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2-28 01:11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 运动知识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1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 (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 (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 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 春分 日、 秋分 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 (2)纬度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 方法 : 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方法: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2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方法。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1恒星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秋分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大部分地区从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日出或日落方向位于与东西方向偏南(北)成θ°的夹角,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θ°S(N)。 1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长; 3.21~6.2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大; 6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 6.22~9.2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而且极昼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小; 9.23~12.22,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大; 12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 12.22~次年3.21,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小;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点昼夜等长。 日出时间+日落时刻=24小时 昼长=24-2×日出时间;夜长=2×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昼长=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夜长=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全球各点全年昼长(夜长)时间都相等。 1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太阳高度>0为白天;太阳高度<0为黑夜;太阳高度=0为晨昏线。 太阳高度相同的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相等; 太阳直射h°N时,(90°-h°)N内出现极昼,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h;(90°-h°)S内出现极夜,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全天相等为h°。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16.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南天空;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北天空。 17.正午的判定: 太阳高度为全天最大时; 地方时为12时; 日影为一天中最短时; 把昼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正午。 18.0时的判定: 把夜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 自西向东,由旧一天进入到新一天的经线为新一天的0时。 19.一般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逢百年时,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20.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比例尺=; 大小:由于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其大小必须根据整个分式判断,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缩放:新图比例尺变为原图的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2。 表示内容:图幅相同,表示实地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三种表示方法:直线式;文字式;数字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3 1.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距离北极点近,则在北;距离北极点远,则在南; A地位于B地东(西)大于180°,则方向相反。 即实际A地位于B地的西(东)方。 在无经纬网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甲图剖面图 在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上,一般判图原则是: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等高线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3.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同线等值) 中心高,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中心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所有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相交,等高距为d,则陡崖高度:(n-1)d 四周高,中心低的等高线表示谷地或盆地; 四周低,中心高的等高线表示山顶。 4.时区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 时区的范围=15°×n±7.5° 5.自西向东,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 自东向西,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减少1小时。 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减少1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增加1天。 自西向东,日期增加1天,为新一天的0时线; 自西向东,日期减少1天,为180°经线(日界限)。 6.热水器和地面之间的夹角=△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7.自东向西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大于1太阳日; 自西向东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小于1太阳日。 每小时向西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1天时间=360/(15-n)小时;每小时向东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的一天时间=360/(15+n)小时。(n<15°) 8.经线相同,地方时相同; 纬线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自转速度相同。 9.从某地出发到达另一地,无论是否经历日界限:到达时间=出发时间+途中时间±时区差(东+西-) 10.昼夜现象: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简洁 ★ 高中必修一地理笔记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一半,因此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4)晨昏线(圈)

  ①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

  ②分类

  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

  昏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③晨昏线的特点

  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o;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最低纬度之和等于90o(如当太阳直射在20oS时,出现极夜的最低纬度为70o′N,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为70oS)。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

  ①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一小时。②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φ-θ|,φ为所求点的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4、四季和五带

  (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

  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三)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2)定时:即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该参照时间可以从题目的相关材料中获取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3)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

  12:00+45°∕15°=15:00,F点地方时24:00-45°∕15°=21:00。

  2、区时的计算

  计算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1)定时区,(2)定区时,(3)定向,(4)定差,(5)定值。

  (1)定时区:若题中只有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数位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2)定区时,(3)定向,(4)定差,(5)定值的方法同地方时的计算。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同步卫星是人为发射的一种卫星,它相对于地球静止于赤道上空。从地面上看,卫星保持不动,故也称静止卫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C.酒泉(40°N) D.库鲁(5°N)

  【解析】据题干,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于赤道上空;同步卫星为借助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一般向东发射,发射点自转线速度越大的地方越有利于同步卫星的发射,因此离赤道越近的地区,越有利于发射。

  【答案】D

  2.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解析】地球同步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飞行,在飞行过程中相对于地球表面某点静止,角速度相同;物体运动线速度的大小与转动半径成正比,同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线速度较地面对应点要大。

  【答案】C

  一架飞机在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7千米/时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静止不动,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 670千米/时。据此回答3~4题。

  3.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4.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纬度是(  )

  A.赤道 B.极点 C.北纬30° D.北纬60°

  【解析】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静止不动,说明飞机与太阳“同步”,即飞机飞行方向、速度与太阳视运动的方向、速度一致,因此方向为自东向西。第9题,太阳视运动速度即地球自转速度,地表纬度60°附近地球自转线速度为837千米/时。

  【答案】3.B 4.D

  5.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解析】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或远日点与地球自转速度无关,而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远日点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

  (1)若此角度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2)若此角度变为0°,地球将怎样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还有没有回归运动?

