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指的是哪三个东西
核弹、导弹、人造卫星。1、核弹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爆炸性核反应是利用能自持快速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核反应爆炸而形成毁灭性的杀伤破坏效应。核弹包括原子弹、氢弹、 中子弹、三相弹等,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2、导弹导弹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3、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扩展资料:“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1、钱学森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2、王淦昌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3、彭桓武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弹一星
我们常说高科技的“两弹一星”分别指什么?
最开始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在后来,其中的原子弹又成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统称。从1960年到1970年,中国接连成功发射了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业,在科技上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那么接下来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两弹一星吧。两弹一星的意义1949年之后,有许多大国对中国进行了武力威胁,在那个时候以毛泽东为首的众多政治人物就表示,一定要有人造卫星和原子弹的科研希望和研发计划。在现在看来,两弹一星已经成为了中国能够依靠本国的核心技术和力量来完成科研成果的的意义统称。邓小平在评价两弹一星的时候,他就说到,两弹一星使中国成为了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大国,强化了民族的能力,使国家发达了起来。两弹一星的成功因素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党中央的引导和支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完成了两弹一星,依靠所有科研技术人员的优势和能力,两弹一星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展露出科研人员在国外学有所成的结果,他们投身于中国科研技术事业。不畏艰难,报效国家。我们也要学习这些科研人员的奋斗和奉献精神,努力学习,为国家作出贡献,完成国家的伟大理想。两弹元勋两弹元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邓稼先,钱学森等人。两弹元勋人物为中国的核导弹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这个领域内的奠基人,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是从国外学成归来,将一生的知识与力量都贡献给了祖国。他们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拥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以国家、以人民为己任,是中国科研历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