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拉索芦荟 - 芦荟汇聚地!

敬业与乐业练习题

> 知识库 芦荟君 2024-11-09 15:06

初三语文(敬业与乐业)

课文共九段,
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可贵③(8段)乐业之有趣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   第2段:谈有业之原因   第3段:反面论证无业的害处   第4、5两段:正面论述有业之必要   文中的“业”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第6段讲怎样做到敬业   第7段:   为什么、 苦无所不在(正)   乐业、 两等苦人 (反)   怎样做 1.发展中领略乐   2.奋斗中感知乐   3.竞争中体味乐   4.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 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应该怎样理"敬业"的含义?   "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6、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在论证“敬业”问题时,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因此,“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于是,他又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庄子、孔子、曾文正公的名言,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共鸣。   演讲最后,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口语和演讲特色的体现:(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又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此外,几处设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炼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   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动”,“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不只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是鲜明的基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马克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里未尝论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之嫌?梁启超认为,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


《敬业与乐业》初三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揣摩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行文特点。   情感目标   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多媒体显示“戊戌变法”和梁启超图片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2.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   投影: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亵渎(xièdú):轻慢,不敬。   强聒(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不舍,不停。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教案一》,来自网!   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3.学生再读全文,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   “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4.学生合作研讨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3)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5.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演讲词文体特色。    四、布置作业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主题是什么?

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我在以前教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没有太深的思考,只觉文章浅显直白,学生掌握起来是容易的。近来研读了一些关于梁启超的文章,也特意去读了梁启超的一些文章,才明白后人对于他的好奇和敬仰是很有道理的。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人类心灵深处自我决断、自主坚持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的实质进步就某种程度上是深深植根于每个人个体的觉悟和决定的。也许受“知人论世”文学理论观的影响,再次面对梁启超《敬业与乐业》时我竟然有了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觉,我端坐于位子上像是当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一位学生,细心聆听着先生的演讲。严谨丰满的结构、流畅自如的文脉、雅俗契合的语言真的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学来的。

一、 严谨丰满的结构

梁启超的文章,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以欧西文思入文”、“条理明晰”,很注重系统的说理,对某个问题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周密的阐发,即“大纲小目,条分缕析”。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敬业与乐业》就是这样一篇使读者不由自主跟着他走的结构严谨、内容丰满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一开篇就引用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交代了题目的来源,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讲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题目中的命题虽然只涉及两个内容:敬业、乐业,但梁启超在文章主体部分的论述中先论述了敬业、乐业的前提:有业。按梁启超自己的话说:“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接着照应题目再分别谈论了 “第一要敬业”和“第二要乐业”两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此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总结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总体结构采用了论述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形式,条理清晰,纲举目张。三个分论点平行并列,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同样采用了以上方式,使论述显得清晰而丰厚;同时梁启超在论述每一部分时又注意材料的有序安排和分析的梯度展开。在论述“有业之必要”时分别用了儒家和佛门的两个材料,具体的材料和不失诙谐的语言老老地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在论述“敬业”的重要性时,先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承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用两个设问句来绾结论述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两个有梯度的问题。“为什么” 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件事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怎么样” 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按说理的逻辑顺序一部部地分而析之,丝丝入扣。在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性时先剖析了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尔后更深入一步,分身入其中、亲切有味,奋斗前去、快乐加增,比较骈进、竞胜快乐,专心职业、省却烦闷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二、流畅自如的文脉

文章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古人论文时就强调 “文气”、“文脉”必须贯通之旨。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运思中很重视体现文章内在逻辑力量的思路的贯通,而对内在的逻辑力量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气也较为讲究。

《敬业与乐业》一开篇便点题,梁启超在说明题目用词来源时语气是和缓的。“断章取义”一词可见梁启超谦虚和低姿态。低一点的调门是并不妨碍呈现高远的姿态。其实梁启超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文字如何流畅又不乏跌宕地呈现。“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一句给人的感觉是平地起奇峰、晴天响惊雷,和缓的文脉顿时被打破。听讲者一下子被这句话警醒了。