  【解析】

  黄赤交角是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它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若其角度增大,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扩大;若其减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减小。若为0°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不会再有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答案】

  (1)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2)地球正着(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赤道。无回归运动。



猜你喜欢:

1.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练习卷

2.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3. 地理行星地球知识点

4. 高一期末知识点整理地理

5.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有哪些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   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   1、昼长(板书)   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   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③、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2)、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③、冬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2、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北半球各纬度夏半年(3月21日春分日至9月23日秋分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冬半年(9月23日秋分日至次年的3月21日春分日)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南、北半球的日期相同,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多媒体展示极昼极夜变化图。设问:北极地区极昼极夜何时开始?何时范围最大?何时结束?南极地区呢?   学生归纳如下:   (3)、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内,极昼现象自春分日开始,夏至日的范围最大,秋分日结束;极夜现象自秋分日开始,冬至日的范围最大,次年春分日结束。南极圈内相反。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得出正确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板书)   太阳高度(板书)   任意时刻,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如黑板图中,D点(正午时刻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度,A、B、C三点的太阳高度为0度(晨线上),E点(上午)的太阳高度大于0度小于90度,F点的太阳高度小于0度(夜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板书)   正午时刻(当地的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它是当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如黑板图中,D、E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6度52分,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度34分,F点的正午太阳高度43度08分,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度。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空间的变化”总结如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黑板图中,D、E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最大太阳高度),南北两侧,距离直射点纬线相差多少度,其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A点相差43度08分,B、相差23度26分,F点相差46度52分,C点相差90度。   继续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时间的变化”总结如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①、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北半球达最小值。   ②、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南半球达最小值。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每年两次直射。其中,赤道地区两次达最大值、两次达最小值,其他地区,两次达最大值、一次达最小值。   [知识整合]   我们分别研究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如十堰地区(北纬320,东经1100)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三、十堰地区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见“图片材料”一)。提问:   1、十堰地区一年中,二分二至时北京时间何时日出日落?太阳日出日落方向怎样?一年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什么方位?   2、该地区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   小结:十堰地区二分日时,6点40日出,18点40日落,夏至日时,5点20日出,20点日落,冬至日时,8点30分日出,16点50分日落;夏半年东北升而西北落,冬半年东南升而西南落,春秋分日正东升正西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天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春秋二分昼夜平分。   [典例分析]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530S,750W)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P地的昼长约为( )   A、16时 B、14时 C、10时 D、12时   参考答案 1、C;2、A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讨论的内容。   课后习题   1.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每天都重合 B、只有二至日才重合 C、只有二分日才重合 D、永远不重合   2.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中,正确的一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B、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   C、地方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区时的产生,地转偏向力   3.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   A、昼夜长短相同 B、地方时相同 C、季节相同 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4.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   A、从北回归线向南移 B、从南回归线向北移 C、从赤道向南移 D、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   5.下列四幅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的是   6.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   A、元月一日 B、六月一日 C、七月一日 D、十月一日   7.在我国下列城市中,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A、哈尔滨 B、北京 C、武汉 D、广州   8.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 B、回归线与极圈之间 C、南北极圈以内 D、赤道地区   9.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日到夏至日 B、夏至日至秋分日 C、秋分日到冬至日 D、冬至日到春分日   10.每年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   A、夏半年过近日点 B、冬半年过远日点   C、夏半年公转速度慢,冬半年快 D、夏季比冬季白天长   11.下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内圆为极圈,中心为极点,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日期相同的是   A、ab B、bc C、cd D、bd   12.