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边令诚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2-04 23:55

追逐名利却为名利所害的中外名人

和珅、魏忠贤、李林甫、杨国忠、麦哲伦等。1,和珅: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2,麦哲伦: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完成环航地球,到达菲律宾时,麦哲伦为了推行殖民主义的统治,他插手附近小岛首领之间的内讧。1521年4月27日夜间,他带领60多人乘三只小船前往小岛,由于水中多礁石,船只不能靠岸,麦哲伦和船员60多人便涉水登陆。不料,反抗的岛民们早已严阵以待,麦哲伦命令火炮手和弓箭手向他们开火,可是攻不进去。接着,岛民向他们猛扑过来,船员们抵挡不住,边打边退,岛民们紧紧追赶。麦哲伦急于解围,下令烧毁这个村庄,以扰乱人心。岛民们见到自己的房子被烧,更加愤怒地追击他们,射来了密集的箭矢,掷来了无数的标枪和石块。当他们得知麦哲伦是船队司令时,攻击更加猛烈,许多人奋不顾身,纷纷向他投来了标枪,或用大斧砍来,麦哲伦就在这场战斗中被砍死。3,魏忠贤: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4,李林甫: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 ,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5,杨国忠: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朝宰相、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之甥,杨贵妃族兄。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扩展资料:和珅的主要成就:和珅在清朝的外交事务担任重要职位,英特使马戛尔尼对和珅的外交十分赞赏。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为政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并用贿赂、迫害、恐吓、暴力、绑架等方式笼络地方势力、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成为后人所称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贪污之王”。和珅亦同时是18世纪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时期的梅耶·罗斯柴尔德。以嘉庆帝、监察御史钱沣、大学士刘墉、翰林院编修范衷、军机大臣王杰、户部尚书董诰和礼部侍郎朱圭为代表的朝中清议力量,曾多次弹劾和珅,但和珅均能化险为夷。虽然贪污是他的最大的过错,但他的才华还是应该得到认可。有人将他与刘墉和纪晓岚并列为清乾隆时期三大中堂。虽然刘墉和纪晓岚均未入军机处,但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纪晓岚官至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按职级标准而言,称为中堂是合理的。《清史稿》说“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故称为刘、纪为中堂还可以,宰相则不沾边了。他虽然聚敛,但他确实善于理财。前几任都因办不到,而被罢职。之后,由于要花钱办事,所以,还得靠和珅来弄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和珅

潼关之战唐朝主动出击的是谁?

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贡献。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后裔)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史。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干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石国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阿拉伯史料记载唐皇帝善待石国王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 [编辑本段]实力对比   唐朝方面
  唐朝主将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别将段秀实,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10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是3万,《通鉴》是2万)。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而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堪称倾巢出动,说明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所以高仙芝应当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2]。
