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溶血反应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1-28 07:55

发生溶血反应的原因

  溶血反应,一般指红细胞膜破坏,或出现多数小孔,或由于极度伸展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告诉你。   溶血(反应) 的介绍:   一般指红细胞膜破坏,或出现多数小孔,或由于极度伸展致使血红蛋白从红细胞流出的反应。红细胞游离液随着溶血的同时透明度增加,呈深红色。溶血可分为两大类:(1)作为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类型而特异发生者(此时称为免疫溶血反应immune he-molysis)。(2)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因素非特异性发生者。前者抗体和红细胞结合,在其复合体上有补体结合时则发生溶血。非特异性溶血是由于机械的作用(强烈的振荡等)、加热或冻结、游离液渗透压的降低等物理因素或由酸、碱、胆酸、皂角苷等化学因素所引起。此外,生物毒素如蛇毒、蓖麻毒等植物毒素、链球菌溶血素。等细菌毒素均可引起溶血。如果溶血现象较重则出现贫血和黄疸。呈现这种症状的疾病即为溶血性贫血(亦称溶血性黄疸)反应。   溶血反应的原因:    1.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荨麻疹和瘙痒,原因是对某种血浆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2.溶血反应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因ABO血型不合引起。   临床表现是: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处理原则: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   (2)保持呼吸道,高浓度吸氧   (3)利尿,防止肾衰竭   3.细菌感染   (1)献血者菌血症   (2)采血时皮肤污染   (3)血液加工过程中被污染   (4)血袋破损   (5)冰冻血浆解冻时被污染   4.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病毒性感染包括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巨细胞病毒(CMV)、T细胞白血病HTLVEB病毒。   溶血反应的护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采集患者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②安慰患者;③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④双侧腰部封闭或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防止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记录。   溶血反应的治疗:   治疗的重点为:   若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抽取静脉血离心后观察血浆色泽,若为粉红色即证明有溶血。此时应进行以下治疗:   ①抗休克:静脉输入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同型新鲜全血以纠正休克,改善肾血流灌注;   ②保护肾功能:血压稳定时静脉输注20%甘露醇(0.5~1g/kg)或呋塞米(速尿)40~60mg,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1次,直到血红蛋白尿基本消失为止;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250ml以碱化尿液,促进血红蛋白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   ③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④防治DIC;   ⑤如果输入的异型血量过大或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换血治疗;   ⑥发生少尿、无尿时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延迟性溶血反应(delayed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DHTRS)多发生在输血后7~14天,主要由于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致继发性免疫反应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也常见。一般症状并不严重,经对症处理都可痊愈。近年,DHTRS被重新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白细胞溶解及减少,血压升高或外周阻力下降甚至休克、呼吸衰竭、ARDS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应引起临床注意,一般可通过置换性输血治疗。

