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陈之藩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09-29 07:55

失根的兰花答案

  理解
  1.本文由到美国的一所大学看花写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怀念故乡。 2.文章最后写到郑思肖画兰,并化用一句名言,其作用是? 运用论据,更具体生动的表明了一个人不能失去他的根,不能忘怀他的家乡。 3.品位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不爱看”与“不敢看”的原因是什么? 不爱看是因为这些东西对我来说着实没什么吸引力,不敢看是因为怕看到与故乡相像的东西是我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 (2)“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版画指什么?为什么会“不朽”? 版画指故乡的人和事已经成为一幅画在我心中,不朽是因为我永远不会忘记。 4.人在异国,对祖国的思念会异常深切。试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句: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花简直没有两样。 说明:我在异国看到了些花百年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家乡的花,表达了我思乡之情。 5.写出两句表达“思想情怀”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1.写出与第⑨段中“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 士可杀不可辱 。

  2.第⑤段中加点的“彩色版画”是指( B )。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3.第④段画线句“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不矛盾。作者虽身处异国,渴望见到故乡的种种,所以“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但真的见到又会勾起对祖国无限的思念,感情难以承受,所以又说“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样的说法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深爱着的祖国刻骨铭心而又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
  。
  4.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⑤段“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一句中“搬”字的表达效果。“搬”指物的移动,这里强调了作者虽身处海外却难以释怀的思乡爱国之情 。
  5.从全文看,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国校园的景色?
  ⑴ 作者由眼前美国校园里来自中国的花联想到自己漂泊海外的境遇,引出下文。
  ⑵ 美国校园里的美景无法安慰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他炽热的爱国情怀。

  6.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国校园的景色?
  导入主题,为下文做铺垫


  我整理了比较常见的几个题,你自己慢慢看吧。


《失根的兰花》中作者为什么要流泪

亲根据我的了解,这里”是指美国.“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是因为作者长年背井离乡,和那些花一样没有了家的根基.用后文的话就是“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的滋味了.”
“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中国人从未离开自己的国家.【摘要】
《失根的兰花》中作者为什么要流泪【提问】
亲根据我的了解,这里”是指美国.“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是因为作者长年背井离乡,和那些花一样没有了家的根基.用后文的话就是“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的滋味了.”
“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中国人从未离开自己的国家.【回答】


陈之潘的《谢天》原文!

1“
谢天
”的内涵:一个人不论他作出多大的成就,得之于人者太多,出自于己者太少,需要感谢的人多了,就只得感
谢天
。(3分)
2、“
谢天
”的领悟:(4分)
1)孩童时不屑一顾;
2)将自己与祖父母对比后,觉得不解;
3)前年,初步领悟;
4)自己做了一些成绩后,参透真谛。
3、爱因斯坦是一位待人谦和,从不居功自傲的人。(