  但是,唐军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在补给、情报等方面都不占优势。
   阿拉伯方面
   阿拉伯帝国方面全军不过15万,主力约7万在西方和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哈里发艾布·贾法尔身边只有3万人在临时首都安巴尔附近驻扎,此外开国元勋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有10000人在巴士拉以北一带驻,东西呼罗珊的首都木鹿和木鹿鲁兹(小木鹿)能出动的兵力不过10000人。统归艾布·穆斯林的部将齐雅德·伊本·萨里指挥,其余兵力在印度,北非和西班牙各地驻守,750年河中各国反阿拉伯大起义的时候,集中各国兵力3万人把阿拉伯驻军1万人包围,打死了前锋大将,前锋副将齐雅德突围而出,找米国王借了兵并连同米国军讨平布哈拉动乱。 米国王被艾布·穆斯林杀死,米国反水投唐。
  阿拉伯步兵列阵之时用长矛配盾牌,是传统的装备。阿拉伯的大马士革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步骑两用的阿拉伯弯刀锋锐无比,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唐杜甫就在《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里面称赞阿拉伯刀“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阿拉伯骑兵的装备也是长矛加盾牌,并且装备弓箭。关于阿拉伯人的盔甲由于资料不足,没有详细的资料。相比之下,阿拉伯的唯一优势在于骑兵,阿拉伯马乃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马种,呼罗珊又是波斯故地和阿拔斯王朝起家之处,当地战士性情剽悍,骑术精熟,再加上不亚于阿拉伯本土战士的宗教狂热,其素质在全国也堪称精锐。阿拉伯骑兵主要是轻骑,虽然盔甲较差,但保证了机动性。其武器包括弓箭、长矛、剑等,以及锋利无比且适于马上作战的阿拉伯短弯刀。其他兵力虽是杂牌军,装备和组织上要差一些,但西域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编辑本段]战役过程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
  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叛变,唐军阵脚顿时大乱。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李嗣业、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此役唐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只有千余人得以身还。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 [编辑本段]战役收尾  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叛反于范阳,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这位高句丽族名将显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土的进一步失守。 [编辑本段]战役影响  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西域,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和吐蕃王朝,对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起了作用。尽管阿拔斯王朝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也未有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黑汉王朝的入侵者消灭。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伊斯兰文化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的造纸术亦因为唐军战俘中的造纸工匠被带到由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新建的的造纸坊里工作而传到中亚、中东何欧洲,当时从军的杜佑被阿拉伯帝国俘虏,随后跟着阿拉伯人周游阿拉伯各地,回国后写成《通典》这一巨作。总之,怛罗斯战役对东西方历史进程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1、高仙芝:被斩的,唐玄宗把高仙芝给杀了,原因是一个小人,名字叫做边令诚,他是一个宦官,宦官监军能有好吗?不懂军事的边令诚,身经百战的高仙芝,高仙芝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边令诚觉得有唐玄宗做后台,就管高仙芝索贿,高仙芝压根就没搭理他。