接下去要分层阐释观点了,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很快舒缓语气,“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尔后各用儒家和佛门的一个材料并加上如话家常的解释去贴近听讲者。梁启超的讲述是风趣的,有对孔子摇头叹气地模拟,有老禅师绝对不肯吃饭的决绝。让听讲者一味沉浸在故事的意趣中吗?不!结论部分文脉紧凑、高调。“ 一点不迟疑……简直是……简直是……是要……”不仅体现了急促、锋利的语气,而且也彰显出了厌恶、鄙弃的态度。钱谦益言:“志之所之,盈于精,奋于气。” 此次急促、锋利的文气是梁启超情志于文中流动充满的运作态势。

梁启超对自己情感的收放是有掌控的,对懒人进行批判性议论后马上用“第一要敬业”这个带有序数字的鲜明观点转入下一层的论述,接下来的阐述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步骤一步步地进行,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有丰富留洋经历的梁启超吸收了西方人所注重的理念演化的逻辑结构,并把它融化于中国人所注重的气化万物的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文脉连贯上,使这一部分的论述如天闲良骥,雍容浑穆。巧妙地是梁启超用了几个设问句使平和悠闲的文脉起了小小的波澜,不时地浪花飞溅让人感到了文章的俏皮、活泼。这一部分的结论自然不同于上一部分的急促、锋利。用“所以”这一连词引出结论,征引庄子和孔子的话来做补充,道理是早已深入人心了,语气也就坦荡荡了。

“叹气的声音”响起来了,“喊破喉咙”也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关注。梁启超在谈论要乐业部分文气又有了新的变化,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景,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的交流。天闲良骥踏起了盛装舞步,张力与韵律、协调与奔放同时展现。文章进行至此轻快活泼让人舒颜,听者的精神得到了彻底地放松。放纵只是一时的。梁启超气定神闲地掌握着文章的节奏,很快端正了姿态,“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又是一句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请听,演讲者要作高屋建瓴地分析了,那么,我们就聆听他一、二、三、四地道来。

结尾一段四个句子用了六个“我”字,其中三个句子用“我”开头,“我生平最受用的……我自己常常力求……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我深信……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梁启超在作结论时明确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但他郑重其事的态度听讲者应当感受到。不过他是再次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中和恳启的语气来自于真性情,且做到了处处发现。至此 ,首尾一致,结构周严,文脉由此贯通。

三、雅俗契合的语言

梁启超的散文创作是为了启蒙民众,所以主张言文一致,语言通俗易懂,从而也形成了平易畅达的文风。面对着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不失亲切、随和。但梁启超是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的学者,他的平易畅达其实也是对宋代以来主张语言应该自然流畅地表达思想而不是束缚思想的观点的继承和发扬,充满真挚热烈的情感,采用自由的表达形式。体现在这篇演讲上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平易畅达的风格上自如地应用了雅俗契合的语言。

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周围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中心。在论述“有业”时,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的名言及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在论述“敬业”时,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是作者认同并提出的观点。此外,又引用了曾国藩“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作者“敬业”的论点作结。在论述“乐业”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加了演说的典雅味,同时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演说的典雅不仅体现在大量引用经典、格言上,也彰显在许多逻辑严密的句子上。

“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交代题目的来源,目的是说明题目虽源于古籍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的意义已有不同,这样交代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老子》《礼记》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用“但”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句意的重心在后一句,后一句中“确信”强调了观点。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一个“但”字突显了“业”是“敬”和“乐”的前提、基础,没有它,“敬”和“乐”使无从谈起,“所以”这词就顺势用上。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知,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惟”、“虽”用的是古义,现代汉语解释为“只”、“即使”之意,从反面推断“有业之必要”。演讲终究是口语的艺术,梁启超注意在引用古代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又如,对“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和他交换。”

作者在引用古籍名言时常用通俗的话进行解释,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就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对“主一无适便是敬”也做了通俗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头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有一些话更是如话家常,如讲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又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梁启超虽是名人,但他努力在“觉世”中求证自己存在的价值,自觉地要同读者达到沟通。演讲时尽量俯下身来和听众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劳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起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聆听着梁启超 “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的演讲,心里油然生出对现在所做的事情的敬意。即使社会无名的潮流再汹涌,也不能阻止一个人自由地去过更合于先贤教训、更契合平凡而崇高伦理内涵的生活。我愿悉听先生的教导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去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而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


查看全部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