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鞭炮的传说来历
关于春节有这样的一个习俗: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点燃鞭炮,迎接新春的到来。这几年城市禁放,只能到指定的地点去燃放,要是在农村,那就可热闹了!鞭炮声此起披伏,与烟花一起响彻夜空。那么你们知道春节放鞭炮的来历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了解一下。放鞭炮的来历:年兽的故事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这主要是因为古时候的一个传说。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这就是春节放鞭炮的传说来历了。春节的其它习俗1、年夜饭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团圆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2、看春晚全家团圆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已经逐渐成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电视前收看春节晚会,这种喜乐融融的氛围可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3、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就是我了解的关于放鞭炮的来历故事了,小伙伴们放鞭炮时要注意安全哦。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春节放鞭炮注意的安全问题:1、小孩子要在父母的看护下放鞭炮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独自燃放烟花炮竹,一个是因为他们来不及躲闪很危险,另外他们掌握不好火源也是比较危险的。2、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安全放置后再燃放。最好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注意周围没有人群再燃放,不要逞能用手拿着去燃放鞭炮。3、尽量远离燃放的烟花鞭炮过一会再走近,鞭炮点燃之后可能会存在暂时没有爆炸的鞭炮,要过一会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过15分钟之后再走近检查情况。
春节放爆竹的来历是什么??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曾经的中国,每当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之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过大年。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最初,人们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所以最早的鞭炮又称爆竹,在古代,大年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木炭屑等混合物填充在竹筒内燃烧,爆炸声音更响,威力更大。此后,爆竹也称爆仗,到宋代,民间开始普遍改用纸筒和麻茎包裹火药编织成串,故称鞭炮,并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诗词中,也有众多描写鞭炮的诗句。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关于鞭炮,还有众多神话传说。相传古代有一独角怪兽叫年,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年兽不怕水火,却只怕红色与巨响。人们为了防止年兽的侵扰,就在门上贴着红纸,并燃放爆竹来驱赶年兽。经过后代不断演变,人们将吉祥如意的话写在红纸上,以为来年祈福,就形成了如今的春联。爆竹始于南北朝,发达于宋代火药制造之后。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爆竹烟火在民间已普遍盛行。特别是到了清末,除了过年,每逢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人们都要燃放爆竹,拜神祭祖,以求诸事顺遂,万事如意。过年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习俗,它不仅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春节燃爆竹的来历
春节为什么燃爆竹,跟着我一起来了解关于春节燃爆竹的来历吧! 春节燃爆竹的来历 据说鞭炮起源于 爆竹。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 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我特别推荐 我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