边令诚怀恨在心,就对高仙芝打击报复,封常清战败陈留失守,高仙芝转移退守潼关,最后杀高仙芝的原因是贪污军粮军饷,最后忠心耿耿的高仙芝被唐玄宗给杀了。2、哥舒翰:投降的那个人,高仙芝死了,那唐玄宗就想到哥舒翰了,得找个人去抵挡安禄山啊,唐玄宗把潼关交给了哥舒翰,哥舒翰跟杨国忠有矛盾,兵权现在都在哥舒翰手里,杨国忠当时就想让安禄山干掉哥舒翰,让他俩在潼关决一死战,安禄山当时进退两难,放了一只烟雾弹。唐玄宗知道消息说安禄山人少了,不满四千,还都是老弱病残,不堪一击,让哥舒翰去打安禄山,哥舒翰跟唐玄宗说是骗局,说安禄山久经沙场怎么可能毫无防备,唐玄宗听不进去,杨国忠在煽风点火,最后没办法迎着头皮去迎战,全军覆没,被安禄山的部下劫持,投桃报李跟了安禄山。3、李光弼:他就是那个病逝的人,在安史之乱中,李光弼的战功最高,也是熬到最后的那个人,这个唐朝本就不稳定了,宦官实力大,在有两个宦官要对付他,他把自己的锋芒给掩盖了,吓得他根本就不敢入朝,他的将领觉得他没用,也不再听从他的指挥,抑郁而终,终年五十七岁。4、仆固怀恩:他是被迫谋反的,因为仆固怀恩是铁勒人,仆固怀恩奉代宗皇帝之命护送回纥雇佣军跟他们的可汗返回草原,但是回去的途中,河东节使却闭门不出,说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要偷袭太原,宦官也说仆固怀恩要谋反,最后没办法,都说我谋反,我就谋反吧。最后在途中仆固怀恩暴毙,联军被郭子仪瓦解,其实代宗皇帝也知道仆固怀恩根本就没打算谋反,他的三个女儿远嫁他乡为国和亲,一家四十六人牺牲战场。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谁说无人善终?病逝不算善终?何况,你把福禄寿考俱全第一人、八十五岁才病逝的郭子仪放在哪里?他难道不算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他难道不算善终?所谓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想必指的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仆固怀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斩的高仙芝。首先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哥舒翰和高仙芝在叛乱初期安禄山的“事业上升期”就一个投降一个被杀,虽然是战神毫无疑问,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根本算不到他们头上,怎么就算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仆固怀恩和李光弼倒是当之无愧,但显然排名在他们前面的必须有郭子仪,否则,这算哪门子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名单?就一个个分析一下。先说那两个没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高仙芝和哥舒翰。他们的死源于叛乱初起时玄宗李隆基在惊慌下的昏庸。一、是名将但不是平叛功臣1、高仙芝、封常清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在安西四镇威名远播,曾大破小勃律,威慑四方胡人归顺。但因为背信弃义攻灭已经缔结合约的石国掠夺财富,石国投靠大食,最终高仙芝惨败,被解除兵权入朝。当时,安禄山叛军初起,高仙芝与旧部下封常清受命抵抗叛军,所率部队战斗力不强,与叛军一交手连战连败,便知不是对手,立刻劝高仙芝退守潼关。高仙芝听从其建议,成功将叛军抵挡在潼关以外。但由于玄宗下令高仙芝出击迎敌,监军宦官边令诚担心高仙芝违命会牵连自己,于是逃回长安,向玄宗诬告高仙芝、封常清畏敌不前,图谋不轨,玄宗不分青红皂白,下令斩杀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名将就此陨落。高仙芝封常清之死,归根结底是玄宗朝长年的积弊,军士战斗力下降,宦官掌军权,加上安史之乱导致皇帝对将领不信任,又不知道自己的士兵究竟有多少战斗力,才有此昏招。2、哥舒翰紧接着高仙芝,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元帅由皇子挂名)的是哥舒翰,作为玄宗当年最信任的两个边将之一(另一个就是安禄山),当年在西北屡破吐蕃、突厥,受封西平郡王。虽然曾经中风半身不遂,仍不得不担起重任进驻潼关。因为所率军队都是临时招募,比高仙芝那时更弱,哥舒翰打定主意利用潼关天险坚守不出,叛军毫无办法。但是,因为哥舒翰与杨国忠有矛盾,互不信任,杨国忠安插的眼线又被哥舒翰拔除,杨国忠深以为恨,向玄宗进言叛军兵少,让哥舒翰出战。玄宗信以为真,数度下令逼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无奈,最终被打得惨败,部下将其绑架送完叛军大营,哥舒翰投降,安禄山给其高官厚禄希望他能招降其他唐将,但各路唐军不齿其投降,俱不理睬。安禄山见其没有利用价值,杀之。安禄山叛军得潼关,长安无险可守,玄宗只能仓皇出逃,长安落入叛军手中。哥舒翰的投降,源于玄宗长期不理朝政,信用杨国忠等奸佞,终被蒙蔽,又害一员名将。实际上当时河北有颜杲卿、颜真卿等坚守州郡抵抗,河东有郭子仪、李光弼率军连战连胜,如果没有哥舒翰出兵导致潼关丢失,唐朝完全可以慢慢夺回天下,不至于丢掉长安,仓皇出逃。