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艺术的问题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庭贵族更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般。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剌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结合刺绣工艺品的巨大影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全所未有幕盍Γ 锏搅丝涨暗姆比伲 肓酥泄 炒绦宓牡叻迨逼凇3鱿至硕院笫烙跋旆浅V 蟮募父鲆帐趿髋桑 缟虾5墓诵濉⒈本┑木┬濉⒖ 獾你晷濉⑸蕉 穆承宓龋 约昂笕擞 ?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从唐宋到明清,刺绣工艺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画师的加入,对仿画的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练为一种专门的普适性技艺和针法;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如果觉得好请评上最佳答案噢^_^
刺绣在唐代有怎样的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了。这主要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未出嫁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为如此,刺绣便成了那些深宅大院的千金小姐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所以也叫“闺绣”。“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后来明代文学家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由于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到了唐宋时期,刺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画师供稿与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传说在唐朝时候,有一位刺绣能手叫虞眉娘,她能在一尺的绢上绣出像米粒大的字,后来她因绣了一卷《法华经》而闻名。虞眉娘本是南海渔村的一位渔家女,小时候被卖到当地一个姓虞的富人家里。这家的女主人,很喜欢虞眉娘,就送虞眉娘去学习刺绣。在刺绣坊里,虞眉娘学得最好,只要师傅一讲,她马上就会。唐代佛教盛行,皇上非常喜欢佛经,有一次,南海地方官员刘海想绣一卷《法华经》献给皇上,而且要求绣在一尺长的绢上,但当地绣坊没有人敢接这个活。于是,有人把虞眉娘推荐给了刘海。刘海找到绣坊,便让她在一尺的绢上绣《法华经》,虞眉娘欣然同意了。没几天,虞眉娘便把刘海要的《法华经》绣好了。刘海一看,真是巧夺天工,他觉得这样的人才,真应推荐给朝廷。于是,刘海便带着虞眉娘和她绣的《法华经》一起献给了皇帝。皇帝看到那卷精美的《法华经》,赞赏虞眉娘的刺绣手艺,便把她留在宫中专门为皇家刺绣。从此,虞眉娘的刺绣手艺闻名天下。在唐代,刺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饰上了,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后来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显示了与宗教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如后来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绣帐《灵鹫山释迦说经图》和《释迦说法图》等,都与当时对佛教的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其实,在唐以前的绣品,刺绣内容多与生活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刺绣工艺发展到唐代已有数十种针法了,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在唐代,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绣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安庆太湖旅游景点有哪些
安庆太湖旅游景点有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赵朴初公园、蔡家畈古建筑群 、太湖海会寺等 。1、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一座世界朝圣东方文明的艺术殿堂,是中华文化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创造。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属于国家4A级景区。 五千年文博园以“中华文化主题公园”为建设宗旨,园内采用古典徽派建筑与苏州园林风格相结合,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碑廊石刻、文化名景尽含其中,处处流露和谐文化的思想,人文气息浓郁,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以彰显与传承,并集旅游、展演、研讨、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五千年文博园分为三大景区:人文历史景区、主题公园景区和休闲度假景区。人文历史景区占地600亩,它由中华百工坊、五千年文化走廊、赵泰来博物馆群、五千年根雕园、炎黄二帝、龙行天下、孝道园、天上人间、龙飞凤舞、国际诗林、茶马古道、大好河山、四大名著文化园、华夏爱情文化园、千米文化古栈道、皖江园及皖江第一街——皖街等景点组成。2、花亭湖 花亭湖景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境内,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与皖西南其他景区地域相连、资源相补、人文相缘。境内山清水秀,古迹济盛,人文荟萃,物产富饶。花亭湖景区是省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清新绚丽,湖光山色独具特色。