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寓言”:与譬喻论证,其特征是“藉外论之”。“藉外论之”是指“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白话译文:按照人之常情,某人被别人称赞比被其父称赞更易令人信服,因为父亲称赞儿子容易致人生疑。其特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就其规则而言,即是“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白话译文:在使用寓言时,当然是赞同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反对和否定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其是非必须由自己来主张和评定。2.“重言”:与引用论证,其特征是“借有见解、有才德之长者或先人的言论来论说”。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白话译文:就其规则而言,即便年长却无才、无德、无做人之道者,其言论亦不能作为论说之论据。其作用而言,即如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天下》篇所言“以重言为真”。白话译文:此名人名言的论证形式与印度逻辑的“声量”、“圣言量”相似;但在形式逻辑里,则犯了“以人为据”或“诉诸权威”的错误,因而此“真”不是形式逻辑之“真”概念。需要说明的是,《庄子》里的“重言”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1)虚构一个人的言语作为论证之理由;(2)用真人虚构一个事件为论证之理由;(3)用真人真事为论证之理由;等等。由此可见,它与先秦诸子的引用论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3.“卮言”:与事实论证,其特征是“事实陈述”。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和作用,“卮言”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白话译文:即为未经刻意思考,从而不带任何成见之言,即无心之言。其规则是:在论证说理中,必须真实地描述事物,所言必须与物之本性相一致。也就是说,“卮言”不能是主观言论,不能有价值判断,只要是合于事物本身即可。由此看来,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的“卮言”论式要求不带有价值偏好等个人成见,是一种事实陈述。在庄子看来,自然规律不需要言说;如果真要言说,也只能合于自然的规律,即这种言说只是描述自然规律。就其作用而言,即要强调的是“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作用。扩展资料:一个语篇的主要论说方式有三种,三者所占比例为:整个语篇都是“卮言”;语篇的十分之九为“寓言”;语篇的十分之七为“重言”。用逻辑学类与类的关系看,在一个语篇里,“卮言”、“寓言”、“重言”三者的外延关系为:如果“寓言”真包含于“卮言”,“重言”真包含于“卮言”,“寓言”与“重言”为交叉关系。那么,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寓言”、“重言”外延之和必小于一个语篇的论说方式。从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所有论说方式必为“卮言”,其中在“卮言”论式里,所包含的“寓言”、“重言”是主要论式,另外还应有其他论式。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论式研究
庄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分别是什么意思
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重言就是借重古代先贤或当世名人的话,来论证要讲的道理;言在此处而意在彼处,就叫做寓言,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寓言世界,看起来是“满纸荒唐言”,实则都成为思想的一种载体。1、卮言漏斗这种器物,虚空无底,多少水注进去都会漏下来。庄子用漏斗来比喻,意思是说的每一句话都无成见,就好像从一只漏斗里漏下的水一样。只是替大自然宣泄声音,只是把大自然想要表述的东西通过他这只“漏斗”给漏下去。2、重言“重言”的关键是这个“重”字,这个字有两重意思,一是重量级的人物,二是重量级的语言,当然更多的时候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3、寓言“寓言”的比重占得最大,所以说“寓言十九”,十篇里面有九篇是用寓言的手法写出来的。庄子笔下的河伯海若、山灵水怪、浑沌魍魉、鸱鸦狸牲,林林总总,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寓言世界,看起来是“满纸荒唐言”,实则都成为他思想的一种载体。扩展资料通观《庄子》全篇,“三言”并不是相对独立的。从形式上来说,寓言是借人、借物、借事所说的话,重言是借耆艾所说的话,卮言则是如酒随意挥洒之言;从其功能来看,寓言是载道之言,重言是弘道之言,卮言是和道之言,三者分别体现了庄子释道的三个层次;从其关系上看,重言包含在寓言之中,卮言与寓言、重言相互渗透,浑融一体。不难总结,“寓言”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卮言”是庄子思想的具体内容,“重言”则是借以申明其学说的先贤佐证。探讨《庄子》这部古典文献时,应当遵循着“以庄解庄”的路线,打破传统思维局限,立足整体文本和“三言”的表现形式,对博大精深的《庄子》进行具体分析。庄子以“三言”经营其文章,使其水乳交融,共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品格的重要支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