正好处于晨昏线这一空间地带的地区   A、时刻为0点 B、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   C、基本上看不到太阳 D、太阳高度等于0   板书   地球的运动之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产生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   三、十堰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强化巩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地理意义基本原理判断分析地理现象和区域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复习课中利用多种方案和工具解决地球运动的疑难问题,逐步掌握一般专题复习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专题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能运用地理意义的规律科学合理的观察解析,看待地球运动现象,又能在生活中认识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通过不断突破难点,充满信心,并为自己即将到来的高考加油鼓劲。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太阳光照图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学案规划和教学设计   规划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提供学习线索,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衔接。重点实施课中学案。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考,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教学预设,即时调控。   【活动】师生交流解读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以地球运动为例来探究地理专题复习的策略,从而建立模型,以提高专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应如何进行专题复习?首先分析新课标和今年的考试说明。然后进行师生交流,加深对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理解。   【活动】第一关 强化知识体系建构   【教师】课件展示课前学案中基础练习的答案   环节1 师生互动,熟悉本专题的知识体系   环节2 基础训练   (1) 今天(5月11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正午太阳高度的比较?   南充(31°N)和北京(40°N)的昼长比较?   (2)5月11日到6月8日期间,南充的昼长怎么变化?日出时间怎么变化?日落时间怎么变化?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平时对地理必修1、2、3的教材看的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教学预想目标】把学生的学习拉回到书本和图形中,重视基础,重视地图,熟悉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   【活动】第二关 高考赛场试身手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第1题,4分),教师稍作提示   (2014年四川高考,4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A 1日17时30分 B 1日21时30分 C 2日1时30分 D 2日9时30分   【教师小结】 2014年四川高考地球运动部分,没有图,但我们心中要有地球运动的图,并且联系了生活中的热点,大家要引起注意。相对简单,我们能掉以轻心吗?不能。   【师生交流】我们要解决相对较难的2011年或者2012年四川高考题,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困难,我们一起针对性解决。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做的高考题很多,但缺少选择和归纳,做题的盲目性大。   【教学预想目标】学生有的放矢的备考,熟悉本专题的题型,难度,分值等   【活动】第三关 难点突破找规律   【第一步】 解读光照图中点和线的时间信息和昼夜状态信息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   请注明各条经线的时间?   回答问题:   1说出P的时间和昼夜状态,与左图中哪个点相同?   2注明两图中直射点的位置?   3分别用不同信息说明两图的季节。   4说出,目前D的时间是?而D的日出时间为?   【第二步】 规律与方法整合   【学生阅读理解记忆】认清各知识点的关系,整合本课的地理事物,地理规律和原理。   如太阳方位规律,日出日落规律,计算规律,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   【备选活动】 如果时间充足,或学生掌握有难度,还可酌情开展下面的强化训练活动。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火眼金睛”找出太阳直射点   方案:一个学生找直射点,另一同学帮他说原因,教师可利用课件帮助他们,最后师生配合完成。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对地球运动的难点突破方式不多,不能很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预想目标】学生可以多样化突破难点,如读图作图法,理解记忆法等。特别是有些规律,学生自己目前理解有困难,可准确记住规律,直接利用,利用多了,有可能就理解清楚了。   【活动】第四关 应用提升   【教学目的】充分利用考试命题三原则来分析解题   (1)获取和解读光照图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   (3)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   (2011年四川高考,10——11题,8分)图4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 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设条件回答10~11题。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10.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1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 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分组活动】全班分成四个组,分别从审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等角度来提升训练解题技巧。   【解析】   第一步:审题目和选项   10题选不相同的, 考查日界线;11题选正确的,需要准确的日期和季节信息   第二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 准确定位置,找到特殊经纬度   2 北京(116°E)在白昼,可知AB晨昏线的西北是白昼,判断AB是昏线,推知太阳直射北半球   3 C的日出时刻越来越早,说明C的昼长越来越长,进一步推定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第三步:调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图形转绘】同学们可以把局部小范围光照图融入到半球光照图中,便于整体认识,题干中的光照图就如右下图CEFSAC之间的区域。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第10题 调动日界线知识,运用计算技能,根据图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自然日界线是60°W,以及图中看出北京在 新的一天,华盛顿约75°W,选B;   第11题 调动昼夜长短时空变化规律,运用读图技能,由于68°S及其以南出现极夜,所以太阳直射22°N,由于南半球昼长渐长,应为夏至以后,非常接近,马达加斯加岛的纬度低些,故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选D。教师强调:探究地理问题,定位很重要。   【活动】驰骋考场,自我训练   【驰骋考场,自我拓展训练】利用前面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生迅速解决2012年四川高考地理第10题,师生交流,老师个别指导.   (2012年四川高考,8分)图4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   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突出。读图回答   【 见上传的资源图片】   10.由图文信息可知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教学预设原因】学生的解题方式不多,解题质量差,效益低   【教学预想目标】争取“又快又准”的解决高考题   课后小结   1本专题:太阳光照图的应用(直射点和晨昏线是核心),时间和季节信息的解读应用   (1)计算—地方时,昼长,日出时间,正午太阳高度   (2)分析判断地球运动特征或与之相关的区域地理特征等   2专题复习建模   (1)遵循新课标和考试说明 (重思想,引方向)   (2)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抓核心,理线索)   (3)强化规律和方法的整合 (重基础,练技巧)   (4)强化高考解题技巧的培训(抓质量,提效率)   【学生反思总结】课堂或课后反思。如有时间,可引导学生课堂反思,以引起共鸣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
非常详细,这个文档为两年前的我省了不少时间。建议楼主先踏踏实实地看一遍课本,买一本配套图册辅助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人生是一条射线,以我们的出生为起点,可以无限延伸。理想有多高远,学习有多勤奋,坚持有多长久,这条射线就有多长,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有多深,价值就有多大,意义就有多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