碧波荡漾的花亭湖中众多的岛屿与周围的青松翠柏、奇峰怪石交相晖映,相得益彰。花亭湖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底蕴深厚,禅宗文化博大精深。丰富的人文古迹折射出太湖的古老沧桑、荣辱兴衰和历史积淀。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鼻祖慧可在此开设道场,创造了华夏的佛教禅宗文化,花亭湖也因此而享有“中国禅宗发祥地”之美誉。3、赵朴初公园赵朴初先生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天台里,四岁时随父母回到安徽太湖县祖居寺前河状元府,直至1920年秋离家外出求学。朴老一生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一生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0的亲密朋友、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生前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2000年5月21日,朴老在北京不幸逝世,故乡人民感到无限悲痛。为永远铭记朴老一生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弘扬朴老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为故乡人民及海内外宾朋提供一处凭吊、瞻仰之地,推动太湖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太湖县委、县政府顺应全县57万人民意愿,决定在朴老故里寺前镇兴建赵朴初文化公园。赵朴初文化公园选址于寺前镇万年冲,背倚峰峦竞秀的凤凰山,面临碧波荡漾的花亭湖,周围树木葱茏,环境极其优美,象征着朴老风范如山高水长,寄予着家乡人民对朴老绵绵不断的追思。4、蔡家畈古建筑群 蔡家畈古建筑群位于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组。于清康熙年间始建至清末民初,房屋650余间,建筑占地面积约14600多平方米,为殷氏聚居的独姓古建筑群。该建筑群三面环山,主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个等次。普通民居均系两层砖墙维护的土木结构,内外装饰较简单,坎上坎下民居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户户有弄道相连,一条用青石垒岸的小河围绕着民居。民居现有人口389人,98户,以殷姓为主;大小房屋600余间,建筑面积13800多平方米。代表性古建筑有8处,保存状况较完整。民居三面环山,主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个等次。普通民居均系两层砖墙维护的土木结构,内外装饰较简单,坎上坎下民居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户户有弄道相连,一条用青石垒岸的小河围绕着民居。堂心和祠堂系青砖小瓦马头墙,外观古朴典雅,内部结构立柱穿枋,立柱、大梁、驮梁为当地自然生长材质坚硬防腐性强的槠树。堂心和祠堂这些徽派艺术建筑与古老的普通民居共同构成蔡家畈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规模和体量宏大,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5、太湖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太湖县新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山南麓,距105国道约3公里处。在105国道与通往海会寺的交叉路口可见,两列起伏相连的小山夹着一个狭长的田畈,恰如二龙戏月,这田畈就叫月龙畈。此处小山从原人口处一直向上数有十八座,据说那是十八罗汉在打坐呢。穿畈过桥,至一窄处,四山夹路,两两对峙,人称双狮双象把口。越过这个“口”,海会寺便豁然展现在眼前。海会寺背依白云山。山上松柏森森,阴翳蔽日;山下凉风习习,云缠雾绕。右边的响水崖瀑布如白练悬空,对面的玉带河流水若明珠泻地。河上有琵琶桥,桥南有摩崖石刻。寺左有东山古镜、仙人醉酒等胜景。寺前的匾额“海会寺”为当代“佛爷”赵朴初所书,遒劲飘逸,视之令人忘倦。
太湖县景点
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赵朴初公园、蔡家畈古建筑群、太湖海会寺等。
1、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一座世界朝圣东方文明的艺术殿堂,是中华文化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伟大创造。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属于国家4A级景区。
2、花亭湖:花亭湖景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境内,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与皖西南其他景区地域相连、资源相补、人文相缘。境内山清水秀,古迹济盛,人文荟萃,物产富饶。花亭湖景区是省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3、赵朴初公园:赵朴初文化公园选址于寺前镇万年冲,背倚峰峦竞秀的凤凰山,面临碧波荡漾的花亭湖,周围树木葱茏,环境极其优美,象征着朴老风范如山高水长,寄予着家乡人民对朴老绵绵不断的追思。赵朴初文化公园由已建的寺前河文化公园、赵朴初生平陈列室和待建的赵朴初故居、赵朴初纪念廊、古民居(原刘家祠堂)、报恩禅寺等。
4、蔡家畈古建筑群:蔡家畈古建筑群位于安徽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蔡畈组。于清康熙年间始建至清末民初,房屋650余间,建筑占地面积约14600多平方米,为殷氏聚居的独姓古建筑群。该建筑群三面环山,主体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分普通民居、堂心、祠堂三个等次。普通民居均系两层砖墙维护的土木结构,内外装饰较简单,坎上坎下民居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户户有弄道相连,一条用青石垒岸的小河围绕着民居。
5、太湖海会寺:海会寺,位于太湖县新城东北10公里的白云山南麓,距105国道约3公里处。在105国道与通往海会寺的交叉路口可见,两列起伏相连的小山夹着一个狭长的田畈,恰如二龙戏月,这田畈就叫月龙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