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能夺得天下
因为他会一步一步往上爬呗,开个玩笑。一个人能成为一代帝王的决定因素有很多,政治、环境、个人的努力以及还有一点点的运气成分。那么朱元璋能从一个穷人家的苦孩子成为一代帝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他是一个敢于打破规矩的人,也就是懂得随机应变的人。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通过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他的父母就是很普通的老百姓,他为了活命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因为战乱,寺庙也无法让他生存的时候,他投身到了起义的军营。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而灵活利用手段的人,这就说明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他懂得顺势而为,这就决定了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该低头就会低头,该离开就会离开,生存能力很强。二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他在贫穷的时候娶了自己的妻子,不论自己获得多大的成就,都一直没有抛弃自己的妻子,直到最后登基,把自己的妻子聘为皇后。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从这个角度说明他对于有恩于他的人是宽容以待的,这样的人注定会有更多的人帮助他,扶持他走到成功的。三他是一个勤勉的人。这主要体现在他执政之后,朱元璋是非常勤劳的一个皇帝,很多政务他都是亲力亲为的,他废除了宰相制度,要知道宰相是辅助皇帝执政的得力助手,没有了宰相,很多事情都要朱元璋自己定夺。这说明他是非常勤劳的一个人。一个人能吃苦,懂感恩,能顺势而为,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能得到天下是不奇怪的。如果你觉得观点还可以,欢迎点赞,想看作者更多文章,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一路精彩世界(ID:yiluyusheng)
刘备应具有怎样的做法才能实现诸葛亮的长远计划?
实际上,在关羽被杀之前蜀汉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达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态势:“……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但是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因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难行,“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为战略基地进攻曹魏,就必须有另一路兵力进行策应,或者巴蜀军本身就作为策应军出现。但是,此时《隆中对》的最大破绽也同时显露出来了,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基础是“联合抗曹”,重点在于“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所以才有“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再加上关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刘备军一胜,孙权立刻就抄了他的后路。
荆州虽失,蜀汉当时的军事实力仍然十分强大,如果陈兵吴蜀边界,孙权恐怕也会乖乖的将荆州还给刘备,继续保持原来的均衡,事实上孙权也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派诸葛瑾到蜀国谈判。但是刘备昏了头,忘记了战争实际上是政治的延续,一意孤行,非要灭吴。要知道,当时三国各自的实力任谁要想凭一己之力灭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败是必然结果。
所以,就上述事实而言,刘备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很难达到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设计长远计划,或者说在关羽被杀之前,刘备实际上已经按照诸葛亮的要求,把该做的全做了。关羽北伐时,蜀汉没有在汉中一带发兵策应是一大失策,但最主要的还是对东吴在外交上没有采取积极措施,稳住东吴,保证关羽北伐的后方稳定,至少应该在攻占益州后,搁置荆州问题不谈,先与东吴在纸面上分割魏国的土地,给孙权吃一颗定心丸。
关羽被杀之后,蜀汉陈兵吴国边界,实际上孙权当时还是很紧张的,此时刘备应该搁下与关羽的兄弟之情(反正人已经死了),但要以此为理由,摆出联魏灭吴的姿态,逼孙权完全交出荆州,彻底解决这块心病。诚如是,尚有回旋的余地。
朱元璋怎么得天下的
楼上说的只是表面现象,或者说是策略
实际上,朱元璋不是一个人得天下,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得的天下,具体过程,大体为:
1、融入农民起义洪流,这是当时政治上最进步的力量
2、逐步整合淮南尤其是其家乡附近的各种势力,初步形成稳定的政治军事集团
3、进取江浙,和江浙地主集团进一步斗争融合,并就地经营发展势力
4、一统长江流域,发檄文讨元,这篇檄文是向天下大地主小地主,表明只有朱元璋才是他们的总代表才能领到他们
5,、每一步他都争取到了
最大的支持,在正确战略和策略的基础上,成就了明朝
6、始终站在当时“人民”利益一边,将矛头对准最孤立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