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孔子的一个弟子的文言文
1.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古文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e),母亲为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总,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未能最终成功,但对强公室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为了挤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马和80名女乐给鲁国诸侯。鲁国国君沉溺于此,连续三天没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于是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去了卫、宋、曹、齐、陈、蔡、楚等国。孔子虽然在各国都受到了尊重,但由于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秩序,要求和谐,爱惜民力的政治主张和当时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终未能得到重用从而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岁回到鲁国,鲁国国君对孔子相当礼遇,但依旧没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2.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论语》吧!【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3. 孔子的文言文有那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4. 孔子的文言文 那就是《论语》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一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 孔子的文言文 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及长,为委吏,料量平;为司职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婴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鲁。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 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 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 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去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 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 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 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叶。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 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读论语孟子法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6. 孔子的文言文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拜师原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孔子谦虚拜师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拜师求学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名孔丘,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关于孔子处事方针的基本内容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拜师歇后语
1、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2、解释:表达放下身份地位虚心学习求教的意思。
更多关于孔子的歇后语
1、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
2、孔子推磨——难为圣人
3、孔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4、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5、孔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6、孔子骂樊迟——小人也
7、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8、孔子回家——尽是书;尽是输
9、孔子搬家——净输;净书;尽是书;尽是输;全是书;全输书;全是输