在丢掉长安之后,叛军实力达到鼎盛。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到朔方军寻求帮助,最终在朔方军拥护下即位,而各路唐军也有了主心骨,纷纷依附,这才开始平定安史之乱的反攻。朔方军中,最重要的三大战神无疑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说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没有郭子仪,滑天下之大稽!二、真正的平叛功臣1、仆固怀恩先说说造反的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原本应该是朔方军第三号人物,但是随着郭子仪被夺权、李光弼外调,仆固怀恩扛起朔方军大旗。他是铁勒人,率全族参与平定叛乱,一家46人为国捐躯,儿子兵败曾假投叛军然后逃走,回营仍被仆固怀恩斩杀,他不容许家族有人投降。哪怕是诈降。他的女儿也都为国和亲回纥寻求帮助。安史之乱最后关头,史朝义拉拢回纥攻打关中,又是仆固怀恩前去游说利害,凭借姻亲关系劝回纥倒戈,被代宗称为江山再造的功臣,列平定安史之乱功臣第一。但是仆固怀恩也因为与回纥的关系受到群臣猜忌,尤其是与新任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不合,甚至私自出兵攻打辛云京。辛怒告其谋反,宦官骆奉先也进言说仆固怀恩作乱。代宗努力调和各方矛盾终不得,采纳颜真卿的建议,命郭子仪到河东安抚,结果朔方旧将纷纷离开仆固怀恩跟郭子仪回朝。恼羞成怒的仆固怀恩真的发动兵变,甚至联合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部席卷关中,连仆固怀恩的母亲都愤怒要杀他这个叛臣。最后在叛乱中病死。仆固怀恩虽然本无反心,但他也不是没问题。安史之乱后期,他频频为叛军将领讲情,保他们留住在叛军时的官职地位甚至兵权,实际上是联合这些人佣兵自重,威胁朝廷。而私自攻打辛云京,犯为臣大忌,而代宗实际也没有对他进行真正的处罚。最后更是不顾无数生灵联合外族入侵,所以他本身就是有些咎由自取。然后是善终的两位:2、李光弼李光弼,契丹人,是军事天才,安史之乱爆发后,随郭子仪一同在河东屡胜叛军。肃宗登基后与郭子仪一同拥护肃宗,被委以大任,长期在河东、河北将史思明逼入绝境。奇招频出,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太原之战几乎将史思明的河北叛军全歼,史思明此后知李光弼来则闻风而逃。邺城之战后郭子仪背锅被夺兵权,光弼接替其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河阳之战再次打的史思明丢盔弃甲。此后,安史之乱大部分平息,李光弼被调往江南镇压农民起义。但是,李光弼虽功高却被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妒忌,屡进谗言,致使他的正确军事决策往往不被采纳,也被安置在不要紧的所在,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光弼也因此心灰意冷,由此犯下大错。吐蕃攻入长安和仆固怀恩叛乱引吐蕃入侵时,代宗都召李光弼救驾,李光弼却因害怕鱼朝恩陷害屡屡拖延不去。郭子仪平定叛乱后,李光弼每逢代宗召见也都找各种理由不去。部下对他的信任也开始产生动摇,甚至鄙夷他毫无勇气。最终李光弼郁闷不已,不久病逝,代宗为其辍朝三日,遣使吊恤其母,追赠太保,谥号“武穆”,百官送葬,也是极尽死后哀荣。李光弼是善终,毫无疑问,至于他后来的不得志,也是有很大自己的因素。他为求自保,置朝廷安危于不顾,并且屡屡抗旨不入朝,给各节度使带了很坏的头。最后,郭子仪郭子仪,真正的平定安史之乱第一功臣。叛乱爆发后,迅速成长为朔方军顶梁柱,与李光弼一起最早起兵响应肃宗,征战河东,援救河北,战无不胜。他也曾一度失意,那是在肃宗调集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发动邺城之战准备给安庆绪最后一击时,因为不信任各节度使,于是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帅大军,鱼朝恩缺乏作战经验,调度失当,当史思明援军来时突遇大风,结果各路军队互相冲撞,以致六十万人星流云散。郭子仪为保存实力,及时帅军回防洛阳,其部没有遭受损失。鱼朝恩为了推卸责任,将罪责加在郭子仪身上,郭子仪因此被接触兵权。面对诬告他没有申辩,顾全大局自愿承担罪责。但是,郭子仪始终没有丧失忠心,在河东兵变时获封汾阳王前往平叛,此后又被夺兵权。吐蕃攻占长安,郭子仪帅军抵抗,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等作乱,郭子仪又单骑盟回纥,靠着自己的威望和胆识与回纥达成盟约,使回纥倒戈击退吐蕃。立下不世之功。此后,在朝中倍受尊荣,虽也被剥夺实权,但获得了极高的礼遇。封三公之首的太尉、首相中书令(当时已经是挂名),德宗继位后更尊为“尚父”。八十五岁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武将最高谥号)。子孙个个官高爵显,号称“满床笏”(高级官员上朝才有笏板,而郭家的笏可以放满一床)。号称自古“福禄寿考俱全”第一人。郭子仪的尊荣,在于胸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之心,在于为人处世的低调,在于他的军事才能、胆识。这样的人才是真英雄。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