陈之藩的生平介绍

小时候家里很穷,农忙时还要背着小镰刀割麦穗。到农历过年时,和大妹妹到街头去挥毫卖春联,为的是躲上门讨债的债主。十二岁那年,考入北平进德中学就读。毕业后,再考取北平市立第五中学。陈之藩作文一向在班上是第一。高中毕业后加入军队。后来又想念书,由于当时政府只以公费奖励学生学理工,于是考上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成为北洋大学。陈之藩非泛泛之辈,在北洋大学电机系读到一半时,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想改读哲学救国,就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为了这事还到清华大学跟金岳霖见过一面,最终打消这主意。大三时听到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一段题目为《眼前文化的动向》的广播,胡适在演讲中提出了人生的三个目标,一是用科学成果解除人生苦痛,二是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来提高生活水平,三是用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来解放思想,完成独立人格。听完这次广播之后,陈之藩产生了“几件疑问和一点感想”,遂写了封长信给胡适。胡适没有直接回复,这封信却在胡适随后在全国四十多家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必须选择我们应走的方向》一文中,作为听众回应专门摘引了出来。陈之藩对胡适的这篇文章十分信服,再度去信。胡适也回信,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48年6月13日,陈之藩在雷海宗所编的《周论》上发表长文《世纪的苦闷与自我的彷徨--青年眼中的世界与自己》,见解得到金岳霖、冯友兰、沈从文的激赏,日后成为《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一书的代序。1948年获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被派到台湾制碱有限公司任实习工程师,修理马达。因为陈之藩说整天修马达无聊,李书田就叫陈之藩去国立编译馆自然科学组担任编审,编译一些科学小书。陈之藩的文笔受到人文科学组的梁实秋的赏识。陈之藩亦和同好办了《学生》杂志,担任科学栏主编,却也在文艺栏翻译英国的诗,这就是后来出版的《蔚蓝的天》。 1954年胡适拿两千四百元美金资助充当赴美国留学的保证金。为筹路费陈之藩写了一本物理教科书,得到稿费后1955年春才成行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留美其间,聂华苓在《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编辑委员与文艺栏主编,向陈之藩邀稿,他此时的文章即是《旅美小简》。其中〈哲学家皇帝〉、〈钓胜于鱼〉等四篇是1955年暑假,陈之藩在纽约州普莱西德湖打工时的作品。1957年陈之藩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学硕士,赴田纳西州孟菲斯基督教兄弟大学任教授,上课非常风趣,常常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到孟菲斯后,陈之藩又再动笔,此时的文章即是《在春风里》。其中包括1962年2月24日胡适去世后,陈之藩含泪以信的形式写的九篇纪念文章。1962年秋天应清华大学原子研究所及台湾大学理学院的聘请回国讲学。1964年返美后,在阿拉巴马州的Brown Engineering Inc.任高级工程师,从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案。1966年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士顿大学任教。1966年的12月,他回到台北,中兴大学孟瑶教授邀请他到该校讲演。中兴大学的学生都慕名挤进讲堂。陈之藩以“知识与智慧”为题,汗流满面的讲了一小时,学生围着不散,只好又讲了一小时,可见当时他已文名远播。196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剑河倒影》大多即是在刚到剑桥时写的,在《中央日报》发表 。1970年获选为英国电机工程学会院士197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重返休士顿大学任教。他又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1977年,陈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担任客座科学家(Visiting Scientist),研究人工智能。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继高锟教授任电子系系主任,并开办博士班,培养电子工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此时的文章即是《一星如月》。1985年任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1988年陈之藩在波士顿中风,紧急进行开脑手术,救治得宜。他也曾回国在成功大学(1993年-2003年)任客座教授。后再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2008年6月陈之藩在香港第二度中风。2012年2月25日,陈之藩病逝于香港威尔士医院,享年87岁。

我为什么学习不好

一、共情:孩子本该学习,但却过于注重外表,甚至因此影响到学习,让您也觉得很着急吧?
二、具体化:孩子“特别爱美”具体是怎么表现得呢?
三、探究问题成因,并具体分析:
a孩子渴望得到更多关注和认可
解决:父母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的价值感得到充分认可。
b孩子成绩不好,但长的漂亮,把自我价值建立在了外表上
解决: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上的困难,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成就感、自信和兴趣,把孩子的价值感拉回到学习上来。
c孩子可能有恋爱方面的情感了
解决: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微妙变化,以朋友的身份、让孩子能够敞开心扉和几张讨论关于爱情和早恋的话题,及时温和、理性引导孩子,避免因此影响学习。总之,爱美是青春期孩子常见的现象,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内心变化,积极建立孩子在学习上的价值感、成就感。


什么叫学习

学习是透过外界教授或从自身经验提高能力的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外在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要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古典制约和操作制约的研究。并且以个体获得经验为结果。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内在倾向或能力的变化,内在变化与外显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当然内在的变化还必须由外在的变化来推测),这种变化应是后天经验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或者生理成熟的作用。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段时期。综合两大学派可以这样来定义学习:学习是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内在倾向与能力较为持久的良性变化。拓展资料学习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论语》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是获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触觉味觉等等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想的含义。“学”是自学或有人教你学。“习”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获得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能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学是指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习是指知识和经验的实践。学属知,习属行。中国大儒王阳明曾提倡知行合一。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意思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一定要持之以恒。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