凤塘村陈埇深陂(土化)山。 李绍昉才华卓绝,在中举之后,声名远震京师,为嘉庆皇帝殿试钦点的“复元”,并因此成为科场佳话。 李绍昉秉性忠耿,持身廉洁,虽从政二十多年,落得两袖清风,家境萧条,此人所共 知之事。 绍昉于道光五年(1825年)丁父艰回里,服满生,筹建奎光塔于县城东六巷大岭顶,塔高九层,一百尺。 绍昉写《奎光塔上梁文》。 塔于道光十年十月建成,咸丰七年(1857年)被匪焚 毁。 绍昉在建塔期间,应广东高廉观察使之聘,到高雷书院讲学多次。 绍昉题黄鹤楼联:“诗在上头多,看江水依然,谁复唱铜琶别调;仙如招手至,问梅花落未,我欲闻玉笛遗音”。 曾肇图 玉林林大泉塘村人(今茂林乡),是从广东省兴宁州于清道光初迁来定居的。 曾肇图虽出生于书宦之家,但不曾读过书,家贫如洗,初来时只得在茂林桥摆卖茶水谋生,因言语不通,常 被土著视其为侮辱、剥削的对象。 大约在清道光初,曾肇图由一个农村贫民,变为富翁。 时人皆说其是“富甲玉林州”。 变富后,“有钱不识享福”是乡人对他的评语。 他仍保持着过去劳动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着草鞋劳动,在家是这样,出圩入城也是一样。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宫王彦和倡导的大修州城的募捐开始了。 曾肇图接邀请信后,派晚子曾韦满代表参加。 曾韦满执笔书“曾肇图认捐五千贯”(考清未出版《玉林州乡土历史教书》所载:则以曾重光名义认捐的。 )还说:是五千贯,包足亦可。 这次献捐以曾肇图献捐最多,论功行赏,功绩最大。 玉林州城建筑完成了,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牢固,外观之壮丽,除桂林皇城外,冠压全省。 “千州万州不如玉林州”是百多年来两粤人民对玉林城的赞歌。 以后不少次战乱,转危为安, 均赖此城垣,群称“玉林城是福地”。 在赞扬玉林城的同时也赞扬曾肇图慷慨捐献大修玉林城的功绩。 有说“由南门至东门的一段城墙是曾肇图捐修的”,“由南门经东门到八角楼这一段是曾肇图捐修的”,“西湖池万寿宫 是曾肇图包修的”,虽似属夸张,实质上都是赞扬曾肇图。 可是后来《玉林州志》登载大修玉林城事迹时对于曾肇图的功绩却一字不题。 曾肇图轶事,是从清道光至今百多年来在玉林五属各县流传很广的故事。 各地传说在情节上是略有差别的,而内容却基本相同。 有不少人对曾肇图慷慨捐修玉林城而予以赞扬;又有人以 曾肇图是布衣,虽然捐资修城有功,不应载入史册;有人以其行动是故意造作出乎常理之外,而把他作为嘲笑的对象;也有人以此是心有痛苦,是咬牙,不是好笑,予以同情。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