2.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

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小于20°,为东半球,

经度度数大于160°,为西半球;

经度度数在20°至160°之间,为相应半球。

3.纬线长度:L=L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度大约为4万千米,

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纬线长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纬线长度不同。

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经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111千米×COSθ(θ为当地纬度)。

4.同纬度飞行,先向高纬飞,后向低纬飞。(即:北半球先向北飞,南半球先向南飞)。

位于晨昏线上的两点之间,沿晨昏线的劣弧飞行最短。

位于经线圈上的两点,沿经线过极点飞行。

赤道上两点一般按赤道的劣弧飞行。若两点相差180°,则有无数种飞行 方法 。

5.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6.地球自转线速度:V=V赤道×COSθ(θ为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度数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度数不同,线速度不同。

7.除南北两极点外,全球各点地球自转角速度都相等。地球自转角速度:W=15°/h=1°/4分钟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速度大约为0.25°/天

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时,1太阳日>1恒星日;当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时,1太阳日<1恒星日。

8.地球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最大,远日点(7月初)最小

自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自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近日点(1月初)V、W最大

远日点(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点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小

由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公转速度V、W变大

9.春 秋分 日,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平行;

两至日时,太阳光线与黄赤两平面交线相垂直。

10.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

11.晨昏线: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晨昏线与始终太阳直射光线向垂直;

晨昏线与经线圈相重合时,该日为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切点为12时或24时。

12.纬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1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大部分地区从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大部分地区从正东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

日出或日落方向位于与东西方向偏南(北)成θ°的夹角,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θ°S(N)。

14.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南昼越长;

3.21~6.22,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大;

6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

6.22~9.2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而且极昼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逐渐变小;

9.23~12.22,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大,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大;

12月22日,北半球各点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点昼最长夜最短;

12.22~次年3.21,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向北白昼越短,而且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极夜范围逐渐变小,南极附近出现极昼,极昼范围也逐渐变小;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点昼夜等长。

日出时间+日落时刻=24小时

昼长=24-2×日出时间;夜长=2×日出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24-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昼长=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

南半球某地的夜长=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全球各点全年昼长(夜长)时间都相等。

15.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递减;太阳高度>0为白天;太阳高度<0为黑夜;太阳高度=0为晨昏线。

太阳高度相同的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相等;

太阳直射h°N时,(90°-h°)N内出现极昼,其正午太阳高度为2h;(90°-h°)S内出现极夜,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全天相等为h°。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南地区。

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为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16.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南天空;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北天空。

17.正午的判定:

太阳高度为全天最大时;

地方时为12时;

日影为一天中最短时;

把昼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正午。

18.0时的判定:

把夜半球对称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

自西向东,由旧一天进入到新一天的经线为新一天的0时。

19.一般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逢百年时,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则不是闰年。

20.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比例尺:比例尺=;

大小:由于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其大小必须根据整个分式判断,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缩放:新图比例尺变为原图的n倍,新比例尺=原比例尺×n;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2。

表示内容:图幅相同,表示实地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三种表示方法:直线式;文字式;数字式。

21.方向: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距离北极点近,则在北;距离北极点远,则在南;

A地位于B地东(西)大于180°,则方向相反。

即实际A地位于B地的西(东)方。

在无经纬网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甲图剖面图

在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的地图上,一般判图原则是: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2.等高线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3.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同线等值)

中心高,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

中心低,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所有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相交,等高距为d,则陡崖高度:(n-1)d

四周高,中心低的等高线表示谷地或盆地;

四周低,中心高的等高线表示山顶。

24.时区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

时区的范围=15°×n±7.5°

25.自西向东,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

自东向西,每跨越1个时区,时间减少1小时。

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减少1天;自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不变,日期增加1天。

自西向东,日期增加1天,为新一天的0时线;

自西向东,日期减少1天,为180°经线(日界限)。

26.热水器和地面之间的夹角=△θ(△θ为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与所求某地)

27.自东向西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大于1太阳日;

自西向东航行,船员所经历的一天小于1太阳日。

每小时向西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1天时间=360/(15-n)小时;每小时向东飞行n经度,则所感觉的一天时间=360/(15+n)小时。(n<15°)

28.经线相同,地方时相同;

纬线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长、夜长相等;自转速度相同。

29.从某地出发到达另一地,无论是否经历日界限:到达时间=出发时间+途中时间±时区差(东+西-)

30.昼夜现象: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纲

★ 地理行星地球知识点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