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秦宓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5-01-11 14:32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刘备要伐吴,好多大臣都持反对意见,但因为各种原因,不可能都去冒死劝阻。刘备登基后,第一道诏书就是,要替二弟关羽报仇,如不报仇,就等于背弃了弟兄的盟约,决定兵发东吴,取孙权首级。虎威将军赵云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赵云的理由很充分,他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曹丕篡汉,人神共怒,应该先伐曹魏,如果去伐东吴,两国交战,不是一时半会能取胜的。”刘备听了赵云的话老大不高兴,他心想,别人反对情有可原,子龙可不应该,你和我们三人也有弟兄之意,应该支持我报仇才对。他对赵云说道:“孙权害我兄弟,潘璋,马忠,糜芳等仇人都在东吴,我要吃其肉,灭其族,方消我恨,怎么你还出来拦阻。”赵云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陛下以天下为重。”刘备说:“我不能为兄弟报仇,要万里江山有什么用,”赵云等见刘备兄弟情义这样深重,也不好在说什么。诸葛亮也是不同意伐吴的,刚得到关羽被害的消息,刘备要马上带兵攻打东吴,诸葛亮说:“现在魏国希望我们讨伐东吴,东吴希望我们讨伐魏国,都没安好心,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吴魏不和的时候在发兵,”众大臣也是一番苦劝。可见好多人都认为伐吴是不正确的。那为什么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呢?其实赵云等人也是有苦衷的。诸葛亮,赵云等好多人都是刘备的老班底,他们和关羽一起共事多年,情义也是很深厚的,刘备为了兄弟义气,要为关羽报仇,这些人心里是复杂的,他们心里一方面为刘备的情义所感动,也对关羽的被害感到气愤,劝阻刘备是出于对刘备霸业的考虑,是理智,所以他们心里也很犹豫,不可能冒死劝阻。秦宓和这些人就不一样了,他以前是刘璋的手下,和关羽可能没有见过面,更不要说感情了,益州大臣有死谏的传统,刘璋接刘备入川的时候,王累就曾经以死劝阻,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做的,所以刘备伐蜀其他人不冒死劝阻也很正常。秦宓是大学士,在蜀中有很大影响力,能言善辩,又和关羽没有感情纠葛,所以他劝刘备时,只考虑国家大事,不会掺杂其他,所以他反对伐蜀的态度是比较坚决的。总结:冒死劝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况且赵云等好多人都是和关羽共过患难,私人也有些感情,刘备是为关羽报仇发兵,这些人劝阻刘备时就显得不那么坚决,秦宓和关羽没有私交,他劝阻刘备是为国家大事考虑,在加上性格原因,所以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并不是其他人认为伐吴是正确的。

刘备下令伐吴时为何只有秦宓冒死劝阻,其他人都认为伐吴正确吗?

第一,劝阻的并不是只有一个大臣。赵云也劝阻过。刘备没听。诸葛亮可能劝阻过,也可能没有劝阻。但他的心里肯定是反对讨伐东吴的。诸葛亮后来曾经说过,假如法正还活着,一定能够劝阻主公讨伐东吴,就算不能劝阻,也能让大军安然无恙。从这段话可以反推,当年有很多人曾经反对刘备讨伐东吴,只不过都没有说服刘备。第二,讨伐东吴也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俗话讲,柿子专捡软的捏。兵法讲,避实击虚。打仗当然要先打弱的再打强的。当时的情况是,魏国国力强盛、军力强悍。蜀汉讨伐魏国,难度可想而知!刘备久经沙场,清醒地认识到,以蜀汉一州之地,完全不可能打败魏国!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扩大地盘和实力,才有可能打败魏国。相对来讲,东吴实力要弱得多。整个东吴一共十万军队,但是面积太大,防线太长,就在荆州的军队不超过五万。刘备举全国之力,以压倒性的兵力攻打荆州,完全有可能夺取荆州。从而彻底扭转蜀汉与东吴之间的国力对比。也为关羽报了大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顺溜而下,吞并东吴,与曹魏划江而治,平分天下。那时候就可以大举北伐,与曹魏一决雌雄了!比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之策!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定的就是这个策略,这才一统天下。刘备讨伐东吴的策略没问题。问题是仗没有打好!如果他打赢了夷陵之战,夺取了荆州,那天下的大势又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第三,刘备不怕东吴翻脸刘备清醒地认识到,东吴是阴险的小人。与东吴的联盟脆弱而危险。一味的妥协退让,只会让东吴更加猖狂,而不能让联盟更加巩固。只有既拉拢又斗、争,才能在斗、争中求团结。刘备知道,就算自己夺取了荆州,东吴也不敢和自己彻底翻脸。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强敌曹魏。东吴别无选择,必须联合刘备。所以,讨伐东吴,夺取荆州,对刘备有百利而无一害。最后,刘备恨透了东吴。东吴曾经两次背信弃义,偷袭荆州!而且都是在刘备集团发展的关键阶段。两次偷袭,都给刘备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刘备恨透了孙权,一定是要报复的。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