溶血反应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 2.1 补体 2.2 绵羊红细胞 2.3 溶血素 2.4 稀释缓冲液 3 溶血反应测定补体法 3.1 CH50试验原理 3.2 CH50试验方法 3.3 临床意义 1 拼音 róng xuè fǎn yìng 免疫溶血反应是补体参与的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溶解反应。参与反应的成分有3种:①红细胞,一般用绵羊红细胞(SRBC);②抗红细胞抗体,也称溶血素,多为家兔抗SRBC的抗血清;③补体。 溶血反应的直接用途是测定总补体活性或溶血素的效价;也可利用溶血系统作为指示剂,检测另一反应系统的抗原或抗体,即补体结合试验。 2 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 2.1 (一)补体 检测血清补体水平或补体活性时需要从受检者采血及分离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时多采用豚鼠血清作为实验用补体的来源。因为补体在体外极易衰变,所以检测补体活性的血清标本和作为补体试剂的血清必须新鲜。 受检者一般做静脉采血,在动物可做心脏采血。血清分离后应及时使用,最好在当日用完。必须保存时采用小量分装的办法,置-70℃下可保存数月,避免反复冻融。冻干制品可长期保存,但其活性都不同程度地比新鲜血清降低。 以豚鼠血清作补体来源时,应考虑到个体差异。为了确保血清中补体的有效活性,必须取3只以上豚鼠的血清混合后使用。 2.2 (二)绵羊红细胞 从绵羊颈静脉无菌采血,抽出血液后立即小心地注入放有玻璃珠的无菌干燥三角烧瓶中,充分旋摇15~20min,以除去纤维蛋白。也可将羊血与等量或2倍量的Alsever血液保存液混合,既有抗凝作用,又适于储存;分装后置4℃,可使用3周。 实验前,取适量抗凝血,加入8~10倍的生理盐水,轻轻混匀后2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沉淀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再洗一次,这时上清为无色澄清,如显红色说明有溶血现象,应更换新鲜羊血;第三次用缓冲液洗涤,弃上清,取压积红细胞用缓冲液配制SRBC悬液,使用浓度一般为2%~5%。为使红细胞浓度标准化,可吸取少量红细胞悬液,中入20~30倍的稀释液中,在542nm波长比浊,以吸光度为标准调整红细胞浓度。 2.3 (三)溶血素 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多是以绵羊红细胞免疫家兔而得到兔抗血清。一般没有必要进一步提纯抗体,但在试验前需先进行加热56℃30min或60℃3min以灭活补体。 由于补体溶血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均是比较精密的试验,其结果与溶血素的效价有关,所以试验需要滴定溶血素效价;在制备抗血清的过程中,于动物采血前和分离抗血清后也需要滴定溶血素效价。 1.溶血素稀释稀释溶血素时,要先对效价有个大概的估计,以便确定稀释度的范围。动物采血前滴定时稀释范围要稍大些,实验前的滴定便以原先的记录作为参考(溶血素的效价多在数千单位以上)。溶血素稀释一般不采用连续倍比稀释法,因为稀释到最后时跨度太大,不容易确定单位。为了便于操作,现举例按表141配制不同稀释度的溶血素。 表141不同浓度溶血素的配制 最终稀释度 缓冲液(ml) 所加溶血素 稀释度 体积(ml)   1:1000 1.8 1:100 0.2 1:2000 0.2 1:1000 0.2 1:3000 0.4 1:1000 0.2 1:4000 0.2 1:2000 0.2 1:5000 0.8 1:1000 0.2 1:6000 0.2 1:3000 0.2 1:8000 0.2 1:4000 0.2 1:10000 0.2 1:5000 0.2 2.效价滴定将稀释好的溶血素及其他试剂按表142所示逐步加入到各试管中,放置37℃水浴,不要盖上水浴箱的盖子,以免盖子上冷凝的水蒸气滴入试管内引起非补体性溶血。30min后取出观察结果。 表142溶血素的滴定 管号 溶血素稀释度 试管内加的各种试剂材料 结果 溶血素(ml) 1:60稀释补体(ml) 缓冲液(ml) 20%羊红细胞(ml)   1 1:1000 0.1 0.2 0.2 0.1 全溶 2 1:2000 0.1 0.2 0.2 0.1 全溶 3 1:3000 0.1 0.2 0.2 0.1 全溶 4 1:4000 0.1 0.2 0.2 0.1 全溶 5 1:5000 0.1 0.2 0.2 0.1 大部分 6 1:6000 0.1 0.2 0.2 0.1 微溶 7 1:8000 0.1 0.2 0.2 0.1 不溶 8 1:10000 0.1 0.2 0.2 0.1 不溶 9 (对照) - - 0.5 0.1 不溶 温育反应后,完全溶血的试管内液体红色透明,放置一段时间后管底无细胞沉淀,离心后可见少许细胞碎渣。不溶血的管内液体浑浊;放置后可见红细胞沉淀,上清无色透明。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溶血介于两者的中间变化态。 按照以上标准,以产生完全溶血的最高稀释管为最大有效反应管,以该管的溶血素稀释倍数为溶血素产效价。例如表142中的溶血素效价应为1:4000;在1:4000稀释的情况下,反应液中所含溶血素的的量为1U/ml。 做补体活性测定或补体结合试验时,一般使用2U/ml溶血素(在本例做1:2000稀释),与SRBC悬液等体积混合。 2.4 (四)稀释缓冲液 磷酸缓冲液或巴比妥缓冲液等均可用于溶血试验,pH值应调至7.2~7.4之间。另加入适量氯化钠以保持等渗,并适当地加入一些钙离子和镁离子,这是补体活化所不可缺少的。有的配方还加入0.1%的明胶以使蛋白溶液稳定;加入0.01%NaN3可以防腐,利于较长时间保存。 3 溶血反应测定补体法 3.1 (一)CH50试验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这种活性很容易通过溶血反应进行检测。在一个适当的、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个特殊的S形曲线(图141)。 图141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的关系 从图141可以看出,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补体量的变化不能使溶血程度有显著改变,速溶血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感。但在半溶血(50%溶血)上下时曲线最陡,即使补体含量仅有较小变动时,溶血程度也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故采用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要比100%溶血敏感得多,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plementhemolysis50%),简称为CH50。 3.2 (二)CH50试验方法 取新鲜血清标本进行试验。按表143的要求在各管中加入试剂和反应物,一起放37℃水浴箱中温育30min。 做CH50试验时,应同时配制50%溶血的标准管。取2%SRBC悬液0.5ml,加2.0蒸馏水,使SRBC全部溶解;再加入2.0ml1.8%NaC1溶液校正为等渗溶液;最后加入2%SRBC悬液0.5ml,即成为50%溶血状态;混匀后取该悬液2.5ml,随试管一起进行温育,便是50%溶血标准管。 表143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试管号码 1:20稀释血清(ml) 巴比妥缓冲液(ml) 2U溶血素(ml) 2%羊红细胞(ml) 1 0.10 1.40 0.5 0.5 2 0.15 1.35 0.5 0.5 3 0.20 1.30 0.5 0.5 4 0.25 1.25 0.5 0.5 5 0.30 1.20 0.5 0.5 6 0.35 1.15 0.5 0.5 7 0.40 1.10 0.5 0.5 8 0.45 1.05 0.5 0.5 9 0.50 1.00 0.5 0.5 10 0.00 1.50 0.5 0.5 温育后将所有试管2500r/min离心5min,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溶血程度与标准管相近的两管在分光光度计上分别读取吸光度,以最接近标准管的那一管定为最高有效反应管,取其稀释倍数代入下列公式,求得CH50的测定值(单位U)。 每毫升血清总补体活性(单位)=×稀释倍数 用CH50法测定总补体溶血活性时,所测得的值与反应体积成反比例关系,上例采用的液体总量为2.5ml,测得的总补体活性的参考范围为50~100U/ml。 3.3 (三)临床意义 CH50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反映的主要是补体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如果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首先考虑补体缺陷,可分别检测C4、C2、C3和C5等成分的血清含量;严重肝病时血浆蛋白合成能力受损,营养不良时蛋白合成原料不足,这些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血清补体水平下降。 在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病时,血清补体水平随病情发生变化。疾病活动期补体活化过度,血清补体水平下降;病情稳定后补体水平又反应性增高。另外,补体各成分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时可有特征性的表现(详见第二十五章),因此补体检测常可作为自身免疫病诊断或是否有疾病活动的参考指标。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